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一说到七夕节,都会想到将它当做中国情人节在过,原因是它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七夕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情人节,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这一天,女子可以拜访朋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所以七夕又被叫作“女儿节”。

七夕节的源流演变

文献中最早出现“牵牛”“织女”记载的,是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七夕节我们可以做点什么(非常有意思的七夕活动)(1)

到了战国晚期,根据《日书》中的记载,这时出现了牛郎织女的婚姻是场悲剧的说法。汉朝时出现了牛郎织女相爱而不能团聚的说法。

真正将牛郎织女故事完善是在南朝时,南朝人过七夕有一个乞巧的活动,这个活动还延续到了唐朝,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月七日夜,宫女们盛陈瓜果、鲜花、酒馔,列于庭中,乞求于牵牛、织女,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第二日视蛛网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引得民间纷纷效仿。

七夕节我们可以做点什么(非常有意思的七夕活动)(2)

宋朝之后,七夕节进一步发展,节日气氛非常浓厚。孩子们在七夕也可以参与乞巧活动,男孩乞聪明,女孩乞巧。

到了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七夕将穿针习俗变为乞巧针,乞巧时间也从晚上变成了正午。女子乞巧时,将装满水的碗放在正午的阳光下,再将绣花针放在碗里浮起来,如果针在水中的影子如花似玉,或呈鸟兽形,就认为“乞得巧”;如果影子粗笨似槌,或弯曲不成形,就认为“乞得拙”。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还有一种喜蛛应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即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织得密则说明妇女手巧,织得疏则说明妇女手拙。

织女在民间传说中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每到七夕时,少女、少妇们都会约上自己的三五好友一起拜织女。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女和少妇们提前斋戒一天,沐浴好,准时到主办人的家里来,焚香礼拜后大家在桌子前围坐好,一边吃花生、瓜子等零食,一边对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比如希望长得漂亮或者嫁个如意郎君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默祈祷,一般玩到半夜才会各自散去。

七夕节我们可以做点什么(非常有意思的七夕活动)(3)

魁星,又称奎星,和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为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遂对其加以崇拜。

因为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

旧时祈求生育的习俗。在七夕前,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它长出数寸的芽,在七夕当日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称为“种生”。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种油炸小点心,因“巧”和 “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