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我最早接触的格律诗是伟人的《送瘟神》,特别喜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欢快、精神高昂的格调。这种格调与后来所读封建文人的诗词进行比较,感觉更为明显。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

那时我根本不懂“舜尧”“神州”所说为何,也不知“舜尧”“六亿神州”的语序为什么要颠倒。就像面对一堆核桃,不知怎么打破坚硬的外壳,只是朦朦胧胧觉得里面是极好的东西。长大后,也试着写像伟人那样的诗章,但只能做到写八行,一行七个字,每行偶数大体押韵。除此之外,便不知道还有什么要求。

五原的杨女土曾问我道:“您系统地学过格律诗的知识吗?”这个问话没有错,但忽略了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一不仅无师系统地教,甚至不允许写,因为格律诗属于封资修范畴。那个时代提倡写新诗。

进入改革开放,逐步解放了思想,写格律诗也便成为可能。然而我们已年近花甲,猛然发现此类诗的写作还有许多要求,诸如押韵、平仄、对仗、粘连、文言等。

一时茫然无措,诚欲知难而退,但对文学的酷爱而心有不甘。

于是,也戴上枷锁跳舞,难免顾了内容,顾不上形式,三写两写,创作的火花已熄灭。好在中国的诗歌还有不严格要求格律的古体、古风的体式,这给了我们一丝慰藉。那就姑且创作一些不怎么合律的“准格律诗”作吧。

确实,这样的诗与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相比,写起来随心所欲,可以专注于内容,不必花太大的心思顾及格式。

这种诗作虽然普通读者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但在所谓行家里手的眼中,简直是粗制滥造,竭尽嘲讽之能事。

既然这样,那就只好将古风提升为格律诗。这样做,好像无形中找到了一条由入门到登堂入室的捷径,写诗便从一个层次跃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其实,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初始写的是古体诗,唐之前的诗歌尽可归入此类。

中唐时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主要写古体诗,同时也开始写格律诗,但他们的成名作几乎都是古体诗。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进入第二个阶段的,是写古风或入律古风。这类诗歌实际上就是格律诗的刍形,只不过在平仄、粘连、对仗方面还不成熟,没有格律诗那样要求严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风改格律那就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将不受字数、行数限制的改成受限制;将不押韵的改成押韵;将不合平仄的改成合平仄;将不粘连的,改成粘连;将不对仗的改成对仗。如此而已。

这种将古风提升为格律分两步走的做法,是符合循序渐进思维特点的,是顺理成章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教授青少年去学习,我个人认为,比那种一上来就用五六重绳索捆绑起来,效果要好得多。

文学创作首先是兴趣。如果我们用格律之水将兴趣的火花浇灭了,将大脑变成一片空白,那么,这种学习就算彻底失败了。

当然,写格律诗可以锻炼我们积累大量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用在格律诗中的那个词,未必是最恰当的词。因为为了迁就格律而不得不更换最初想好的词。 例如有位作者写格律诗时要用到“黄河”这个词,但律谱中这个位置是“仄仄”而不是“平平”。为了合律,作者将“黄河”换成了“黄水”。这样一换是合律了,但内容却变得不伦不类。难怪传世的格律诗少之又少,呆板的格律下能够写出优秀的诗作来,对本人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尽管如此,既然古人制定了格律,那就有制定格律的道理。而且当下有人又如此地执着偏嗜,那么我们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吧。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

唐诗之所以被经久推崇,是因为唐诗借助画面、场景、故事而造成的美感很强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都深蕴其中,构成了完美的意境,读起来耐人品味。

这一文学的特定样式,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观照是有密切关系的。一般说来,我们的哲学不怎么注重借助逻辑推理来表达,而是

尽可能地将哲理包含于画面、场景和故事中。

例如,古人在讲利弊祸福的辩证关系时,就编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想讲见事太明,则失其勇的理趣时,就编一个“望吴胜迹”的故事;想讲苛捐杂税使民不聊生的情形时,就编一个“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不论是简单的道理还是复杂的道理,我们的哲学都能用故事来呈现。这就说明,我们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的体知而非抽象的认知。

正是基于此,唐时将形象思维,也就是用画面、场景和故事来含蓄地、曲折地表情达意,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

后来的文人也视这一特点为圭臬,以致于对韩愈的诗歌散文化倾向都予以抨击。钱钟书先生在《管锥集》中更是把宋诗贬得一文不值。其意十分明确,就在于维护唐诗这种写法的纯洁性或称正统性。

曾记得,伟人与陈毅关于诗歌的通信中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形象思维的观点。他不仅这样论述,也是这样践行。请看他《送瘟神·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2020年,我更折服于伟人将这样一个沉重的、灰色的主题,能用这样明艳的画面、场景和故事表达出来。由此可知他深通唐诗三昧。

说到故事,格律诗受字数的限制其实是不能讲故事的,只能用高度浓缩的典故来表现。

像上面《送瘟神.其二》中的“舜尧”就是典故,历史的故事就包含于这两个字中。

尧是唐尧,舜是虞舜。三皇五帝中就有他俩。其中的故事是这样的:

舜的后娘怂恿其父及同父异母弟弟,几次欲害死舜。但他大难不死后仍对其父孝敬如初。此事传到尧帝耳中,认为他是成大事之人。又经过十几年的考验,便将帝位禅让于舜。舜不负重望,礼先下士,推行仁政,将国家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历史传说最为清明的社会。

伟人引用这个典故是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像尧舜治下那样美好。

我在少小时就受到伟人诗作的极大感染,所以在动笔学习写诗时,也努力地描绘画面,勾勒场景,叙述故事,竭尽一切文学语言之能事。

为此,经常暗引历史典故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例如,拙作《家乡挖河感怀》中有这样两句诗:

名冠千芳都江堰,

利拔万古大禹荣。

五原杨女士指出这两句诗有不合平仄之处。我不忍放弃其中“都江堰”和“大禹治水”的典故。后来斟酌再三,为了满足“格律派”的要求,改成了这样:

名冠万芳江堰誉,

利拨千古运河荣。

为了平仄,还是将“大禹治水”换成了隨杨帝开挖运河的典故了,显得有些美中不足。

但不管怎样,我们学习写诗的热情未减,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不改。我们也会写出像伟人那样的好诗来!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

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属于古代诗人用文言创作的作品。我们今天继承古人的格律诗,除了套用格律(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粘连)外,运用文言也应该视作规则。

然而现代写格律诗的作者中相当一部分不通文言,只能用现代语言表达,我将这种诗称之为“格律顺口溜”。

这个现象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看,无可厚非。现代人运用现代语言有什么不好?况且有一部分语言古今无差异。

但从承袭的角度看,既然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地照搬,那么文言作为极端重要的表现形式,理应继承。我们观察伟人的格律诗,遣词造句明显地打着文言的烙印。

文言词汇以单音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表意单位,这对要求语言高度凝炼的诗歌而言,是再适合不过了。

问题是运用文言,就须复古,一复古,别的不说,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就很突出。这给不懂古汉语的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碍,甚至会有南辕北辙的理解。

有的词义扩大了。例如“河”这个词,古代专指黄河,无论只写一个“河”字,还是写成“大河”“河水”都不会产生歧义。但现代的“河”字,可以泛指一切河流。

有的词义缩小了。例如“臭”字,古代有三个讲义:①香味;②气味;③难闻的味。现代汉语只保留难闻的味道这一个讲义了。

“其臭如兰”中的“臭”这个词按现代汉语理解,那就是难闻的气味,而古代汉语却指香味。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其中这个臭字,到现在为止,我所见到的都按“难闻的气味”解,还没有看到按香味解的。按情理说,酒放的时间越长,越醇香,不可能臭;肉(此处应指煮熟的肉)在冬天也不容易臭,因为后句有个“冻”字帮助模拟。

如果我们将现代汉语视作俗言,那么古代汉语就是雅言。就目前看,雅言还不能大众化,所以可读性不强。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大众化和普及性,写些“格律顺口溜”也未尝不可。

但为了高雅性和承继性,我们严格要求格律和用语,也是有必要的,否则老祖宗的东西就逐渐丢失了。

我们处于一种二难境地:认可格律顺口溜,会将古典搞得不伦不类;不认可,又会有不能与时偕进之嫌。

或者说,我们写诗歌完全复古,会成为鲁迅所讥的“古旧先生”;不去复古,又会成为不肖子孙。

面对上述情况,我以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为好。比如古人的“平水韵”,就可以改成新韵。时代的变迁,使语音和声调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格律诗在古代人吟诵时,可能像唱歌一样。现代人已不会那样吟诵了,统一成符合普通话标准的读诗。那么用新韵就更接地气。

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有人仍延用平水韵,因为就朗读而言,平水韵与新韵区别并不明显,只要能表现岀声调的抑扬顿挫和回环往复就可以了。

问题是总有人不愿看到百花齐放,总想搞一卉独开。这就造成我们的写作有时摇摆不定,抉择不下,可能在不同场合会写出一些不同口味的东西。

这样做两面不讨好。持俗言者认为你曲高和寡;持雅言者认为你俗气下流。

这样说并不是想为自己申辩委曲,而是常常受所谓流派争纷的困扰。

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一些严酷和苛刻,诗歌会写得更加丰富多彩。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4)

理解和宽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現在把持各地诗坛的所谓大佬们有的作风霸道,心理偏狭,把自己打扮成正统,其实无非是流派的代表,老子天下第一,在那里吆五喝六。

在这些人的误导下,有些青年诗人虽然只学了点皮毛、形式,就觉得掌握了诗歌的全部,也指手画脚,自以为是。虚火如此旺盛的人学习写诗不仅很难登堂入室,更不容易返朴归真。 例如写格律诗要求颔、颈二联的对仗忌讳“合掌”的毛病。

于是有的便把下面的两联视为“合掌”:

飞禽尚且知归哺,

走兽焉能忘故林。

白发老莱犹彩戏,

垂髫子路报亲恩。

如果“飞禽”与“走兽”是合掌,“白发”与“垂髫”也是合掌,那么流传下来的《对韵歌诀》和《笠翁对韵》也就成为废书了。我们不妨引一段看:

麟对凤,鹭对莺,马走对牛鸣。猿玄对豹赤,象白对鸾青。

这里明确地指出“鹭对莺”,莺可看成黄鹂。就是说,如果飞禽与走兽不能对、白发与垂髫不能对,那么上面歌诀中的内容就都不能成对了。

以此类推,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自然不能成对了。因为按照前述论调,“黄鹂”和“白鹭”“合掌”了。

所谓“合掌”,是指无论用词还是意义完全重复,时空上没有任何转换,角度上没有任何拓展,修辞上也没有任何反复的必要一一在上述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合掌。只要上述几种情况存在之一,那最好不要轻易下“合掌”的结论。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从空间看,一个是近景,一个是远景;从五觉看,一个属听觉,一个属视觉;从色调看,一个是黄色,一个是白色;从类别看,一个是莺,一个是鹭,从数量看,一个是“两个”,一个是“一行”。五个方面不相同,怎么能说是合掌呢?

如果这一归谬尚感力度不足,我们再来举伟人《长征》中的句子: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是山,“乌蒙”也是山,但这仍然不能看成“合掌”,因为山与山的气势不同:五岭是连绵曲折的,犹如细浪;乌蒙山是险峻陡峭的,就像泥丸。

“金沙江”与“大渡河”都是河流,都是水,但前者激浪滔天,后者铁索横于河面,险要至极。 更为主要的是,这两联铺写山和水的目的,在于和首联的“万水千山”形成总分式的照应,这是构思的巧妙和修辞的必要。

正因为如此,还未听到有专家对这一对仗的修辞说三道四。相反,此诗受到广泛传播,推崇备至。 我们前面所举那两联,“飞禽”和“走兽”有从天上到地下的铺陈之意;“白发”和“垂髫”有从老者到少儿的扬厉之情。而前后两联又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分述而总写孝道伦理的,没有什么大问题。即使有点问题也可以让它存在着,不能以辞害意,不能追求十全十美。因为世上就不存在极端的完美。

另外,诗歌有一种修辞叫互文,有意将一个整体拆成两半来陈述,上句陈述一半,下句陈述另一半。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是。这种情况不能与“合掌”混为一谈。

可见,我们学习写诗还应该搞清一些基本知识的确切内涵和外延,这样才会放开手脚,不会出现《红楼梦》中林黛玉批评香菱写诗被古人“缚住”的问题。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5)

学习写诗,如何从直白浅陋走向蕴藉深厚,当考虑立意的高远,情感的饱满,语言的美感。立意高远的本质不外乎从小我升华为大我,从自我升华为非我;情感饱满的真谛不外乎格调的昂扬、向上、乐观、大度;语言美感的奥妙不外乎修辞摇曳,色调多彩。

我们说伟人的诗词写得前无古人,后乏来者。是因为他的诗作不论和封建文人相比,还是和现代文人互较,他都会鹤立鸡群,那种“大我”“非我”的情怀显得十分突出。

伟人的《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后,国民党方面组织了那么多的御用文人去写同题,想将伟人比下去,结果是一场徒劳。而且自那之后,伟人之作独占鳌头,无人能望其项背。

再举一例:同样是咏梅的诗词,陆游只能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而伟人却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气势和格调何其不同。陆游对恶势力的抗争只能保持自己的“香如故”,而伟人却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个是被动地抗争,一个是主动地奋进,境界天渊之别!

主动奋进的精神,就是情感饱满、意志坚定、态度乐观、格调昂扬的体现。

伟人的《咏梅》是这样,《长征》亦如此。众所周知,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但在伟人眼里却“只等闲”。这一“闲”字,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胸怀!

伟人饱读诗书,经历传奇,用笔独特。他的每首诗几乎都有可传千古的名句,他的每首诗都有可圈可点的修辞。这不仅是思想深邃的表现,也是语言锤炼的结果。

笔者特别喜爱伟人“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中“红雨”这个词的色调。大家知道,雨的颜色不是红色的。但这并不能挡住伟人把它想象成红色,想象成热烈奔放,想象成赤诚燃烧。

有人说“红雨”是指落红如雨,这未免牵强。花瓣纷飞,与下联的青山横亘就很难成为工对,不仅一个是比喻,一个是本指,而且上弱下强,不相称,不和谐。只有将其看成漫天大雨才可与巍峨青山匹配。既然山是青色的,那就让雨为红色,这在色调的对比上鲜明醒目。因为诗歌是艺术的创作而不是生活的照相。

伟人的诗就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伟人的思想就是我们的指南,伟人的胸襟就是我们的榜样。这样说并不排斥中华民族三千年来灿若明星的诗人和浩如烟海的诗作。

只是就我个人而言,由于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心中自然树起了这面大旗。同时兼容并蓄,效法百家。

迄今为止,写了百三十首七律,谓之文化产品,意欲车薪国家,杯水社会。

有读者指点更好,无同好入眼亦无妨,因为中国有个成语叫“孤芳自赏”。在笔者看来,闲时写诗是个净化灵魂的过程,私下欣赏是个陶冶身心的法门,留于后人又是个积善成德的机缘。

总之,这是一个高雅的事情。虽然谈不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但人生如斯,也算值得。

壬寅季春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6)

孔子学堂赋诗

其一

秉烛数载诵三坟,

躲进小楼梦大同。

举目人情皆益利,

回身市井尽俗文。

非唯毛主嘲糠粃,

只惮儿孙做肉砧。

日暮难平心内事,

深秋叶落雨纷纷。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7)

其二

冬日开天映雪明,

孔徒聚会鲁国行。

登临泰岳寻贤迹,

伫目明湖觅圣音。

曲阜前来尊道统,

阴山归去慰尼心。

一生瞬息同花草,

留取书香遗后民。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8)

其三

圣地修心在暑天,

同仁美聚有前缘。

后生究探知仁爱,

学者因循启智先。

口吐云烟拓眼目,

笔挥风雨著新篇。

心襄赤县筹国画,

胆掖庙堂射策巅。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9)

其四

孔子学说谓圣谟,

三坟五典克兴国。

自强善恶民唯论,

载物中庸本土佛。

天下敢先张昊翼,

中华动态翥天翮。

儒家倡导仁及信,

只为人间些小多。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0)

其五

东方鱼肚又白天,

西面青山正笼烟。

瑟乐笙歌香火后,

虔男信女杏坛前。

三千弟子寻仁义,

万仞宫墙叩圣贤。

河水澈清逢盛世,

五洲共祭著俪骈。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1)

其六

乌海初发入贺兰,

贺兰挥手去银川。

银川过晋及河北,

河北经京到济南。

伫望坦途冬麦绿,

轻拂骀荡旅程欢。

一山二水三人圣,

百义千仁万世传。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2)

其七

十年面圣铸仁端,

一旦德馨喜墨兰。

西土无河濡胆魄,

东方有岳炼心肝。

白天读罢凌云调,

黑夜吟开竞海帆。

凤曲千寻狂士笑,

凰歌万里地天宽。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3)

其八

北塞山前水土灵,

南河岸后俊杰钟。

学生顺命学孔子,

良令因时导古风。

彩凤亭台鸣雅乐,

青鸾楼榭舞霓虹。

恭良俭让温廉耻,

礼智义仁信祖宗。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4)

其九

禹帝临河上翠峦,

遥岑后套命五原。

扶苏谏父行仁义,

赢政怒儿贬远关。

吕布中国千战死,

王公渠水万胪欢。

人间沧海寻明月,

孔子诗书是亘传。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5)

其十

先祖荆棘育脉丁,

儿孙当自慎前程。

由来天地持元气,

非特阴霾弄险峰。

君子仰观周泰义,

小人垂富纵骄情。

忙时瞅空读双圣,

闲处专心诵五经。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6)

医药疫情诗

致呼市第一医院神经二科邬、刘二大夫

脑梗有亡却未亡,

灵台一念尚担当。

邬医机断转缓急,

手续不施救病忙。

伟岸小刘仁爱贮,

诊疾天使赫磁旁。

溶栓吊液祛魔子,

山倒抽丝又健康。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7)

赞中医治疫

中医首善在先防,

初病每堪挫暗芒。

瘟鬼今疗无尚策,

神农史载有良方。

春开秋后交犹烈,

路闭国封毙烈狂。

北垣成城祛魍魅,

南疆众志筑康庄。

辛丑冬,新冠病毒袭内蒙

洞启国门为改开,

蚊蝇凰凤一齐来。

新冠瘟疫因何肆,

寰宇苍生动地哀。

赖有神州求抗疠,

幸谋康健筑医台。

又闻塞外狼烟起,

携手同仇灭此灾。

中西医合璧抗疫兼赠特日格乐大夫

同疾异治竟能之,

科技殊途复共一。

瘟疫病毒何肆虐,

经方辨证此当期。

医生鏖战搏生死,

护卫冲锋忘粉齑。

勇士无双双勇士,

国医有偶偶国医。

致呼市第一医院蒙医科乌兰主任及众医护

天使白衣映粉腮,

如花笑靥向阳开。

轻柔莲步施医去,

温婉莺声送药来。

省病悬壶情切切,

疗疾金匮意裁裁。

人之有患天知否,

明月冰心照我怀。

六经辨证

其一 厥阴风木

帅渠将将料情形,

壮士兵兵镇草萌。

枯木生发防郁滞,

残寒料峭犯花青。

土失水冷成消渴,

木断火灼痛祖经。

易谓三阳复临泰,

医云去病慎贼风。

其二 少阴君火

闭关封路自先王,

七日来回复一阳。

鼠岁猪年逢窄路,

天冰地暑逆无方。

少阴君火元神在,

比类取形疠鬼藏。

止水归根调睡寐,

养生上善莫心狂。

其三 少阳相火

鸟悲夸克死胡同,

相火君神摄器形。

造化法门即上下,

中学大道贯西东。

岐黄体用时时奉,

象数真知路路通。

门户锁愚难并重,

劫波历尽见清明。

其四 太阴湿土

先贤理物著内经,

古圣灼知秉太功,

静态横析缘夜起,

动观纵顾应天明。

天公有变殃生众,

正气加持教守恒。

温病上行先犯肺,

吾侪岂肯倮昆虫。

其五 阳明燥金

人知高处不经寒,

不愿平庸走险丸。

皓发穷经研古圣,

眼花捧典拜今观。

仁人长寿因心静,

智士流年乐水宽。

面案劳神尊理念,

书山有路自当攀。

其六 太阳寒水

位主玄方谓水寒,

时从五季是天然。

迥天西域积冰冻,

卑地东江聚火燔。

水肾火心分反正,

父精母血造人寰。

五行格律相生克,

奇妙精神上下传。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8)

乌海风土人情诗

其一

名头翰墨此城摘,

遍地青茵赤卉开。

山岳九曲滔浪过,

通衢六路轿车排。

蓝天白日蒙清气,

褐瓦红砖是宝宅。

欲问我家居哪处,

黄河岸畔待君来。

其二

七月煤城漾水波,

两河沙岸绿如萝。

群楼窈窕穿云际,

一架蜿蜒跃海泊。

学府华灯通夜亮,

园林初晓露花多。

金沙滩里游仙地,

五虎山头树大佛。

其三

乌金乌海地中藏,

落日黄河荡紫光。

灰岳明沙交互映,

胡杨四木与相扬。

琼白翠玉香而沁,

墨客骚人慨且慷。

耀眼明珠生此处,

古来银带水流长。

其四

塞外芳菲六月红,

狂风甫定始觉春。

荒滩久睡因天旱,

水洼浊流入地终。

电闪雷鸣难下雨,

童颜鹤发怨睛空。

忽如昨夜天边至,

一镜平湖照月宫。

其五

数丛芦苇一群鹅,

昂首伸颈向海歌。

白羽红掌凫绿水,

黄麻青荇映兰科。

微风拂面梳庸懒,

晨露沾衣亮袅娜。

暂避红尘闻雨籁,

由疆信马踏风和。

其六

黄河东逝已相宜,

乌海何时水竟西。

人道郎才合女貌,

殊言老父驭娇妻。

烈冬吴地南风劲,

旷世曹公走一骑。

遑论自然衡态变,

岂非反正是玄机。

其七

河城学妹雅淑风,

清水荷花夜露容,

怡院颦儿千载恨,

红楼宝玉万般情。

雨中孤女钟白马,

月下张生叹翥鸿。

怎奈人生如草木,

转头凋谢一场空。

其八

似月如星碧水痕,

犹颦若笑冷伊人。

婵媛秀色愁方寸,

环燕生香恋苦情。

长恨歌中思孔雀,

琵琶曲里见冰轮。

丹心正寄青云处,

咫尺天涯不见君。

其九

歌女流离不见家,

河城西望太阳斜。

今朝酒绿陪喧闹,

明日灯红度梦涯。

有恨思夫情愫动,

无端念子苦心杀。

开心不意春将老,

眨眼青楼坠落花。

其十

独对孤灯树影徊,

空心静坐避尘埃。

有缘骚客桑濮上,

无意文章紫气来。

祝妹风流多雅韵,

梁兄胆赤少情怀。

但求比翼双飞鸟,

不愿他山个卉开。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19)

同学会赋诗

其一

古郡五原水土丰,

村田深处有学黉。

周边柳树扶风绿,

满院白杨映瓦青。

河水清凉甜后辈,

礼堂隆盛仰先生。

曾经蒙昧农家子,

此日休闲皓发翁。

其二

同窗数载似云烟,

挥手天涯海角间。

杨柳依依叨昨事,

风霜恻恻语今别。

火红岁月期新辈,

开放时机换旧颜。

怀抱美芹南北去,

各伸志趣写鸿篇。

其三

前世修来共校门,

风骚男女恋情深。

塔湖岸畔飘思雨,

红树丛中孕爱痕。

恰是蜜蜂忙酝酿,

不堪劳燕各飞分。

临别肠断何能顾,

遥寄愁心到月宫。

其四

后进空白为去疑,

躬身庠序步阶梯。

数学抽象能格物,

理化分合可致知。

惜那先生扫树叶,

恨之弟子种鸭梨。

惊闻高考明天至,

唯痛昏昏混饭时。

其五

某生聪慧度医经,

福佑苍生报圣心。

何氏营商学子贡,

家国生意览青云。

杏坛尊礼执国教,

妙笔华章著世明。

天降斯人堪重任,

塔湖风水育精英。

其六

同窗世谊重如山,

黉地情缘臭似兰。

擒虎缚龙齐受苦,

披坚执锐共迎难。

婚丧嫁娶及时至,

喜怒哀忧比命担。

不是知音不聚首,

手足情分念康安。

其七

枝繁叶茂已成昔,

济世匡国亦过时。

野鹤闲云当自在,

辞官远富正相宜。

吟诗作赋修学厚,

含笑弄孙养命齐。

不老丹心安泰乐,

竹节向晚把持直。

其八

草木经春旋复秋,

糟糠进退幸相扶。

黄河亘古东流水,

祖庙恒德后辈福。

人世百年忙底事,

金钱万贯欲何求。

鸟亡人死蝇头利,

不朽中庸史册留。

其九

少年狂简不知愁,

欲乘青云觅大谋。

风势雨时多变幻,

云形气象少同畴。

观察动静分仁智,

体悟寒暄辨砥流。

日月所及皆宝地,

山川福佑乐神游。

其十

集会前来塔尔湖,

轻舟荡水溅珍珠。

歌声振玉穿云去,

舞袖倾情晚照逐。

远眺连峰生碧树,

回眸沙渚落红鸪。

清风着意拂人意,

明月深情入画图。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0)

写景诗

塞 上

库伦迢递远天边,

驼队逶迤路在前。

衰草无涯商客泪,

秃鹰伫目兽踪涎。

恐龙巨体无敌手,

荒漠枯骸弃世间。

眼入疆邻原亘貌,

心骄贤圣驭车颠。

野三坡

京畿美在野三坡,

峰谷丛中淌一河。

绝壁斧削垂对岸,

山人怙此筑居窝。

迩遐达道连迎送,

流湍激沙潄湛波。

群鹜恣游青鸟绕,

好山秀水艳花勃。

阳高温泉

路经天镇至阳高,

此地温泉泡艳娇。

宝马香车铺锦绣,

红男绿女浴花朝。

水灵侍女争青眼,

谄笑车夫竞欠腰。

富贵乡中寻美梦,

温柔地里觅苗条。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1)

雪五首

其一

起絮扬花自太空,

漫天匝地孕春红。

枝头喜鹊歌寒气,

谷壑溪流唱冷风。

夜去无声温旧梦,

朝来有兴酿新情。

万篇文案穷何字,

诗唱如山岂好平。

其二

乾公意愿覆尘埃。

只为浮生似雪白。

善恶本非人世设,

玄黄度定地天开。

孔尼绘事由斯起,

圣者清新避色裁。

对此当穷千里目,

庸知五岳戴银来。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2)

其三

闻讯河城肃墨埃,

引得白絮漫天来。

雾霾霜气苍蝇死,

峭壁谷沟素锻裁。

反手鸿图增胜慨,

柳翁江雪钓清白。

应学张岱痴情样,

畅饮西湖醉满怀。

其四

连天冷霰锁烟霾,

接地坚冰覆九垓。

山岳层叠增亮色,

屋脊树起见黑白。

忽如一夜东风劲,

恰似千枝素卉开。

小路崎岖寻君去,

村头弥望返身回。

其五

道韫高言柳絮白,

岑参美喻素梨开。

飞禽眼误观花乐,

蜂蜜冬眠梦艳回。

墨客钟情生雅兴,

娇娃暗恋诱春怀。

大寒过后年节闹,

不意堤鲜碧浪排。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3)

黄花沟三首

其一

车岀呼市草芬芳,

知味熏鸡半路尝。

原野无边云倏远,

黄花沟里气清凉。

脚心无意频沾绿,

手掌有情自蕴香。

篝火燃烧人影乱,

胡姫性犷舞歌狂。

其二

日照青原露水香,

风拂彩卉众蜂忙。

高山起落天极处,

沟壑延绵水细长。

红马悠游闻草嫩,

白羊静媚卧阴凉。

游人兴尽辞花去,

黄紫橙蓝送路旁。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4)

其三

黄花溢彩向阳开,

香沁天涯远客来。

芳地如茵连野壑,

碧空似水洗山霾。

枣骝儿马驰原草,

凉爽清风浸绿苔。

清澈溪流石涧响,

高岩耸立数峰排。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5)

荷 花

出水芙蓉体面白,

生香气韵似歌来。

淤泥密密拔高处,

绿叶亭亭荡漾排。

周子情怀绝艳羡,

后生意气俟芳开。

爱莲千古真名句,

扼腕频揖巧剪裁。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6)

五原风土人情诗

塞上金菽满水滩,

套中碧麦美河川。

夜白红鲤生香气,

草绿青蛙唱月天。

紫岳有情颐万寿,

黄河无私润千般。

五原儿女多颖秀,

远在天涯祝泰安。

黄河日夜溉田忙,

百姓农耕岸柳旁。

春至麦苗播碧绿,

夏来田野洒金黄。

秋归硕果无涯远。

冬贮粮仓溢米香。

杜甫开元描盛世,

而今海晏脂流长。

阴山脚下有田家,

河套平原绽百花。

阡陌白杨穿碧宇,

春畴绿麦破鲜芽。

晓星寥落晨鸡唱,

霁色殷红晚牧哗。

心记明天须早起,

夜餐围坐话桑麻。

茅屋半夜降田郎,

怙恃情深日月长。

三岁无邪怀抱乐,

十年有志蠹书忙。

青春胆壮睨家雀,

知命口福赖斗糠。

心系神州惊四圣,

笔底风雨动八方。

灯笼红遍雁安城,

因此五原有盛名。

油碧原田结翠玉,

蜜甘夜雨润香薰。

老农车载请留步,

少妇推销惹恋情。

古郡水丰一处禄,

河川土美四方馨。

昂首怒鸣气刺天,

闪神烁目闹春年。

铁蹄砥柱歌畬调,

银角中流耸劲节。

鲁迅俯身因墨面,

董郎逐水为赤缘。

出关老子无音讯,

河套梨欢正种田。

杨柳梢头喜鹊追,

余寒将尽骀风吹。

彤阳高照黄河暖,

春气香袭大地辉。

紫燕飞来鲜草绿,

黄犊鸣迓艳芳菲。

灯笼万户团圆日,

联语千门远客归。

阵云边塞起英才,

天堑关山酒润怀。

赵武云中西部地,

秦皇日下北垣台。

卫青天幸五原去,

李广数奇朔郡来。

往矣诗词何可述,

今之书画报春回。

浚川气概靓天虹,

傅将精神美套中。

林县暴霜削岳低,

五原筚路画波通。

河南百姓无愚叟,

塞北黎民有智公。

名冠万芳江堰誉,

利拨千古运河荣。

金秋瓜果蜜留香,

翠绿原田路正长。

玉米撑身刀叶阔,

葵盘垂首众蜂狂。

昨经白露催花落,

今历农夫稼穑忙。

载物地生贤圣库,

自强天赐米粮仓。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7)

怀古诗

儒法二首

其一

卜商子斥小人儒,

徙卫开门授法徒。

吴起商鞅失道统,

韩非李宰死阴图。

始皇效继强兵路,

权力集中弄术模。

偏妄欺氓坑秀士,

乏仁少义守攻殊。

其二

明君度量有凸凹,

暗法明儒治世招。

马上横枪流血海,

丹墀执耳锁刀矛。

惟民贤圣惊天地,

至上国家借枭豪。

一脉孔门析正反,

双行日月是龙韬。

端午抒怀三首

其一

艾草田田散药香,

毒虫五类遁徬徨。

中华医术节疾疫,

端午馨薰益健康。

又祭三闾怀愤死,

当值百姓泣江茫。

神荃福祉凭英烈,

铸就离骚万古殇。

其二

三闾奉命著文韬,

国手执刀屈景昭,

疑信谤忠君主昧,

揽功诿过子兰妖。

有心苦谏怀石死,

无悔初衷共日高。

投水明心天月暗,

躬身端午祭凉糕。

其三

荆虽三户竟凌王,

屈子遭谪俾楚殇。

令尹嫉贤曲涉政,

君王妒圣弃国梁。

行吟泽畔哭家毁,

失陷郢都抱恨亡。

暗夜星灯祛鬼魅,

汩罗糯米奠忠良。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8)

五原烈士陵园祭三首

其一

惊蛰塞上角声寒,

子夜五原冷月残。

信号破空划电火,

英雄怒吼震山川。

前仆饮弹眠黄土,

后继同仇却野蛮。

倭寇孑孑刀下鬼,

亡魂夜夜泣杜鹃。

其二

东瀛甲午战犹寒,

清帝歌昏欲偷安。

浩浩中华蒙大耻,

煌煌塞上遇天坍。

日夫三万夺国土,

英烈五千赴死山。

夷鬼断鸿声里泣,

霞红天际血斑斓。

其三

乌不浪口北风惨,

倭鬼年关犯五原。

勇士三千杀寇死,

蛮兵两万奔关前。

钢枪炮火摧丰地,

铁胆吴钩照大天。

二鬼王英袭侧翼,

阴山含愤泪涟涟。

学史

凤鸟翔云遗卵时,

合当殷契降天机。

成汤续祖开商庙,

文武王周在陕西。

一饭辅公三吐哺,

六经诸子五行期。

河图洛马神学问,

文化功成谓仲尼。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29)

甘德尔山

高山百仞尔为冠,

平地群氓盼玉团。

马跃兵嘶惊瀚海,

星稀月落浸晨寒。

大汗射箭穿云翳,

悍将挥刀镇宇寰。

人世沧桑路漫漫,

今朝破浪正扬帆。

元宵怀古

夕晖袅袅柳林端,

明月殷殷玉殿团。

是夜兹情无礼束,

彼交此媾属自然。

桑间水上皆春动,

美女英雄正恋欢。

纥父识得颜氏子,

中华教化起斑斓。

咏物诗

鸣蝉

躲在花间赛闹钟,

不知时务忌说冬。

骄狂三季恬矜秀,

聒噪千声假乱真。

群党捧吹天律暗,

孔师打探胆弦惊。

一时领教悲无奈,

几度开枪灭恶鸣。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0)

五原水孕夏荷胎,

绿袂迎风一色裁。

处子丹唇矜笑意,

娇娃峰乳未着怀。

洞房昨夜轻声润,

待晓堂前粉面开。

从此香歌袭岸柳,

史郎梦寐伴卿来。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1)

春花应律自当喧,

冬卉独开欲逆天。

墨守成规乏新意,

鼎新革故创宏篇。

孤心怀凤迎风雪,

傲骨腾龙绽霰天。

一簇雪容不入令,

百枝不改吐红炎。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2)

把酒南庐醉意酣,

品茗东馆味悠然。

蜂绝蝶拒清高在,

雪辱霜欺志趣欢。

何论明朝堆地萎,

正当今日逆风寒。

不经冷雨难吃苦,

春卉怎知秋卉斓。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3)

少小尖针绿草藏,

长成百尺庇荫强。

夏天青碧托红艳,

冬日花凋待绿张。

丰烁腴夸娇卉媚,

瘦贫忍敛劲风狂。

未经寒暑摧皲裂,

怎可经斤做栋梁。

题石缝中的西瓜

读罢该图胆魄惊,

敬之石缝竟生存。

明知万壑坚而硬,

何惮千山抗且争。

为有甘甜融赤色,

虽然蹩仄酿纯情。

吾侪心小哭无遇,

说破西瓜是烈雄。

华夏百年水火稠,

皆因异域墨鸦毒。

飞来一片玄云色,

落下十滩冷血乌。

神庙金台声噪厉,

朝堂玉柱眼贼谋。

秋风四面鸡鸣起,

赤子八方战阵出。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4)

三五盈盈玉魄圆,

二八淡淡晓星悬。

旷夫怨妇责寒桂,

将相王侯拜殿阶。

冷兔无声回首顾,

嫦娥有苦舞宫前。

兴生死祸因天道,

富贵贫穷果未觉。

题《奔马图》

军中号角破空急,

沙场英雄视死归。

汗血如狮突阵啸,

摩根似虎跃蹄飞。

的卢救主壇渊拼,

赤兔因君洛地驰。

骐骥萃拨兵燹里,

后生怎可不风雷。

题王章一金菊图

红艳逢秋色调衰,

金芳面冷冲风开。

东篱清态凌高世,

西院萧姿著太白。

红袖情长霜信苦,

英雄气短剑光裁。

南山田亩今何在,

陶令悠然采药来。

桃花诗

青山深处觅武陵,

小径曲折草刺襟。

四面险峰幽隽秀,

两股泉水毓芸生。

柔风着色花情艳,

细雨滋香绿意浓。

正是桃源春暖日,

唯独不见打渔人。

桃花续诗

溪水流芳猎渡夫,

寻源入洞讶渔眸。

垂髫绿女呼黄发,

美柘良田映翠竹。

汉魏无知频问讯,

琼浆尽饮醉方出。

怪他去后花如许,

记得来时路也无。

感慨诗

清明祭

西望家坟柳带烟,

阴山脚下大河边。

三春有疠失仪礼,

九叩隔空化纸钱。

自古寿终骑鹤翥,

从来祖远舞龙绵。

吉凶福祸成风水,

华夏炎黄顺宇乾。

七一抒怀

清朝帝子最可悲,

风雨如磐享乐吹。

西炮颠国污日月,

南湖赤艇唱天鸡。

仁人仗剑驱民难,

志士举镰树史碑。

血染长空红大地,

神州万里度明时。

端午致呼市回民区水岸新巢物业

水岸姑娘脸似桃,

新巢小伙笑如苞。

三支艾草劳君赠,

两朵梨花带雨抛。

弃去毒奸擒鬼魅,

掬来爱善过神膏。

人约端午包香棕,

一片丹心慰楚豪。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5)

纪念文学家丁玲

桑干河边百卉红,

丁玲巨笔绘清芬。

三千毛瑟敌不过,

百部雄文酿大同。

妇女三八节正火,

华章四六祸及身。

北荒野地屈魂魄,

后辈躬腰寄至诚。

祝贺孟晚舟

红艳归来梦竟真,

无双国士女儿身。

苦其筋骨劳其志,

降汝担当动汝魂。

怒目西方双虎恶,

摧肝东土一凰茕。

劫波褪去渔歌在,

洒泪皆因雨露情。

雅 唱

周郎回顾正当心,

美女清喉亮丽声。

碧水瑶池宫羽调,

雪山西域角商音。

羚羊跳壑飞山远,

斑豹攀崖闪电频。

青藏高原歌响处,

珠峰敛气驻足听。

治沙感怀

忽闻沙漠泛青涛,

顿首神州运气高。

古代李贤传数列,

今朝袁圣创杂交。

几曾羊角飞天地,

时有农夫覆野蒿。

万里长城殷血铸,

江山代见百寻条。

治盐碱

故乡根治碱及盐,

不啻春雷响大天。

难忘莽原白亦墨,

忆昔浑水苦加咸。

承神精卫填瀛海,

继祖仙王射日天。

科技求真掀旧貌,

横空绝地变良田。

家慈寿尽耄耋分,

犬子麻衣满泪痕。

天地为屋安骸骨,

山川作牖纳神灵。

香烟袅袅云霞外,

血脉殷殷寸草情。

跪乳羔羊摇短尾,

落巢乌鸟哺酸辛。

惊悉噩耗我心焦,

不幸大千鼎盛夭。

去夏鲁国别告握,

今秋地府竟周遭。

趵突无语垂清泪,

泰岳有情起飓飙。

颜子如斯犹丧己,

纸钱向月为君烧。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6)

题《弄潮儿》

其一

观画愚心阵阵悲,

何曾想到海明威。

明知造化织玄网,

总欲人情逆范规。

海与老人生共死,

舟和稚子放而飞。

长风破浪酬君意,

岂止收船枉自归。

其二

何必鱼虾骇浪求,

宜学老子信天游。

秦皇找遍长生药,

汉武难酬百世谋。

浩海无边堪纵欲,

时光有限易生愁。

中庸本是平心态,

问有释家雅量无。

读书偶得

牡丹众爱变妖狂,

百卉逢春亦有香。

木秀于林为好木,

王潜乎岳是真王。

杂荑自古芟难尽,

无碍野芳伴脚旁。

所欲不求方可大,

知足可乐乐平常。

观蒙古国马术

裂土中国谓北胡,

双雄换带画鸿图。

岂知马壮思吞日,

正是兵强忘共谋。

血马寒光山岳栗,

袍泽败寇砾沙哭。

苍山雁唳云天暗,

从此神州隶异族。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7)

席上吟

其一

同窗累月酒三巡,

邀友擎杯话旧情。

心有灵犀难忘却,

电播感应复经营。

古稀临近佳期少,

耄耋来前老眼昏。

柱仗询医修正寿,

遥思远念向天明。

其二

金杯满酒暖心肠,

贵客临门问候忙。

傍路食城闻烩菜,

迎街馔府品鲜饧。

新知赠字千般意,

老友携花百里香。

冰雪载途怀旧梦,

飓风声里念情长。

赞张艺谋先生

其一

灯笼悬挂绽红花,

沃土高梁耀紫葩。

老井水长融异壑,

篱笆路短蕴奇涯。

古都情韵推极致,

奥运风雷震宇华。

手掌温心传战纛,

五环闪目照熊娃。

其二

寅虎神州赛雪滑,

五洲论剑抱金瓜。

莫言才力争赢负,

纳海胸膺可大发。

岂道曾时积羸弱,

亦谋今日戒亡家。

普天痛饮屠苏酒,

良弼辅国路顺达。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8)

纪年

十二生肖定朔正,

原始万种本根同。

商民先契出玄鸟,

华夏后裔敬物龙。

属相地支周对应,

纪年花甲汉流行。

神州律历关国运,

唐宋元明至大清。

念师怀友诗

赠诗祝周巍兄令尊健康长寿

大儒周氏号溪濂,

苦诣荷香沁万年。

不染淤泥身自净,

但观濯水理空前。

牡丹富贵矜俗众,

菊瓣高凌隐逸田。

同我者谁君尚在,

爱莲说罢是名贤。

致杜老师

其一

尊师面色若含苞,

才艺堪比子美豪。

礼智义仁君守正,

温良俭让品行高。

丹青五色惊八怪,

翰墨三挥胜二曹。

他日相邀乘月访,

躬身恩惠奉蟠桃。

其二

弟子说辞或跑偏,

先生讲理笑谈间。

剑眉神气容光闪,

杏目酒窝玉齿甜。

俗世执端教改正,

中庸君子礼当前。

城乡曾记篱如铁,

修炼愚氓敢换天。

致武文俊先生

黄河浩荡奏华笛,

乌海斑斓诵楚辞。

天降太白千古圣,

地生子美万芳旗。

巴山蜀水尊三客,

宋祖唐宗誉四师。

今日仰头何处秀,

兄台妙笔自成蹊。

致友人

晨起征铎狗暗号,

残星已落面冬朝。

逶迤贺岳山千座,

迢递冰川路一条。

涉险阳关君重谊,

访游故地泪湿袍。

请得珍味芳香异,

梦里相逢又念叨。

赠赵颖

其一

挚友赵颖气魄高,

发白彰大祖传招。

酿皮鲜辣尝舌沁,

凉粉清香品齿饶。

胆厚心宽思战阵,

遐情迩信念同胞。

人生俸禄难期颐,

留取嘉碑后裔褒。

其二

容颜憔悴老眸花,

虚汗濡头冷热加。

甚恐来人识病破,

强言近日胜昨差。

手难捧卷吟长恨,

笔不成诗诵琵琶。

少小逞强羞好汉,

黄昏天意莫能夸。

致马嘉骏先生

病榻心情兀自茫,

梦回乡土水流觞。

文章定价由来贱,

百姓倾囊竞育郎。

闭户惘思蒙冷落,

少书乏卷历沧桑。

修得至圣春秋笔,

敢写乾坤荐大方。

赠杜惠荣女士

贺兰山上秀灵多,

生长珍菌北面坡。

昨日雾浓凸土起,

明朝霁散见菇蘑。

潘安嗅味开愚洞,

樊素贪香逾锦郭。

缭乱世情崇美色,

除得此物尽食拙。

教师节答友人

水岸贤淑遗素葩,

驼城女弟吐莲花。

纵横三尺说千载,

挥洒一枝告万家。

书案种仁披典册,

华灯耕义映丹霞。

雪泥鸿爪何曾忘,

浩气诗书岂系瓜。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39)

赠刘振海六首

其一

病来山倒面瘟神,

病去抽丝又坐春。

设若无知能改写,

甘心卑鄙做书生。

栋梁夯础撑国厦,

学问薰身唱大伦。

损益无非开卷少,

惜之当下半难通。

其二

有井何方不是家,

故乡回望远天涯。

九州楼厦铺红绣,

四海田畴起绿霞。

宝马香车争衢路,

靓男好女竞奇葩。

刘郎玉树临风立,

笑语殷勤满客华。

其三

游子合当伴奔云,

秋风起后不思莼。

求田问舍非君意,

砚种笔耕是我情。

北塞遥思邹鲁地,

南国远尚泰山魂。

神州万载凭贤圣,

赤县黎民望月明。

其四

忆昔他岁是同班,

笑靥迷人气度宽。

转眼古稀披鹤发,

回头耄耋忝青衫。

春芳依旧香原野,

秋叶寻常满大山。

遥念刘君诸事好,

叩门乘兴醉中欢。

其五

欧派棋局尽诡滑,

攻防布阵务攻杀。

虚夸融汇操金币,

普世价值骗我华。

寰宇资源豪竞殆,

邪说歪理浪瞎夸。

新伦借问谁家宰,

古圣箴言是正茬。

其六

缘何夜火闹联翩,

欧美欺心渗我荃。

圣诞斯人双面虎,

中华赤子一青天。

白人拓土思凌霸,

黄种守疆肖祖先。

些小天良因丧尽,

鸡鸣不已转坤乾。

赠梁鸿翔

年少轻狂骛淼霄,

风光总是远方高。

河城地鄙羞国手,

诗论学薄辱楚骚。

烟雨江南皆秀士,

风云塞北岂庸包。

古来文客多沦落,

则幸薪资过路遥。

赠邱琪雅

终生伏案伴鸡声,

书稿出梓数载程。

日暮发苍遗憾事,

晓来雁唳有伤痕。

张生举酒霜林醉,

莺丽凭栏露夜深。

风韵本当轻抹去,

杏坛纵横不封尘。

赠兴华兄

异地为官铸美名,

乡梓入梦叶归根。

农村数载桑麻苦,

士宦经年正气矜。

狂草一挥龙起舞,

诗文双璧凤和鸣。

黄河浩荡流不尽,

怎逮贤兄故土情。

赠朱志刚兄

滚滚黄河浪韵长,

巍巍贺岳树涛狂。

沙山漠海抒风雅,

戈壁苍滩绘慨慷。

李杜诗坛尊二圣,

元白绝唱颂八方。

北国同好如明月,

塞外歌声闪电光。

赠刘军

晨风戏面暗云飞,

首府街衢雨雪催。

花甲居安销志意,

古稀时分品清杯。

刘郎弃舍羞庸小,

许汜求田问是非。

国赐薪柴资口齿,

晚晴无限照余辉。

赠徐永生

曾记当年意气飞,

求官科试火烧眉。

春秋左氏书千事,

仁义徐生酒万杯。

书卷及时开智窦,

文章尚可饰愚非。

春花怒放秋花谢,

经史传承可赖谁。

赠弓秀英

难忘当年走异乡,

敝帚几鬻无处偿。

琴心悉此显侠骨,

剑胆掷金动义肠。

同世无缘多聚首,

巾帼大气饮流觞。

庸才情怯何当报,

远在天涯祝尔康。

赠同窗赵振江

犹记童年入泮飞,

玩皮捣蛋每相随。

鄙城流辈矜贫富,

卑位村娃耻是非。

管鲍贫交今莫论,

李苏此道更有谁。

苍头知恙惊声起,

落照晚霞坠酒杯。

赠北溪老师

宁夏同仁号北溪,

未谋尊面念相期。

每成拙作谁先阅,

正是雅推众友知。

贺岳松涛歌圣事,

白芨沟水唱贤绩。

敝之老迈无常在,

社稷春秋贵润滋。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40)

后 记

启 白

当下,写格律诗分成了旧韵和新韵两个门派,旧韵(主要指《平水韵》)的韵辙划分已脱离了汉语语音的实际发展,与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差别更大,成为诗歌创作的镣铐。

显而易见,新韵符合时代的要求,恰切现代普通话语音,大众化而易于读者接受。故此,毅学习写格律诗采用新韵。

律诗,有如下几个特征或要求,允分述之。

一、平仄

讲平仄前,先须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

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声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这四个声调,阴平声也称一声,阳平声也称二声,上声也称三声,去声也称四声。

知道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即把四声分为两大类:一声和二声为平声;三声和四声为仄声。这就是新韵格律诗在平仄上的划分方法,也是毅写新韵律诗的参照标准。

二、韵辙

车锡伦先生《韵辙新编》一书中,将新韵分十三辙,列如下:

1、言前辙(an韵)

2、江阳辙(ang韵)

3、人辰辙(en韵)

4、中东辙(ong.eng韵)

5、发花辙(a韵)

6、遥条辙(ao韵)

7、由求辙(ou韵)

8、怀来辙(ai韵)

9、灰堆辙(ei韵)

10、梭波辙(o.e韵)

11、一七辙(i.u韵)

12、姑苏辙(u韵)

13、乜斜辙(ie韵)

区分这些韵辙对于现代汉语操普通话者而言,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西北地区说后套话的在下来说,可能筛子扣簸篮,走气不在一豁烂。

后套语音的一大缺陷是将普通话的平声常读作仄声。例如,拙作中有一句原写成:"刘郎玉树临风立,平平仄仄平平仄笑语殷勤满京华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的"京"普通话标调为阴平声,我却能读成上声。此类谬误比比皆是,羞于提起。

后套话的第二大缺陷是前后鼻音分辨不清。例如"人辰辙"和"中东辙”,在我的语音中几无不同,如"春天”的"春”,恐怕我此生很难读准其音,因为后套话读后鼻音。在我的语音里"言前辙”和"也斜辙”也根本分不开,如果敝诗中出现"篇”和"斜”同韵的情况,那是再自然不过的瑕疵。这种先天不足给写律诗造成了天然嶂碍。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死猪躺在水案上,要花比别人多十倍的功夫来克服困难,学好这一门国学,写好律诗。

三、对仗

律诗共八句,每两句称一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这是个硬条件。学界不认可颔、颈二联不对仗的诗为律诗,甚至连古风都不认可,鄙之曰"顺口溜"。

所谓对仗,是指上下句之间词或词组性质相同者相对,即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代词与代词相对,副词与副词相对,虚词与虚词相对。

如果是词组,则主谓与主谓相对,动宾与动宾相对,偏正与偏正相对,并列与并列相对。

有五点值得注意:①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②颜色自成一类;③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南、西、北等字。④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⑤连绵字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再分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透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不能相对。

我们举《莅翁对韵》中“东辙"一段说明之: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月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对仗,追求形式和音韵的和谐悦耳之美。例如上例中,十月对三冬,此为数字对;塞边对江上,此为方位相对;飒飒对漫漫,此为叠词相对;寒霜对朔雪,此为同类名物相对;惊对冷,此为形容词活用动词相对;戍旅对渔翁,此为名词相对。

同时也看到平声和仄声从左右到上下,都是插花安排。

不仅如此,而且形式必须能反映内容。如果只有对仗的形式而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是失败的对仗,反过来说,只有诗的内容而没有诗的对仗,同样是失败的。这里不允许顾此失被,丢三落四,思维的缜密,确乎非夷所思。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41)

四、粘对

在讲"粘对"前,须知: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就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前加平,平前加仄。

下面看律诗平仄"粘对"的规则。

所谓对,是指平对仄,仄对平。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①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②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在五律的基础上形成,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五律的首联则成为:

①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②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在五律的基础上形成,这样首联则成为:

①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五、七律平仄谱

平仄,是律诗形式最重要的因素。推出两种基本格

式: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谱虽如此,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其变通口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一、三、五的奇数字平仄可灵活使用,二、四、六的偶数字只能按规定走。准确地说,五和七也必须按规定平仄走,一般不能变。

地名、人名可例外。例如"五原",虽处"平平”格,但不能更改;"黄河”虽处"仄仄”格,也不能乱改。

六、形象思维

律诗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因素是平仄,而其语言艺术的重要因素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文学语言。

当下大量的律诗徒有格律的形式,所填词语却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失去了生动、形象和含蓄、婉约或豪放的艺木魅力。对于这种形式完善而语言干瘪的律诗,有人称作"老干体”,也可呼之为"格律顺口溜”。因为"格律派”妄称不符合格律的古风一类为"顺口溜”,那么不符合形象思维语言标准者便是"格律顺口溜”。

两个极端都是不好的。

不过,我们应该承认,顺口溜也是诗,因为诗的本质特点就是合辙押韵,只要符合此一点者,统称为诗。

何谓形象思维的文学语言?最好来看看宋人朱熹的哲理诗。哲理者,哲学道理也。此乃最为抽象不过。但朱熹却写得一点不抽象。例如: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个样板,可以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不管怎么说,律诗属于文学作品,不能写成干巴巴的口号和令人生厌的说教。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42)

结 语

钟嵘在《诗品》中说: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也;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岀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毅以为此语正中诗歌作用之的。诗是借助形象思维的画面和文学语言"言志”的,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律诗又是借助音韵和声调的抑扬顿挫或迭宕起伏或回环反复形成音乐和谐之美的文学作品。例如律诗的押韵,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就构成了声音回环之美。写诗当然要追求这个艺术效果。但钟嵘下面这段话也不能忘记:"文制本须讽诵,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于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然凡事不可四面打豆腐八面光。格律,就像给诗歌这匹野马套上了笼头,控其失去了奇崛和不羁的野性,驯养了典雅和规整的顺从,有舍有得。

有古人不满这种状况,发议论道:"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凡为士大夫者,宁可在官场有山林气,不可在山林有官场气。”

话虽如此,实际的情形是官场难有山林气,作格律诗只能如疲驴。

壬寅季春

本诗稿收集七律一百三十余首,题材涉及“节日庆典”“孔子学说”“咏物怀古”“尊师念友”“同学往来”“写景感慨”等方面。反映时代风貌和作者的心路历程。

诗歌情感饱满,思想健康,充满正能量。艺术表现上意象鲜明,意境高远,思维形象。

语言的文学性浓郁,合辙押韵,粘对工整,平仄协调,符合近体诗要求,是对格律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43)

作者简介

史毅,男,1955年出生于后套五原,祖籍陕西府谷,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教师。

教学之余,笔耕不辍,退休后积极参加社会团体活动,曾为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特聘讲师,内蒙古孔子学堂推广委员会特聘专家,内蒙传统文化协会特骋专家,乌海孔子研究会会长,五原作家协会高级顾问。

饱读诗书知天下(古典览读皆学问)(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