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1)

#师者说#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里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语句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里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不使用标点符号,或者错用了标点符号,读者就不能明白语意,甚至还会造成误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2)

明朝的徐文长,有一次外出访友,适逢霪雨数日不停,一连几天在这位朋友家好吃好睡。

主人见徐文长毫无辞归之意,就在客厅写了一张纸条: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徐文长见了字条,心中默念:“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知道主人要逐客,心中有些不快,但仔细一斟酌,那十个字一气呵成,却未加标点,立即计上心来,遂高声朗诵起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读罢,笑吟吟地对主人说:“我本来要向你告辞的,但你如此盛情挽留,怎好意思走呢?我只好领情再住几天了!”

主人听罢,哭笑不得,只好耐着心等天晴送客了。

标点符号运用位置的不同,对文章产生的意义有时会截然相反。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3)

古时候,有个姓张的财主,他妻子死的早,只生有一个女儿,张财主就招了一个倒插门女婿。后来张财主老年续弦,又生养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一”,字“一飞”。儿子四岁时,张财主得了重病,他自知活命不长,就对女婿说“小儿子不足以信任,我家资财由你经管,但要照顾他们母子的生活。”说完就拿出一张遗嘱,在上面写到: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夺。

女婿拿着遗嘱念了一遍:“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夺。”他心里非常高兴。

待张财主死后,女婿名正言顺地接管了张家的全部财产。后来张一长大成人,要求分一半家产,可是那个贪心的姐夫分毫不给。张一只得向官府告状,要求公断。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4)

在县官面前,女婿有恃无恐,呈上遗嘱。县官仔细地研究了遗嘱后,把全部财产判给了张一。女婿不服,坚持要求按遗嘱办事。县官当场读了遗嘱:“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夺。”接着解释说:“这就是按照遗嘱判决的。张老把‘飞’改为‘非’,主要是怕儿子年幼受到你的残害!”女婿听了哑口无言,邻居莫不拍手称快。

一张遗嘱,由于标点符号的点法不同,表达的意思就截然相反。一场官司,足以证明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5)

标点符号还能很好地传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表露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提议,每人使用最简短的话写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到甚至可以作为死后的墓志铭。大家一致赞成博士的建议,于是纷纷凝神书写起来。

其中一个愁眉苦脸、神情沮丧的青年,交给巴尔肯博士一纸通篇只有三个标点符号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

巴尔肯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凄然作色道:“一阵子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

巴尔肯一听,深有感触,他略一沉思,便提笔在这篇“自传”的下面有力地点了三个标点符号: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和一个大问号“?”。

接着,博士鼓励这位自暴自弃,对前途失去信心的青年说“青年时期只是人生的一个小站,道路漫长,前途无量,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青年听后,频频点头称是。

你看,一篇只用标点符号写成的自传,是不是照样含义深刻,趣味无穷!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6)

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语言文字,它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7)

鲁迅先生一次被某刊物约稿,出版商事先讲明标点符号不计字数,言下之意是不算稿酬。鲁迅先生对出版商的势力眼十分不满,于是写好文章,不加标点符号,密密麻麻抄给了那家刊物。出版商一看傻了眼,简直不辨东西南北,这样的稿子怎么能用呢?他没有办法,只好改变原先的主意,恳求鲁迅在文章里重新打上了标点符号。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8)

大雁情》曾获得全国最佳报告文学奖,它是女作家黄宗英写的一篇文章,作品极其生动地介绍了女科学家秦官属的感人事迹。这篇文章当中的四个小标题独具一格,新奇别致,饱含深意。

第一个小标题是:“她……”。这里用上省略号,意思是关于“她(秦官属)”的故事,这一节只简介她的姓名、年龄、神情、初见印象,“……”是她全部情况的省略,这就给全篇造成了悬念,吸引读者再读下去,去寻找关于“她”的答案。

第二个小标题是“她?”,用上了问号,意思是“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设问得体,耐人寻味。

第三个小标题是“她”,未加标点,意思是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照应了第二个“她”,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第四个小标题是“她?!”,同时用上问号和感叹号,表示强烈的反诘、质问,意思是这样好的女科学家,为何至今还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大声疾呼,发人深思。

小小的标点符号竟能代替那么多深沉的话语,标点符号的作用可谓大矣!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9)

#师者说#标点符号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它是在写作实践和阅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又是在长时间应用中逐步得到完善的。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10)

我国古代的书籍,一般都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时都要自己去断句。那时人们的依据是文言虚词,因为文言虚词表达了一定的语气。俗话说:“之乎者也矣焉哉,安排好了进秀才。”不过,我们今天在阅读古代线装书时,有时会看到一些密密麻麻的朱红色小圆圈,那就是我国古代读者断句的圈点。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11)

我国汉代,许多文人学士开始讲究章句,才逐渐采用了这些“圈”和“点”的方法来标读文字,特别是在启蒙教学中,往往由教师把文章圈点好,再教学生读。这种圈点称之为“句读(dou)”。“句”是指文辞语意已尽之处,“读”是指语意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古人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句读,用“。”这个符号来断句。在句中的地方,点在那个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各种通俗读本才普遍用“。”来断句,类似现在的句号,用“、”表示句中停顿,类似现在的逗号。用“竖折(L)”表示分段,用连圈、连点(用在文字旁边)表示警句和起强调作用(这是今天“可圈可点”这个词语的来历)。

明朝刊本小说出现时,又增添了两个专名号:一个是人名旁边加一竖直线()用来表示人名,一个是地名旁边加两竖直线()用来表示地名。它们都是加在直行字的右边。

上面说的这种点号“、。”和标号“丨Ⅱ”也许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了。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12)

解放后,我们国家十分重视标点符号在语言中的作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从此使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趋于统一。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语文标点用法知识树(趣谈语文知识一)(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