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继平

玉函山,济南人都知道,或因这因那好多济南人都去过。

玉函山在唐宋元时代,称为“函山”。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记载:“齐郡函山有鸟。”这鸟长得什么样?书上说“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额”,这种鸟“名王母使者”。为什么说这种鸟是西王母的使者呢?在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本身就长得很丑陋,《山海经·西山经》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她长着粗尾巴、露着交错的大牙、头发蓬松得像一只戴胜鸟。所以,她的使者也是一只红嘴、爪青、黄翅的神鸟。据传,这西王母对汉武帝一直优渥有加,《汉武帝内传》讲了一段故事,说有一年七月初七,她曾亲自下厨为汉武帝治膳,并赠给汉武帝七颗玉桃以及一个和田玉盘,并给汉武帝“歌《玉兰》之曲”一首,曰“玉之灿灿,灼灼其华。不我已还,其后也悔”。宋代刘松年《瑶池献寿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场景。

济南兴隆山简介(说说济南玉函山)(1)

(戴胜鸟)

继续说故事: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泰山封禅,登玉函山(那时还没有这个名字哈)时,“得玉函,长五寸。(汉武)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白鸟守之”,因号“函山”(元代于钦《齐乘·卷一·济南山》)。所谓“王母药函”,就是西王母送给汉武帝盛放养生药的和田玉玉匣。以玉养生在汉代非常流行,足见与西王母不无关系。汉武帝在泰山封禅并登临玉函山回宫后,随即改年号为“元封”,并以当年(辛未)十月为元封元年(前110年),“元”是指首次,“封”是指帝王登泰山祭天,“禅”是指到梁父(今新泰徂徕山山东麓,今名映佛山)祭地。

玉函山不仅叫过“函山”,还叫过“卧佛山”(见道光《济南府志》),因为山上到民国时期还有一尊唐代修建的碧霞元君卧像并建有碧霞宫一座(见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而得名;玉函山也称“千佛岩”(《岱畎【quǎn,田野】图经》:函山“亦曰千佛之岩”);因该山东侧有一宋代修建的兴隆寺,而山东侧又有因寺而名的“兴隆村”,当地村民还把它称之为“兴隆山”。不过,自明清以来。济南广大老百姓还是习惯称这座山为“玉函山”。

玉函山海拔520多米,是济南城南近郊较高的一座山。玉函山“南有蕊珠泉,山东北有花山峪,为历下名胜之一”(《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元代(后)至元六年(1340)十一月十三日,济南乡绅李止与诸官员及差夫一行十四人曾登临玉函山,站在山顶,“北望平畴如蔬圃药畦,东北瞰府城若棋局然,而鹊、华诸山,罗列起伏,如拱向者,信奇观也”(《游函山西峪记》)。

明代帝师于慎行曾有诗《玉函山眺望》,云:“岱宗直北玉函开,海客(徒步旅行者)乘春蹑屩(juē,草鞋)来。绝壁松杉含宝相,中峰云气出香台。湖边万井烟光动,城上双河练影回。青鸟不归丹鹫远,仙踪佛地两徘徊。”“岱宗直北”是说玉函山在泰山之正北。“蹑屩来”是说登山之艰难;“绝壁松杉”说的是悬崖峭壁上的松杉树,“中峰云气出香台”则有前人“日照香炉生紫烟”之意;“湖边”两句,则是说站在山顶看到济南城的景象。“仙踪佛地”指的是玉函山乃道、佛之地(西王母、碧霞元君乃道家神话,佛峪乃佛家圣地)。

玉函山作为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厚,历代文人墨客对它都有题咏。金元文学家元好问在1235年七月第二次游历济南时,曾在济南北渚亭上远眺玉函山,他记道:玉函山“长二十里许,山有九十谷,泰山之北麓也……天晴登北渚,则隐隐见之”。

在他之前的北宋年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担任齐州太守时就对玉函山情有独钟,被贬谯郡(今安徽亳州谯城区)通判后,茶余酒后依然对济南的玉函山念念不忘,一次酒后他写下了《谯郡对酒忆玉函山》的诗,诗云:“不遣西楼对此山,宋谯频缀副车衔。今年重污花前酒,犹是扬州别驾衫。”宋元以后历代,名士文豪更是对玉函山赞美不绝,李攀龙、于慎行、朱曾传、朱倬、方启英、郑铭、王初桐、董芸、王德容等,都曾留有赞誉玉函山的不朽诗篇。有兴趣诸君,不妨找来一翻。(别说学堂)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