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宜龙 通讯员 马毓鋆

“洛阳2号线下穿洛河段有序推进,‘牡丹19号’盾构机已抵达洛河主河道区段,正在按每天5米左右的速度稳步向前掘进。”2月17日,记者从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获悉,备受瞩目的洛阳地铁建设传来最新进展:目前监测数据显示,沉降基本控制在5毫米以内,达到预定技术指标。

据悉,洛阳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洛阳博物馆站至九都西路站区间,由于涉及下穿洛河作业,地层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大,不仅是目前洛阳市地铁施工难度最大的一个区间,也对如期完成既定目标至关重要。为确保一次性安全完成下穿洛河施工,为后续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不论是春节假期还是疫情当前,该区间建设从未中断。

洛阳二号地铁最新线路(现场洛阳地铁二号线每天5米下穿洛河)(1)

主动降速,每分钟平均掘进5毫米

“2号线下穿洛河区间,是整条地铁线的控制性区段。”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间施工的主要难点是,盾构机长距离在全断面卵石层的复杂环境中作业,对刀具磨损会增加,可能造成掘进滞排。同时,能否保持穿河过程中的密封和施工作业面水压力平衡,也很关键。

2019年11月,负责掘进的两台泥水平衡盾构机“牡丹19号”“牡丹20号”,在先后掘进600余米后,相继抵达洛河南侧的检修风井。在这个风井内,两台盾构机进行了检修和刀具更换等养护作业,随后继续上路,力争都能一次性顺利完成下穿洛河作业任务。

去年12月,“牡丹19号”二次出发,在去年年底抵达洛河南大堤,二次启动以来已经前进了260余米距离。

施工单位中铁隧道局项目部党工委书记李卫东介绍,盾构机穿过洛河南大堤后,河底卵石粒径比之前更大,同时随着水压增强,盾构机穿越洛河难度更大。

根据进入洛河河堤后地下土层环境的变化,施工人员进一步提高了盾构机机身前部的泥浆比例和密度,保障盾构机能稳定穿越富水大粒径卵石的地层。

“二次启动后,‘牡丹19号’盾构机以每分钟5毫米的速度,缓慢向前推进。”李卫东介绍,常规盾构机掘进速度在每分钟25毫米左右。降低速度后,对河床和牡丹桥的影响已降低到最低。

洛阳二号地铁最新线路(现场洛阳地铁二号线每天5米下穿洛河)(2)

及早准备,实现疫情防控和安全施工“两手抓、两不误”

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握好“以防控为前提、以平稳为基石、以发展求长远”的工作基调,以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安全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向着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奋力前行。

为保证地铁建设有序推进,2号线下穿洛河段施工单位中铁隧道局项目部根据疫情发展和洛阳轨道交通集团有关工作安排,在今年1月21日就提前着手准备了口罩、消毒液、测温仪等防疫物资。

李卫东介绍,在近期建设中,指挥部严格落实市委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所有工地进出人员严格做到“口不离罩、足不外行、饭不聚吃、手要勤洗”,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定时现场消毒、人员体温检测等防控措施。

目前,坚守在建设一线的所有工人都经过反复核查,均没有疫区接触史,所有参建人员实施全员封闭管理,依托网络进行工作信息交互,着力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安全施工“两手抓、两不误”。

安装全自动智慧检测系统,24小时监控牡丹桥安全

由于“牡丹19号”盾构机穿河期间,距离牡丹桥桥墩最近直线距离仅有6米左右,减少震动对牡丹桥的影响,也是盾构机穿洛河作业的风险点和关键点之一。

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王云峰介绍,目前已经在牡丹桥桥墩上安装了全自动智慧检测系统,将对牡丹桥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

该系统每隔5分钟检测一次桥墩震动、沉降等参数,并通过科学计算系统,及时反馈给盾构机掘进系统,进行相应调整。

“春节以来,面对疫情,我们两台盾构机都没有停工,区间广大工人依旧坚守工地。”李卫东介绍,按照目前测算,该段洛河水面宽500余米,水深3米左右。施工人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水压和卵石等情况严格控制掘进速度,确保一次性安全下穿洛河。

此外,地铁2号线洛阳博物馆站出入口建设也已取得重要进展。其中,靠隋唐城路的一个出入口已经主体完工,该出入口还配套建设了地下过街通道,向西与文博体育公园连通。未来,文博体育公园的市民群众也能通过该过街通道,快速进出地铁站。

“地铁项目作为洛阳的重大民生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朝信表示,将严格落实洛阳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当前将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和复工复产的先决条件,在抓好疫情防控同时,各项复工复产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确保具备复工复产条件后,地铁各项建设将迅速展开,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沈若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