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怎么推进(上海垃圾分类一周年精细化管理助力)(1)

每天一早,拎着干、湿两袋垃圾去垃圾房分类投放,已经成为了上海市民的日常习惯。自去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上海市民全员参与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上海之所以能调动起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关键就是下了一番“绣花”功夫,通过精细化治理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垃圾分类涉及每位市民每个家庭,其个体化程度较高,对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型城市来说,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这其中,社区基层离老百姓最近,承担着宣传、监督、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其工作难度和体量可想而知;同时,上海有1.3万余个居民区,情况各异,如何把垃圾分类落实好,关键在于推出因地制宜的好策略。

为了减少居民投放距离,闵行区浦锦街道的红醍半岛小区推出了移动垃圾车,每位居民的投放时间从原先的15分钟缩短到了4分钟。因为没有了固定垃圾桶,小区环境更整洁了,由驾驶员兼任分类监督员,不需要志愿者值守,也减少了用人需求;为了考虑到高龄及独居老人投放便利,虹口区大桥大楼居委会采用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结对的形式,每天帮独居老人扔垃圾,并对照顾老人的保姆进行专门培训,指导其正确分类,不仅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保姆们也融入社区,社区氛围越来越温馨与亲密……各社区基层秉着为民服务、以民为本的原则,结合实际,灵活应对,形成“一小区一方案”,不仅做到垃圾分类全覆盖、不留死角,也让政策接了上地气儿,暖了人心。

垃圾分类取得更大实效,社区基层功不可没,而“高科技”的加入更助推垃圾分类工作的日常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北外滩街道社区将小区垃圾厢房实施了5G智能化改造,并纳入“一网统管”。不仅方便了居民,还能通过视频监控、满溢报警、除臭、数据联网等功能进行实时追踪。如此一来,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和处置问题的效率更高了,而负责人掌握的的问题细节越多,就越能从中总结出规律和特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防患于未然。

未来,通过高科技赋能,将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精细化水平,正是上海多区正在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2.0版。依托“一网统管”等平台,上海将大力探索“科技 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借助技术手段,强化源头分类质量监管。精细地“管”是为了推动精准地“分”,才能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实现垃圾分类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当然,垃圾分类这项系统工程,还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精细化管理贯穿于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每一环,只有立足细节、精益求精、细之又细,才能驱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再提升,助推上海生活垃圾分类逐步从“攻坚战”向“持久战”转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大市民自身既是垃圾分类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打赢这场持久战,上海有信心。

作者:玉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