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黄忠,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肯定是须发苍然、腰挎雕弓、手执大刀的老将形象,许多人读《三国演义》时还经常纳闷,黄忠出场时已年近六旬,年轻时为什么不出名呢?

说说演义中的黄忠与史实中的黄忠(别被三国演义误导)(1)

三国志游戏中的黄忠形象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中,黄忠不服老迈,执意领兵出战,却中东吴埋伏,被马忠暗箭偷袭,箭伤迸裂而亡,临死前对刘备说:“臣乃一武夫耳,幸遇陛下。臣今年七十有五,寿亦足矣。望陛下善保龙体,以图中原!”

刘备伐吴是章武二年,即公元222年,黄忠当时已经75岁,即演义中的黄忠生于公元147年。

汉末黄巾之乱爆发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即公元184年),当时黄忠已经37岁,按说应该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其实,黄巾之乱虽然声势浩大,天下各州都有举义,但黄巾军的主要活动范围仍然是以北方为主,黄忠所在的荆州地区并不是主战场,所以,在这场群雄四起的平叛中黄忠并未扬名。

而且,黄忠一开始就在刘表账下任中郎将,刘表为人不必多说,看似是仁主,却并非贤明之人,所用的张允蔡瑁等人都是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之辈。

说说演义中的黄忠与史实中的黄忠(别被三国演义误导)(2)

新版三国中的刘表

从黄忠对待旧主长沙太守韩玄的态度,以及长沙城破后托病不出的行为来看,其性格忠厚,在刘表账下时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好了,回答了演义中的黄忠为何年轻时不出名的问题,言归正传,再来推断历史上黄忠的年龄。

《三国志·黄忠传》只有不到300字,没有具体的出生年份,只说黄忠去世于刘备进位汉中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220年),演义中明显是为剧情需要而修改了黄忠的去世时间。

黄忠跟随刘备前,在刘表账下任中郎将。

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中郎将一职始置于秦,至西汉后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虽权力低于诸将军,但统领禁卫,也是军中显赫职位之一。

东汉末年时群雄割据,中郎将的名号也就不值钱了,诸侯随便授予账下武将,其地位低于各将军,高于军中校尉。

而在《三国志·太史慈传》中,能找到于此互相印证的记录。

“刘表从子磐为寇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说说演义中的黄忠与史实中的黄忠(别被三国演义误导)(3)

央视版三国中的太史慈

可这条记录依然不能推断黄忠的年龄。

不急,咱们再接着看黄忠的传记,重要信息就出来了。

黄忠不是老将的理由之一:先登陷阵,勇冠三军

《三国志·黄忠传》记载:“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黄)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陷阵很好理解,冲锋陷阵嘛。先登呢?古时攻城时,最先登上城头的人功劳最大,称之“先登”,这就很不得了了。

古代攻城一般都是用云梯,在电视剧中这种场面并不少见,面对守军的乱箭、滚木礌石,攀爬云梯而上的攻城士兵往往会成为“炮灰”。

说说演义中的黄忠与史实中的黄忠(别被三国演义误导)(4)

央视版三国中的黄忠

所以,先登一次就很了不起了,可黄忠是经常先登。三国正史中有过“先登”经历的名将并不少,曹操的账下虎将许褚、典韦、乐进都曾有过先登记录,许褚先登是曹操征张绣之时;典韦先登是宛城之战前的一段时期;乐进虽是“先登专业户”,但其先登记录也大多在建安十一年之前。由此观之,他们“先登”之时均为壮年。

同时,演义中武将单挑很多,在我们看来,很多武将都可以被称为“勇冠三军”,但在《三国志》中,遍观曹魏诸将、蜀汉五虎、东吴十二虎臣的传记,有过类似形容的除了黄忠外,只有魏之庞德(每战,常陷陈卻敌,勇冠腾军)、吴之丁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而且,注意庞德是“勇冠腾军”,说明这是在初期追随马腾之时;丁奉的勇冠三军的前提是“少以骁勇为小将”,也是年纪尚轻之时。

所以,老将不以筋骨为能,黄忠若是老将,即便如廉颇一般,八十岁尚食斗米,肉十斤,但怎么也不可能做到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黄忠不是老将的理由之二:“老兵”到底是什么意思?

黄忠被设定为老将形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关羽说过的一句话。

刘备进位汉中时,想要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得知后劝刘备说:“黄忠的名望是不能与关羽、马超等人相提并论的,如今却让他与二人平起平坐,马超、张飞还好说,亲闻目睹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对他们加以解释,而关羽远在荆州,知道这件事一定不会高兴。”

《三国志·费诗传》中记载,费诗到荆州传达刘备任命前后左右四将军的任命,关羽得知后十分不悦,说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关)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很多人认为关羽这句话已经说的很明确,黄忠是“老兵”,但“老兵”真的是指的黄忠年龄老吗?

恐怕并不是。就像今天的服兵役,20岁的小伙子应征入伍,就算只当10年兵,也不过30岁,正是年轻力壮之时,可依然会被称为“老兵”。

黄忠最初在刘表账下任中郎将,前文已经提到,汉末时中郎将已经遍地走,根本不是什么高阶武官,关羽又很是傲气,马超投降时还修书问诸葛亮“(马)超人才可比谁类?”然后史书记载了这么一句话—“(诸葛)亮知(关)羽护前”,“护前”什么意思?就是逞强好胜,不容许别人争先居前。

说说演义中的黄忠与史实中的黄忠(别被三国演义误导)(5)

央视版三国中的黄忠

所以,关羽此语,本意应该是指黄忠就是刘表账下一个小小的中郎将,混了这么多年,不过是个老兵(油子),不屑与之为伍,并不是指黄忠岁数大。

接着看,关羽说完这句话后,费诗是如何解释的?

(费)诗谓(关)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

费诗用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四名重臣来做比喻,萧何与曹参是刘邦多年密友,陈平和韩信是后来归降刘邦的,但最后韩信的名爵却高于萧、曹二人,萧、曹也没有什么怨言。

因为曹参、陈平的生年不可考,比较萧何与韩信二人的年龄,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韩信生年大概在公元前231年左右,萧何比韩信年长。可见,费诗的劝言中也没有喻指黄忠年纪比关羽要大。

还有,《三国志·黄忠传》最后记载,黄忠有子名曰黄叙,“早没,无后”。这个可以理解为黄叙死的早没有留下后代,也可以理解为黄叙早年夭折,黄忠没有其他后代。如果是第二种解释,那么则更进一步佐证了黄忠并非老将。古人最重子孙传承,黄叙如果早早夭折,黄忠很可能会留下其他后代。

同时,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称赞黄忠“将军敦壮,摧锋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敦壮就是“结实强壮”的意思,怎么看都不像是形容一个年老之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历史上的黄忠与演义中形象并不相符,绝不会是六七十岁的老将,其年龄不仅不会比关、张等人大出十几岁,反而还应比关、张年少才符合史书中“常先登陷阵、勇冠三军”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