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

《中国文化遗产》 2017年05期

李竞扬(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摘要山西高平游仙寺内的“大朝甲辰年”石碑,记载了金代名臣李晏的孙辈向该寺捐施宗族墓田之事,表明游仙寺曾是李氏一族的坟寺。根据现场调查、搜考相关史籍,可初步梳理李氏家族概况、金元时期游仙寺与李氏之关系以及清代游仙寺周边李氏古迹分布等相关问题。该石碑不仅是研究该寺寺史、营建历程之史料,而且为探究金元时期北方宗族变迁、宗族与佛寺关系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线索。

游仙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高平市南境、丹河西岸的游仙山中,宿传始建于唐大历年间,1956年由古代建筑修整所的杜仙洲等发现并初步调查"。寺内现存北宋至清代的殿宇屋舍十余座,以及8通石碑,其中一通石碑记载了金元时期游仙寺与当地望族李氏的密切关系。笔者不揣谤陋,对该碑史事、李氏宗族概况及其与游仙寺之关系做初步的考证与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建筑概况

游仙山山势绵延平缓,寺院选址于山东南麓沟谷之北端台地上,北倚丘峰,山林三面环拥,南瞰丹河,视野开阔。寺院中路现存春秋楼、前殿、中殿、后殿及6座配殿,西侧尚存4座僧舍,其中前殿、中殿最为古老。

前殿又名雷音殿,歇山顶三间六椽,平面接近正方形(图1)。柱头用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耍头亦作昂形;补间用五铺作两跳华拱,耍头作爵头形;昂均为批竹式,昂面出峰,具有明显北宋时期特征。横向构架为四椽袱压乳袱用三柱,乳袱南端压于四椽袱下为蝉肚形楷头,四椽状、平梁加工不甚规整,而两次间前檐乳袱作自然弯曲形,造型夸张FL。在四面心间补间铺作里转、襻间方、脊膊下分布有数种翼型拱,是金中晚期至元代的常见卷草轮廓造型,与殿内曲袱配合,限定并加强了佛坛所在区域,营造出繁复奇幻的效果。可知前殿斗拱为北宋遗物,而梁架应系金元时期重新建造(图2)。

碑文中的安国寺(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1)

碑文中的安国寺(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2)

中殿又名三佛殿,位于前殿之北,悬山顶五间六椽,仅前檐用五铺作斗拱。柱头、补间均为单杪单昂,柱头用平昂、补间用斜昂,昂均为琴面式,具有金代特征。构架均用短柱承托主梁、平梁,规整简洁,应为明清时期建造(图3)。

碑文中的安国寺(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3)

后殿又称七佛殿,创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位于中殿北面台地之上,五间悬山顶,南半边为四椽木构架,北半边为七孔砖砌窑龛。前檐用五铺作斗拱,柱头、补间均出双昂,柱头出斜拱,配以细长的琴面昂、龙首或卷草形耍头,繁琐绚丽。

春秋楼在前殿之南,为两层楼阁,单檐五间悬山顶,两层南面皆设前廊。其楼上心间曾供奉关帝,东、西梢间分别置钟、鼓,兼做山门,其始建年代应不晚于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

二、石碑之形制与年代

寺内最古老的石碑现立于前殿台明之西北角(图4),碑身高1.26米、宽0.68米,圜首,现已断为两截,其材质为石灰岩,石质坚硬密实,并非游仙山所产石料碑座高0.25米,方形,顶面四边棱磨为圆角,各面素平、无雕饰,其石料是开采自游仙山本地的黄色泥岩,石质疏松脆弱。

碑文中的安国寺(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4)

碑身南、北两面分别先后镌刻于北宋、蒙古两朝,侧面、顶面均无字饰。南面碑首天宫处镌“游仙院佛殿记”六篆字,碑额两侧刻单枝条花图案°。碑文共16 行,每行约40字,共689字,字皆楷书,乡贡进士阎仪正撰文,刘浩刻字。碑文中无书写者之落款,可能亦由阎仪正所书。碑文末纪年为“时康定纪号之二载岁次辛巳五月十有八日记”,表明此碑制作时间应在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前后(图5)。

碑文中的安国寺(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5)

北面碑首天宫处镌“十方慈教院施地记”八楷字,碑额两侧刻写生花图案,碑额、碑文之间有一道横向界栏,栏线内亦填刻写生花。碑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之间以横向细线分隔,字亦均为楷书。上部碑文共28行,每行10至13字,共351字,文末落款为“岁次甲辰秋七月中 日前进士袁希财记”;下部碑文共25行,每行13至27字,共583字,文末落款为“大朝甲辰年四月/本院讲主僧善晖书丹”,镌刻者为石匠王志、刘吉(图6)。其中“大朝甲辰年”应为蒙古乃马真后称制三年(1244年)。当时王、刘二石匠可能先磨掉了宋代康定旧碑背面的原有内容,然后镌刻了新的碑文与图案。

碑文中的安国寺(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6)

此碑两面的书法、图案迥异。南面文字布局疏朗,其书法兼学欧、柳,横向运笔时多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笔画瘦硬;北面碑文比南面多240余字,故文字布局拥挤局促,其字形端方,笔画平正浑厚,书法接近颜体。南面碑首所刻单枝条花,其花、叶造型不类真花,叶片略瘦而枝条卷曲毕露;北面碑首的写生花满填于界栏线框内,其花、叶造型更近真花。它们均是宋元时期常见的装饰图案。两面碑文与图案均为阴刻南面图线、笔画刻得较深,刀法熟练,轮廓至今尚显锐利,但不甚流畅;北面刀法朴拙,刻得较浅,虽比南面晚刻二百余年,但有些图案、文字已风化得模糊难辨了。

三、碑文所记史事

1.北宋碑文

南面碑文记载了北宋时游仙院(即今游仙寺)造殿、立碑之事。先有潞州延唐寺僧继一“偶云游至此,拨土住持,始则结庵块处,茅茨不剪”,又有寺南河西村乡绅张明“精心好善,奉道崇缘,同构成佛殿一所三间”,并塑画佛像。后张明去世,至康定年间(1040 至1041年),其子“强壮第七指挥使”张珍”延请乡贡进士阎仪正撰文记述其父助构佛殿之事,以“序厥事之始因,庆先君之美行”,并勒石刊碑于寺内,以彰显其父之功德。从碑文题名可知,参与立碑者还包括本寺僧人(院主僧继一、小师道进)、佛邑社首(都维那张本素等四人)、本地乡绅(进士焦丙、焦遂良)和本县官员(高平县尉郭智、知县何知古)。寺内前殿的斗造型具有北宋特征,可能来自继一、张明主导的那次建造,建造时间应在北宋前期的淳化、康定之间。

2.大朝碑文

北面碑文记载了高平当地李氏家族于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向游仙山十方慈教院(即今游仙寺)捐施墓田之事。上部碑文先讲述山名、寺院之来历∶迹山之名,有自来矣金故李文简公六世祖通敏□隐居于此,百岁而仙去,因名其山曰“游仙”阳崖松柏之间,殿阁参差者,慈教院也,地即文简公六世祖隐居之所,后为患教院。

接着叙述李氏捐田经过∶

乡丈李克绍,一日邀郭下诸友斋于寺,且曰“寺西泊村长吵原,肯播之先茔在焉。旧有赡坟地六十余亩,今与舍弟克守,愿施与此寺,永令种佃。每岁祖先忌日,讽咒供养,并藉众力护守坟垄,使松楸繁茂,与此山、此寺同于不朽,不亦可乎。”众皆曰“善。”仍以本县给到公据付本寺僧,见者无不叹仰。

文后胪列李氏三代祖先谥号、夫人姓氏及其忌辰日期∶正奉府君正月十五日忌/太夫人张氏七月二日忌/节度使文简公∶正月十三日忌/太夫人申氏∶四月三十日忌/按察使襄献公五月初八日忌/夫人黄氏四月十八日忌。

下部碑文为李氏捐施墓田的公据文书,文中不仅详细说明所捐墓田的四至边界、出入道路,还规定∶(所捐墓田) 每年所得子粒,尽将供佛斋僧周度。仍于祖先父忌日,请僧众讽咒作供养,并与本家一同看□上□。坟茔内及书案山上松柏青□树木□,施与之后,将来子孙不许□得争夺。如子孙欲立新茔于所施地内,任使拣择起建,寺家不得□阻,亦不得将所施土别行买卖与他人……若不告给□据,诚恐日后本院无以照验。□行给据付本院收执照用。得此文状□□,勘当是实。县衙□度既是本人自愿,将上件地土舍施,永为常住,□□先请到住持本院僧善晖、□监寺僧善纯收管,为主耕种,不致□□破卖。收到子粒系供佛斋僧外,若遇岁时节□及李宅祖先忌日□,以追荐供养,仍与李宅一同看守,坟茔并树木无致于损坏。务要久远相传,不负愿施之意。须至出给者,右出给公据,付游仙山十方德教院收执,久远照用。准此。

公据文后列有若干僧俗名号。其中“住持本院讲主僧善晖”大约圆寂于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其门徒曾在寺西建砖塔以瘗葬之”,现砖塔已毁,塔铭被移至寺内(图7)。

碑文中的安国寺(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7)

碑文最后是高平县三位官员的大字落款,十分醒目∶捕盗官赵/次官元帅宋/重修慈教院功德主∶长官姬。高平良户村玉虚观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新修玉虚观记》碑有类似的官员题名(图8)∶

碑文中的安国寺(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8)

功德主捕盗官赵贵/功德主本县次官宋立/功德主本县长官姬绍祖/功德主本县宣差合刺大因/都功德主泽州长官段直。

两碑中赵、宋、姬三人的官名相同,又两碑年代、地点均相近,故推测游仙寺石碑中赵、宋、姬三官员应指赵贵、宋立、姬绍祖,或其同族长辈,且他们与“泽州长官段直”这位显赫的世侯关系密切,其官职应由段氏任命°。可知李氏向慈教院捐施墓田得到了泽州段氏官府的批准。

四、高平李氏概况

1.文献记载

《金史》卷九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李晏 子仲略》记载∶

李晏字致美,泽州高平人……皇统六年,登经义进士第……复起为昭义军节度使……承安二年卒,年七十五,谥曰文简。仲略字简之……登大定十九年词赋进士第……授山东东西路按察使……泰和五年卒……赠朝列大夫,谥曰襄献。回

又元好问《中州集》卷二《李承旨晏》记载李仲略有三子“简之之子肯播,字克绍肯获,字克守肯德,字克修。”“据此,前述游仙寺石碑中“节度使文简公”应指李晏,“按察使襄献公”应指李晏之子李仲略,捐施墓田者李克绍、李克守分别为李仲略之长子、次子。且《中州集》载“致美自号‘游仙野人’”,亦与游仙山之名相合。

此外,在金元文集、明清地方志、金石文编、现存及出土石刻文物中可搜集到32种有关李氏的墓志铭、碑刻、题记和诗文,其中李晏《先考正奉君墓志》、许安仁《李文简公神道碑铭》"分别详述了李森、李晏的仕宦生平,以及李氏祖先源流、家族和婚姻情况,尤为重要。据此可知高平李氏因科举兴起于宋末、鼎盛于金、衰落于蒙元的历程。

2.科举仕宦

李氏初以经史之学传家,李晏之“五世祖在田、高祖大节、曾祖旦、祖异,皆博综经史。高祖善《春秋》,工诗,精于天文、地理。曾祖能世其学。祖父受韵于大愚公长老,有《切韵门庭》行于世"",但未知确否。李氏参加科举实始于宋末,李林、李森曾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应试科举当崇宁、大观间,学校盖崇,伯父、先人”始应进士举,是时泽洲解额一十二,而就试者无虑千人。先人十八岁中魁,选复六年,贡至太学,以思补莱州文学,不赴®。

至金代,李氏因科举入仕而成为上党望族。李森之次子李晏于皇统六年(1146年)登经义进士第,历仕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四朝,尤得世宗完颜雍之信任,曾任翰林学士承旨、西京副留守、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要职,一生宦游于华北、辽东、关中,并出使高丽、南宋(图9),是大定、明昌时期的士林领袖与经学权威,在儒士中有极高声望,元初人王恽甚至慨叹“大定明昌五十年,一时文物说游仙”"。李森之长子李曼于天德三年(1151年)登词赋进士第",历仕海陵王、世宗两朝,亡于承德郎、隰州军事判官任上。次子李晏秉持“鞭督儿曹,昼夜读书”“之家风,其子李仲略遂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登词赋进士第,历仕世宗、章宗两朝,曾任泽州刺史、翰林直学士、礼部侍郎、山东东西路按察使等官职(图9)。李曼之子李仲立亦于明昌二年(1191年)登经义进士第,曾以承务郎充南京交钞库使7。

碑文中的安国寺(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9)

至蒙元,李氏科举不显,仕途衰落,现仅知李晏之四世孙李承宗于至大三年至皇庆元年(1310至1312 年)任承事郎、晋城县尹【8】。明清两代,李氏一族记载中断,其后人事迹湮没无闻。

3.李氏家世

根据《先考正奉君墓志》《李文简公神道碑铭》与《中州集》中有关李氏祖先源流、亲属关系的记载,绘成世系图(图10),可知∶李晏只记录其六世以内祖先姓名,对七世以前祖先已不知其名,并将始祖攀附为李唐皇室;李氏对李异以前祖先世系记录得十分简略,呈单线状,而对李异以降世系记录得十分详细,呈复杂的分支状,并对妻族、婿族亦有记录;李氏仅对李森、李晏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有详尽而平实的记载,对李异以前祖先之生平则语焉不详、颇多神化,更不记其生卒年代。

例如,李晏在《先考正奉君墓志》中写道“祖父(李异)受韵于大愚公长老,有《切韵门庭》行于世。”据高平开化寺《大唐舍利山禅师塔铭记》记载,大愚禅师圆寂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9】。按李森出生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其父李异应生活于北宋中期,已是在大愚身后一百多年,故其曾“受韵于大愚公长老”显系杜撰。总之,目前已知李氏之文献记载,仅李森以降人物之世系、生平较为详实可信,李异以前就邈远难稽了。

碑文中的安国寺(游仙寺石碑中的高平李家)(10)

五、金元时游仙寺为李氏坟寺

在古代中国,国家对祭祀礼仪有严格的规范限制,《礼记》只允许皇帝、诸侯、大夫、士立庙祭祀,平民则不能立庙”。自宋代始,因法律限制平民建庙祭祖,故他们往往将祖先的神主牌位供奉在佛寺内,而官员也常在宗族墓园旁设立佛寺,让寺僧看守墓园、经营墓田,以供合族祭祖之需。这类宋元时普遍存在的墓园佛寺常被称为“坟寺”或“功德祠”101。例如,宋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在夏县司马氏墓地旁创置僧院,获朝廷赐额曰“余庆禅院”,该坟寺的北宋佛堂至今尚存。

按前述大朝碑文,高平李氏应世居于泊村,李氏墓地位于游仙寺西侧的泊村长渺原,其部分墓田可能来自金廷对李晏、李仲略的购赠。北宋时,李氏至李林、李森一代人中尚无人仕为官者,故作为平民,他们可能在墓地附近佛寺内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至金代,李晏认为游仙山、寺是其六世祖李通敏隐居故地,甚至“游仙”之名就来源于李通敏。他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在《先考正奉君墓志》中写道∶

六世祖通敏,举进士,不出官,学神仙谷术,隐居于西山之限,今其地为慈教院,年踏百岁而终。既葬,有人于王屋山见者,故乡人传为仙去,因改其山与里皆为“游仙”。

寺内大朝碑文亦同此说。此故事似乎表明金代时李氏已将游仙寺作为宗族坟寺。

至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因先前李氏祖先坟前常缺祭祀,李肯播遂与族人商议,将六十余亩墓田捐给游仙寺,并约定“仍于祖先父忌日,请僧众讽咒作供养”,而李氏族人仍可继续葬在所捐墓田之内。李氏通过捐施墓田,来借佛寺之力维护、经营墓园,且寺僧在李氏祭祖时须为之追荐冥福,可知游仙寺至迟在乃马真后三年时已是李氏之坟寺。李氏可能还参与了金元时期游仙寺的殿堂建设。

六、清代游仙寺周边的李氏古迹

在清代地方志中,李晏、李仲略之墓已成为古迹,清顺治版《高平县志》卷一“古迹”记载∶

金文简公李晏墓∶在北陈南,许安仁撰神道碑。襄献公李仲略在文简公墓侧。

游仙山、寺也被看作李氏古迹,乾隆版《高平县志》卷五“山川名胜”记载∶

游仙山,在县南二十五里,金李游仙通敏读书于此,尝启地得古钟,声彻山下数十里,后年百岁终,里人名里为游仙坊,山亦名游仙山。”

此外,游仙寺周边还有宰李、仙井、西李门、东李门等村庄也被当作李氏古迹(图11),乾隆版《高平县志》卷四“里甲”记载∶

宰李里在县南,庄一,宰李村,因李文简公为宰,故名。仙井里在县南,庄二,仙井村、南苏庄,仙井昔李游仙居此,宅有井,故名。李门东在县南,庄七,东李门、西李门、庄里村、黄家沟、南坡村、窑则头、郁家平。李门西在县南,庄八,朱家庄、牛家庄、牛庄、刘庄、瓦窑头、桥里、西李门、寨上村,旧有李文简公门,故名。叫

同时,也有当地李姓居民攀附李晏为祖先,例如李铎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葬于游仙山麓,其墓志云∶

公讳铎,字木音,号还真。世籍高平之西厢有唐宰相夷简,著载也金元文简公晏,晏子襄献公仲略,庄靖状元俊民,著甲也入明,稍衰微矣。

但鹤鸣先生李俊民是金代泽州晋城县人,并非高平李氏之同族"。可见至清代时,宋元李氏故事成为当地人的祖先记忆,虽然他们对李氏一族的生平、世系已不甚了解。

七、结语

游仙寺大朝碑文《十方慈教院施地记》镌刻于金元交替之际,其记载李氏捐施墓田史事,表明该寺至迟在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已是李晏家族之坟寺。由此可见金亡之后本地宗族之延续情况,及其与当地佛寺的密切关系。该石碑不仅是研究该寺寺史、营建历程之史料,而且为探究金元时期北方宗族变迁、宗族与佛寺关系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线索。

(本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