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世语君 中国报道世界语新闻 2022-05-10 18:06

国际世界语大会(Universala Kongreso de Esperanto, UK)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世界语活动,它始于1905年。国际大会的传统已经持续了117年,除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到2021年共举办了105届,近两年因疫情影响,大会改到线上举办。

在这105届国际大会中,参加人数最少的一次是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第1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仅有163人参加,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计划在英国爱丁堡举办的大会临时改到了旧金山。规模最大的国际大会则是1987年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72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正值世界语诞生百年纪念,共有来自73个国家的5946人参加,大会主题为“国际文化百年(Cent jaroj de internacia kulturo)”。

国际世界语大会(盘点国际世界语大会历史上那些不复存在的国家)(1)

第72届国际世界语大会,1987年

翻看国际大会的历史,还能找到不少有趣的事实:英国和德国分别举办过9次和8次国际世界语大会,是举办UK最多的国家;维也纳和哥本哈根是举办国际大会最多的城市,分别有四届UK在这两个城市召开过。而还有一些曾经举办过UK的国家,如今已经不在了,今天跟着世语君盘点一下!

克拉科夫大公国(1815-1918)

1912年,第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克拉科夫举行。克拉科夫位于东欧,是著名古城,曾经是波兰的首都(截至1609年),如今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城市。不过在当时,该地的名号为“克拉科夫大公国”,“克拉科夫大公”则是属于奥地利皇帝的头衔。克拉科夫虽然是奥地利帝国(1867年后称为奥匈帝国Aŭstrio-Hungario)的一部分,不过它也拥有自己的国旗、徽章和政府。

国际世界语大会(盘点国际世界语大会历史上那些不复存在的国家)(2)

第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参会者在克拉科夫中央广场合影

18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东欧版图经历了巨大的变动。18世纪末期,波兰-立陶宛联邦(Respubliko de Ambaŭ Nacioj)在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的三次瓜分下亡国。在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克拉科夫自由市(Respubliko Krakovo/Libera Urbo Krakovo)成立,由俄、普、奥三国控制。1846年,克拉科夫爆发起义反对奥地利帝国,结果遭到镇压,克拉科夫自由市并入奥地利帝国,改称克拉科夫大公国。直到1918年波兰第二共和国建立,克拉科夫重回波兰。

国际世界语大会(盘点国际世界语大会历史上那些不复存在的国家)(3)

克拉科夫自由市(Respubliko Krakovo) 1815-1846(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世纪末的克拉科夫是一座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建设也走在前列。1901年,克拉科夫开通了自来水,1910至1915年间,市区配备了有轨电车。1912年是世界语创立25周年,一千名世界语者参加了在克拉科夫举行的国际世界语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柴门霍夫宣布,这是他站在世界语者前面,以“领袖和大师”(ĉefo kaj majstro)身份参加的最后一场大会,以后,如果他还能参加大会,只会站在世界语者之间。

柴门霍夫认为,一位长期存在的领袖,哪怕只有统一标识的性质,对于世界语事业也是一种很大的不便。从世界语诞生伊始,柴门霍夫就放弃了自己的支配权和所有权,世界语得以在“集体创造”的路径下顺利发展起来。1912年,经历了一代人时间的发展,世界语生命力已经得到证明,柴门霍夫进而放弃了在世界语运动中的特殊身份。

国际世界语大会(盘点国际世界语大会历史上那些不复存在的国家)(4)

1912年,格拉博夫斯基(前排右起第九位)、柴门霍夫(前排右起第八位)等人在克拉科夫的合影

轶闻

据德国工程师、世界语者Julius Glück的侄子描述,Glück在这次国际大会上见到了列宁。小编查阅列宁的生平,1912年他正好来到克拉科夫,并在当地的雅盖隆大学图书馆进行研究,确实有参与当年国际世界语大会的可能性哦。

国际世界语大会(盘点国际世界语大会历史上那些不复存在的国家)(5)

Julius Glück(1877-1942)

捷克斯洛伐克(1918-1992)

1914年8月,国际世界语大会原定在巴黎举办,但因为世界大战的突然爆发而中止。1920年,战后的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荷兰海牙举办,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仍比较动荡(爆发了波兰-苏俄战争),仅有408人参会。1921年,第13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办,2561人参加。国际大会终于恢复元气,甚至超越了一战前的规模。

国际世界语大会(盘点国际世界语大会历史上那些不复存在的国家)(6)

在这届国际大会上,致力于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世界无民族协会(Sennacieca Asocio Tutmonda,简称SAT)成立。国际联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出席,时任国联副秘书长的新渡户稻造(Nitobe Inazo)在大会发表了演讲,随后他回到国联做了关于世界语的报告。

大会举办地布拉格属于新成立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的中心,在其独立之前受哈布斯堡王朝建立的奥地利帝国统治达300年之久,1867年奥地利帝国改组成奥匈帝国,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分别划归奥地利和匈牙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兵败解体,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及斯洛伐克等地区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Respubliko de Ĉeĥoslovakio)。国家独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迅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在世界上十大工业化国家中排名第七(仅次于美、苏、德、英、法、意,高于日、波、土、西)。

国际世界语大会(盘点国际世界语大会历史上那些不复存在的国家)(7)

1937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图片来源:德国莱比锡文献学研究所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Leipzig)

1939年,纳粹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在其领土上成立了傀儡国。二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亲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在1960年改名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东剧变后,捷克和斯洛伐克两方由于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和民族矛盾最终分道扬镳,经过议会表决,于1993年1月1日宣布正式解体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国家。

但泽自由市(1920-1939)

1927年,第1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但泽举办,来自35个国家的905人参加。

当时的但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座自治城邦,名为但泽自由市(Libera Urbo Dancigo)。但泽因为贸易而繁荣,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但泽曾为波兰领土,但经普鲁士和德国上百年统治,德国人已占当地人口多数,故有人认为应该继续由德国统治。但在巴黎和会上,法国、美国、波兰强烈反对但泽并入德国,而德国和英国反对但泽并入波兰。各方为但泽的归属争执不下,最终各方妥协,成立但泽自由市。

但泽自由市包括但泽市及其附近的城镇、村庄和其他居民点,主要居民是德意志人。根据条约,这一地区将同一战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及新建立的波兰第二共和国(战间波兰)保持分立,但它并非一个独立国家。自由市处于国际联盟的保护之下,与波兰为关税同盟关系。

1939年纳粹德国占领但泽,二战结束后,但泽并入波兰,改名格但斯克(Gdansko)。

国际世界语大会(盘点国际世界语大会历史上那些不复存在的国家)(8)

1920 到 1939年的但泽(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国际世界语大会(盘点国际世界语大会历史上那些不复存在的国家)(9)

1927年第1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合影

南斯拉夫(1918-2003)

国际世界语大会曾两次在南斯拉夫举办,分别是1953年在萨格勒布(Zagrebo,现属克罗地亚)的第38届UK和1973年在贝尔格莱德(Beogrado,现属塞尔维亚)的第58届UK,各有1760人和1638人参加。

南斯拉夫(Jugoslavio)是东南欧国家,以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战败,塞尔维亚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区合并,在1918年成立了君主制的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轴心国入侵,占领并分裂了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王国改组为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称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南斯拉夫的世界语运动非常活跃,萨格勒布、贝尔格莱德等地都是重要的世界语中心,国际轨道交通世界语联盟的总部曾设于萨格勒布。南斯拉夫地区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世界语作家、学者,如蒂博尔·塞凯伊(Tibor Sekelj,探险家、作家)、伊沃·拉佩纳(Ivo Lapenna,法学家,曾任国际世协主席)、尼古拉·拉希奇(Nikola Rašić,社会学家)、西莫·米洛耶维奇(Simo Milojević,曾任国际世协总干事、世界语学院院士)等。

1991年至1992年间,除了塞尔维亚和黑山之外的其他民族国家从南斯拉夫独立,原联邦政体也因此解体。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在1992年重新组织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希望能够成为原联邦的继承者。然而由于新边界的划分问题,导致了前南各国之间爆发了连续十年之久的内战。

2003年南联盟重组成为更为松散的邦联,并易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Serbio kaj Montenegro,2003-2006),南斯拉夫也随之成为历史名词。自2008年后,前南斯拉夫的领土共分裂出北马其顿、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等六个受联合国承认的国家。

轶闻

德国曾先后八次举办国际世界语大会,不过却换过四种“身份”。1908年,第4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德意志帝国(Germana Imperiestra Regno)的德莱斯顿举办;1923年,第15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魏玛共和国(Vajmara Respubliko)的纽伦堡举办;1933年,第25届国际大会在纳粹德国(Nazia Germanio aŭ La Tria Regno)的科隆举办;1951、1958、1974、1985年国际大会在联邦德国(西德)举办;1999年,统一后的联邦德国(Federacia Respubliko Germanio)又再次举办了国际大会。

关于国际世界语大会,你还知道哪些值得分享的事实?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