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规矩礼节(北京老规矩中的)(1)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各位聊聊老北京规矩中的“见面礼”。

提到老北京人的“见面礼”,它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规矩,其带有问候的含义。尤其是在满族旗人的礼节中,讲究和规矩更多,并且有着严格的等级和形式之分。其中这“见面礼”,在旧时,不同男子、女子之间、不同地位、不同辈分、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均有所不同。其步骤可分为:请安礼、接安礼(也叫回安礼)和告别礼。具体形势有如: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碰肩礼、问安礼、打千儿、半蹲、抚鬓、跪安、蹲安、小安、双拉手、打横、垂手侍立、相拥礼等等。总之是在各种各样的人群关系中,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礼节。

那现在咱先来先说说这“叩头礼”,其又称“跪拜礼”。它多为是下级对上级、贱对贵、晚辈对长辈间的一种常见的大礼。具体礼节是:行礼者先要在被行礼者面前,如“立正”的样子端正站好。由于当时满族男子所着服饰,多为长衫马褂儿,其袖口较小,且末端外翻,这叫“马蹄袖”。所以要先弹垂放下马蹄袖头(俗称“挖坑”),顺序为先左袖,后右袖;再跪左膝,后跪右膝,双手着地,屈躬离地寸许,开始叩头三回,然后挺身目视受礼者胸前,即为一跪三叩。起立平身,再跪,再三叩,即为二跪六叩。复起再跪,又三叩,即为三跪九叩。在朝廷朝会大典、祭祀佛神、祖先和面见皇帝时,多行此礼。对父母、尊长视情况而行二跪六叩或一跪三叩礼。还有一种是一跪四叩,它一般是在过年时,小孩儿见尊长时使用。不过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行跪拜礼时,千万不可贸然、或突然就伏地叩头,满族人很是忌此种侮慢行为,并称之为“报丧头”。所以,向人施礼时,不但要看清对方身份,还要分清地点,最后还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

现在来说说“请安礼”,其来自于满族,并且它们只在男人之间才行此礼。其大体上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问安,即表示由于尊敬您,而对您的一种问候语。也就是说为您请安,带有祝愿的意味儿。二是报安,即告诉您,我挺好,让您费心、惦记着了。三是讨请,即向长辈或上级请求指示,表示您看您有什么可吩咐的。至于这个“安”怎么请法儿,也就是什么样的行为、动作和用什么样的姿势行这种礼,那是有一定之规的。清朝提倡尊老敬上,这是旗人礼仪的核心部分。在过去满族家庭里,请安,有“定省”一说,即平日里,同居共住的晚辈对长辈,每天早、晚,都要固定给长辈“请早安”、“请晚安”,这又称为“晨昏定省”。其中还有“三日一请安,五日一打千儿”的说法儿。老北京的请安,它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规矩,这种规矩应算是老北京所独有的。

清朝时期,满族男子之间的见面请安礼,又有双跪安、单跪安之别。男子晚辈对长辈、下官对上官、奴仆对主人请安,常用“跪安礼”,俗称为“双腿安”,并且这双腿安,仅限于有爵位的人之间使用。行礼时,施礼者双手自然垂下,轻轻扶双膝,再将右腿先跪于地上,左腿也随之跪下,身体微向前倾。在施礼的同时,口中要称“某某给某某请安”。起来时,先起左腿,再起右腿。而后,要双臂垂立,两手向后微加拢,两脚并齐,且移至受拜者侧面站立好。这种礼俗,在清朝时,属于请“大安”的一种。

现在说一下最普遍的单腿安,它一般是普通男子之间的见面礼。其原本仅在满族人之间使用,后来蒙、汉军人入旗之后,也跟着学了。具体做法就是:两位男子相遇时,行礼者马蹄袖一弹,然后再将左脚略向前移半步,并左膝前屈,同时左手手心向下自然的垂在左膝盖上;然后右腿原地跪于地下,同时右手下垂,头略低(目光向下),上身稍向前倾,停顿几秒后,左脚撤回,并慢慢起身复立正姿势,施礼完毕。这套施礼动作,每一步都要做到毕恭毕敬。到了清末民国时期,请安的姿势就不那么讲究了。旗人之间,日常见了面,一般都改请“简化版”的“单腿安”了。姿势略变为:左腿在前微曲,右腿在后深曲,但不再接触地面儿,到离地只有一寸的位置停止。右手下垂,双目要保持平视,身体要保持端正,腰部要挺直,再站立起身,礼毕。老北京人管这种“单腿安”叫做“打千儿”。它比“双腿安”,要显得更随意一些。

碰肩大礼:也是满族男人之间常用的一种礼节,其性质属于“大礼”的一种。具体行礼过程为:两男子面对面,保持一段距离,并直立站好。彼此道声称呼后,双手同时向下甩一次衣袖,紧接着,右臂向左前方略伸,左手同时快速从右臂肘关节处从上向下抚平右袖口儿,然后左臂略向右前方伸,右手迅速从左臂肘关节处从上向下抹平左袖口儿。而后,小碎步疾行至对方面前,并保持一段合适的距离后,左腿向前迈出,右腿向右后撤一小步,身体向前微倾,保持直挺,并旋转身体,用左肩膀轻碰,迎面过来,也做同样动作的对方的左肩膀一次;轻碰完后,迅速左脚向左后撤一小步,右脚向前迈出,并同时转动身体,彼此用右肩膀再轻碰一下。而后,向后撤腿,身体恢复正立姿态,礼毕。这种礼节,多用于男宾和男主人之间,表示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另外多日不见、久别重逢的故友之间,也可行此大礼。

老北京还有种礼,叫“打横”。如平辈儿在街上或者在另外亲友处见面,有时候可以不请安,原因是常常见到。或者是在大街上不方便请安,也可以用打横这个礼仪。除此以外,打横礼有时也为大伯接受弟媳妇请安时的专用礼,意思是弟媳妇向大伯请安的时候,大伯不能接安,可是又要受礼,于是就用打横礼作为回礼。兄妹之间相见,也不用请安,也用打横礼。还有就是,对长辈已经见过礼、请过安后,短时间内,如果再遇见,就不用再请安了,而是用打横礼了。打横礼姿势为:双手先自然下垂,贴于身体两侧,右腿向右后侧,横跨退一小步,左腿马上跟上后,双腿并齐。上身向前微曲、点头,而后复位立正,这就是“打横”。客人告别之际,主人一般都要送至大门外,宾客有时在此,也向主人行这种打横礼,作为告辞礼,而主人也要用同礼还之。告别礼,是老北京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还有“执手”和“鞠躬”等礼节。

还有抱见礼:这是长时间没见面的至亲好友之间相见时的大礼。若是平辈之间,不论男女,双方抱肩贴面;若长辈和晚辈之间见面,晚辈用双手抱住长辈的腰,长辈俯身同晚辈贴一下脸,然后直身用手抚摸晚辈的后背。这也叫“抱腰接面大礼”。

问安礼:它是种双手自然下垂、双腿并行,上身微微向前,目视前面斜下方,并站立于一旁的一种“问安”动作,俗称请“小安”。它是晚辈在尊长或其直接上司面前,所使用的一种见面礼。其中有表示服从的意思。期间不能有怠慢、不恭、不敬的表现。

顶头礼:其是久别重逢的老夫妻相见时的礼节。即女方把头顶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着老伴,右手抚摸老伴的后脑勺。

执手礼:长幼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均可使用。汉人称满人“无作揖打恭之礼,相见则执手”。见面的双方各自伸出右手相执,虚拢但不握紧,其很像现代人的握手礼。

拱手礼:多见于汉族男子之间。其又可细分为1上拱手:即双脚并拢,身体直立,头略低,双手要半握相叠,因古人讲究“男之吉拜尚左”,故要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并举至前额;2为正拱手:即双脚并拢直立,身体略微前倾,低头,双手环抱于胸前或偏上,离胸部20厘米左右,并两肘弯曲、自然下垂,从而形成一个“拱形”。3为深拱手:即还是双脚并拢直立,但上身向前倾幅角度要大的多,基本要呈45°到90°角,并双肩自然下垂,双手相握。

作揖礼:其应用较广,标准姿势是: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双腿下蹲微曲,身体前倾约30°左右,双手抱环于胸前,並上下摆动三次。它和拱手礼最大的区别就是:拱手礼双腿并拢不弯曲,而作揖礼,双腿是弯曲状的。

抱拳礼是:右手握实拳,左手手四指并拢,自然抱住或遮住右拳(注意左手大拇指不要指向自己,而应曲起贴紧虎口处,以免有狂妄之嫌),置于胸前或偏上。它与拱手礼最大的区别为:1:右手要握实拳,而不是半握;2:两臂肘关节要向上抬,基本要与肩膀齐平。

鞠躬礼:即双脚并拢直立,身体前倾。它是平日亲朋,或是平辈之间,相见的礼节。在男孩长幼之间,弟给兄,也多行此礼。它和拱手礼最大的区别为:鞠躬礼整个过程,不上抬双手,而是自然下垂,并紧贴于身体两侧。

老北京人还有种长跪礼:即为多年不见的胞兄弟和表戚兄弟相见时,双方面对长跪,以示怀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儿个,就先暂时和各位聊怎么多,下期咱继续和您聊聊老北京人的见面礼。那好了,咱们回头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