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送暖之时,

  一场备受关注的“云洽谈”,

  显现出合肥稳“链”的决心。

  4月29日晚上,合肥市重点产业链项目“云洽谈”活动在市政务中心举行,这也是今年首场顶格推进的“云洽谈”活动,切实落实了市委、市政府“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强”的部署。

  一块屏幕,两个会场。

  这场相约,实现了“招引‘链上’企业、进行‘云上’洽谈、可用‘晚上’时间”,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关键一招”。

  这场相约,既是合肥主动应对疫情冲击影响的有力行动,也成为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合肥中海湖滨公馆(这场云上相谈)(1)

  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01洽谈

  29日晚上5点,市政务中心10号会议室,维护网络、调试镜头……“云洽谈”的准备工作启动。

  当会场的指针指向7点20,洽谈依次开始。围绕项目情况、政策支持、推动建议等内容,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最终合肥高新区酷芯微电子总部等多个项目达成初步投资意向。

  作为洽谈项目之一,酷芯微电子计划将总部搬迁至合肥高新区。“合肥一个个项目做得很成功,打造起了一条条上下游产业链,这让整个半导体行业都非常佩服。”上海酷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海平说,合肥招引项目有热情、有诚意,非常专业,给他留下了绝佳的印象。

  招引好项目,要抓住时机、争分夺秒。

合肥中海湖滨公馆(这场云上相谈)(2)

  合肥高新集成电路孵化中心。(资料图)

  这场“云洽谈”,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快合肥重点产业发展,推动重点在谈项目尽快签约和实质性落地。

  举办“云洽谈”,围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启动“三上”活动——即招引“链上”企业、进行“云上”洽谈、可用“晚上”时间,诚邀各类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及其总部和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合肥城”,成为“合伙人”。

  据了解,此次洽谈主要聚焦在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涉及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多个项目产品技术国内领先、填补空白,“补链、延链、强链”作用明显。

  02出招

  从“面对面”到“屏对屏”,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诚心。

  4月27日,抓经济发展工作专班会商会提出,要集中开展“三上”活动,危中寻机,着力解决产业链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天后,合肥诚邀“合伙人”的“英雄帖”一出,深圳、上海、无锡等地的企业纷纷来电,询问项目落户的政策以及应用场景等。一时间,联络专员的电话几乎被“打爆”,随着信息、项目汇聚,相关梳理工作正在进行。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帖子”里明确,合肥对有意来肥的重点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对于研发生产基地落户合肥的,特别是总部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等科创型企业,视情给予“企业搬家费”“员工安家费”。

  这样的诚意,吸引了许多企业。

  4月29日晚,众人关注的“云洽谈”正式开启,洽谈项目集中于“芯”和“汽”,显而易见,这是合肥战新产业版图的优势构成。企业和城市携手,奔的就是“共赢”。

  市发改委主任拱艳表示,利用晚上时间、招引“链上”企业、进行“云上”洽谈……疫情之下,这种化危为机的方式,为未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打下扎实的基础。

合肥中海湖滨公馆(这场云上相谈)(3)

  具有多感知功能的仿人机器人灵巧手。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如今的合肥,驰骋在创新发展的新赛道上:

  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星光闪耀;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专项)奔腾向前……一个“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创新型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基于这样的优势,合肥招商引资这条“生命线”不断链,2021年新签约重点项目超1400个,创下新高。

  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签约重点项目316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100亿元项目4个,10-50亿元项目29个;10亿元以上项目同比增长16%。签约项目中,重点产业链项目184个、占比约为58.22%,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项目37个、占比11.7%,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项目34个、占比10.7%;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92个、占比29%;总部类项目32个、占比10%。

  03信心

  疫情当下,这些行业龙头企业,选择在“云上”与合肥洽谈,这种创新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通过‘云洽谈’的形式,首先就是希望能增强企业的信心。”市投促局局长吴文利给出答案:高位推动,能促进前期成果尽快落地。4月底,共建产业链“合伙人”和重点产业链“云洽谈”接连开展,成为发展的一套“组合拳”。

  “懂产业、很专业”,这是参与“云洽谈”的企业家姚海平的初印象,更多的企业落户,看中的也是这里的环境。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合肥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

  在2020年度国家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中,合肥劳动力市场监管、财产登记、纳税、政务服务、包容普惠创新等5项指标成为全国标杆。

合肥中海湖滨公馆(这场云上相谈)(4)

  合肥市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资料图)

  今年春节后,“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迅速开展。从2月到4月,“稳企九条”“批零住餐和旅游业九条”“物流行业纾困”等政策陆续出台,瞄准企业成长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亮真招、创新招、出实招,营商“软环境”正在成就发展“硬实力”。

  一项项举措,无不展露出合肥“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初心。

  人才与城市,看对眼是相遇,筑同梦是机遇,互成就是知遇。对于企业、人才来说,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吸引力?

  “科里科气”的合肥,规划布局大科学装置十余个,聚焦“高精尖”,打造人才强磁场、提升策源力。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作,提升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效能,共建协同创新平台30个。

合肥中海湖滨公馆(这场云上相谈)(5)

  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王世保 摄

  数据无言,却振奋人心。2021年合肥平均每天诞生3.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城市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合肥位居全国城市第14、省会城市第6。

  目前,合肥的人才队伍加速集结,创新力量加速释放。合肥汇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其中已认定高层次人才8000余人,在肥服务院士138人,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2.6万人。合肥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位、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连续3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像“家”一样的合肥,为有创业梦想的人创造机会,让创业触手可及。今年一季度,合肥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3947户,同比增长22.26%。目前,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1401303户,同比增长18.61%。

  近者悦,远者来。

  努力营造资源要素齐全的

  创新创业生态圈,

  合肥正在吸引更多有梦想的创客们,

  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一起向未来!

合肥中海湖滨公馆(这场云上相谈)(6)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华新红 苏晓琼

  海报 | 图个明白工作室

  出品 | “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