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1822年-1864年)是太平天囯领导人之一,广东花县人,是洪秀全的族弟、拜上帝会早期创始成员。因金田起义前往香港逃避清朝抓捕,并跟随传教士学习英文,现被香港基督教界视为早期重要华人传道人。1859年三月十三到天京(即南京),封干天福,继封干天义护京主将,1859年四月初一获封为九门御林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赐福千岁同八千岁,“京城内不决问干王”。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

太平天国洪仁玕是什么王(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被沈葆桢凌迟处死)(1)

洪仁玕是洪秀全1843年创立的拜上帝教最先的信徒之一(另一人为冯云山)。1851年太平天囯金田起义后,在广东的洪仁玕曾试图前往广西会合洪秀全,因清朝官兵在各地搜查严密而被迫折返。1852年洪仁玕到香港,认识瑞典籍传教士韩山明,不久返回广东,次年在广东从韩山明受洗。1854年洪仁玕曾到上海,欲到天京而未果,在伦敦布道会的墨海书馆居留了半年,后来回到香港,成为伦敦传道会传道人,并继续学习西方事物。

洪仁玕据他在香港及上海多年所见所学的西方知识,提出《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囯长远发展的纲领。

《资政新篇》除了有政治上团结领导的主张外,在经济上更提出要学习西方:兴商业、办银行、建设铁路、开矿、办邮政;而且还提出要有保护人身的司法制度、办报纸传递讯息及监督政府等等。外交上,《资政新篇》提出放弃万方来朝的幻想,向西方开放,双方平等对待。《资政新篇》的内容基本上包涵各种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要素,在某程度上比日后清廷的洋务运动及维新运动更为全面及彻底。但由于他并没有任何实际作战及行政经验,加上他提出的改革不设实际,在长期战争的情况不许可,所以一直未实行。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过《资政新篇》后,亦称“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太平天国洪仁玕是什么王(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被沈葆桢凌迟处死)(2)

洪仁玕虽获任为军师,但他的实际权力不大,在1861年初开始失势,权力被削弱;而太平天囯当时的客观环境亦没有机会让他认真推行《资政新篇》内的主张,最终《资政新篇》仍是纸上谈兵。

军事上,洪仁玕曾参与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的策划,后来又建议分兵两路合取武汉以解安庆之围,但功败垂成。洪仁玕亦曾亲自带兵出战。

1864年7月天京陷落时,洪仁玕正在浙江湖州。8月洪仁玕伴随幼天王从湖州出走,计划进入江西会合其他太平军,再北上中原发展。在清军穷追不舍下,10月9日洪仁玕在江西兵败被俘。

1864年11月23日,洪仁玕在南昌被沈葆桢凌迟处死,临刑前做绝命诗一首并说:“人各有心,心各有志,故赵宋文天祥败于王坡岭,为张弘范所擒,传车送穷北,亦只知人臣之分当如此,非不知人力之难与天抗也。予每读其史传及正气歌,未尝不三叹流涕也,今予亦只法文丞相已。至于得失生死,付之于天,非吾所敢多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