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时间没有使人忘却这段历史。时间反而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句口号,越听越响亮。1950年6月25日这一天,朝鲜战争爆发,世界记住了一个名词——三八线。1950年10月8日这一天,一支特殊的军队诞生,世界记住了一个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这一天,志愿军入朝抗美,世界记住了一个崛起的古国——中国。这些个重要的一天,曾勾勒出一个改变历史的决策。抗美援朝这个为人熟悉的决策背后,却是以毛主席为首党中央一天又一天不为人知的抉择。PS:这是第二篇,没有看第一篇的朋友,请点击下面链接跳转阅读:

抗美援朝历史纪实(1):艰难的抉择,出兵的过程一波三折(一)

出兵还是不出兵?毛泽东的这个决定下得有多么的难。这两封信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现在先来看其中的第一份。他是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写给斯大林的。“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在这封电报当中,毛泽东开宗明义明确的告知斯大林中国将会出兵参战。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苏联的关于朝鲜战争的档案被解密之后,人们才发现斯大林当时根本就没有收到过这份电报。这是怎么回事?经常这份电报起草之后并没有发出去。10月2日,毛泽东思前想后。最终,他通过当时的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给斯大林发去了另一封电报。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同时准备力量。这样做在把握与敌作战的实际上会比较有利。先是一封出兵,但不到24小时就换成了这封暂不出兵。两封电报这么一对比就不难看出,当时毛泽东的心情是多么的复杂。

10月2日这天晚上。毛泽东起草完致斯大林的两封电报后,立即要求周恩来设法向美国再发一次警告。凌晨,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被叫醒,接受周恩来的紧急召见。周恩来请他立即转告美英政府: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为了能把信息传递清楚事情,周恩来特地向翻译询问,在英语当中“管”这个词应该如何准确的表述。然而,当印度大使把“话”递给美国时,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却傲慢地摆了摆手。白宫对潘尼迦传来的消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中国虚张声势的恫吓。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当天就说,我相信中国是不愿被碎剁细割的。然而此时毛泽东已经为中央军委起草的一份命令命令中写道,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这份命令证明了毛泽东出兵的决心。就在命令发出的这一天,毛泽东密电周恩来说派人去西安把他接来吧。

这个他指的就是彭德怀。彭德怀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军区司令员。当时彭德怀进京时,随行秘书杨凤安是如何回忆当时的情景。飞机其实就是说接彭总了急速到北京有紧急会议。彭老总去了以后中央也正在开会,讨论的是抗美援朝出兵的问题。大家意见还不是完全一致,所以在彭老总4日下午到了以后,他根本都没发言。

抗美援朝真实战例(抗美援朝历史纪实)(1)

到北京的时候,彭德怀根本就不知道毛泽东叫他来干什么。他想着是不是要跟他商量一下西北的经济建设问题呢?所以彭德怀当时准备了一大堆的图纸。1950年10月4日那天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彭德怀后来自己曾经记述说他那天是一言未发。为什么不发呢?因为根本没想到。

1950年10月4日的晚上,彭德怀来到北京后就被安排住在北京饭店309房间。第二天一早,邓小平受毛泽东的委托,来饭店接他去中南海面谈,没成想一进门,却发现彭老总在地上,一问才知道彭德怀一宿没睡。打仗多年,睡惯了行军床。这大软床睡不着。可是搬到了地上,还是睡不着,翻来覆去合不上眼。为什么这么折腾?心里有事啊。在彭德怀自述中,对于那天晚上的心情,彭德怀是这样讲的,主席讲了这样一番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心里也难过。主席的这番话,彭德怀在心里反反复复地念了十遍。彭德怀回忆说,我体会到,这是一个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只是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取决于他的肠胃。195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继续讨论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开会的时间定在了下午,但是在这天上午九点钟,毛泽东要求单独见彭德怀。一见面,毛泽东就问你什么意见?彭德怀答道迟打,不如早打。毛泽东又问。谁挂帅合适?彭德怀答道中央不是决定了林彪同志吗?毛泽东又说,林彪不便前往,中央希望你来挑起这副担子,出兵抗美援朝,毛泽东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考虑?

这幅画目前保存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他所表现的正是1950年10月5日的下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时的情景。这幅画的名字叫决策出兵,因为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第一次确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没有留下相关的影像资料,但是这幅画却非常传神地描绘了当时彭德怀在现场发言时的情景。会议开始的时候,中央内部还是有赞成和不赞成两种意见。对此彭德怀是这么说的,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从画像上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毛主席的心情——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抗美援朝真实战例(抗美援朝历史纪实)(2)

自1950年10月1日的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接连几天主持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说,现在不是出兵不出兵的问题,是必须马上出兵的问题,早一天晚一天对战局极为重要。现在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这一仗,我们只有一条,就是在敌人进占平壤之前立刻出兵。1950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老远王季范和周世钊时说,不错,我们急需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出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都不能抵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他强调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泽东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最出色的体现恰恰在于他是一个战略家。何谓一拳顶百拳?毛泽东对于当时中国周边的情况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他说,美帝国主义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他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他的如意算盘得逞。这个分析生动。试想,如果一个人的身上插着这三把刀。他该如何前进?如何存活?如果一个国家面临这“三把刀”的危险,又何谈建设?何谈发展?毛泽东决定出兵抗美援朝,不仅仅是在强调对朝鲜应履行的国际援助义务,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世界全局,着眼于中国在整个世界的未来。

毛泽东曾分析归纳了美国在军事上的一长三短,他说,美军钢铁多飞机大炮多,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他们运输线长,兵源不足,战斗力差,这是他们的短处,所以有一长不能抵过三短。我们是不打无把握的仗,我们的军队士气高,战斗经验足,更重要的是,我们进行的是正义之战。我和中央一些同志经过周详的考虑,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他一天不撤退,我们就打他一天,一年不撤退就打他一年,十年不撤退就打他十年。关于抗美援朝这一仗,毛泽东曾亲口说道,我们中国人民是打惯了仗的,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你一定要打,就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1950年10月5日,中央第一次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在中南海,毛泽东连续几天几夜没合过眼。在10月3日晚,怀仁堂举行的歌舞晚会上,他却提笔挥墨,再一次在历史关头赋诗一首。这首《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仅仅用了42个字,便把中国近百年的过去和今天都勾勒出来。而毛泽东说,一唱雄鸡天下白所象征的就是共产党创立的新中国,将乾坤朗朗的迹象。冒着极大的风险,确定抗美援朝的决策。局势惊涛骇浪,脑中运筹帷幄,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依然能够诗情万丈,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气魄。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发出了抗美援朝历史中最关键的一封电报,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抗美援朝真实战例(抗美援朝历史纪实)(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