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在中国有很久的历史了,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横夸二干多年,太监在中国这个历史舞台也是占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历朝历代的宫廷内,都有他们的影子,在某个朝代还出现过举重轻重的人物,秦朝赵高,东汉蔡伦,唐朝高力士,明朝刘谨,魏宗贤,郑和等等。太监又称阉人或宦官,他们是要割去了男性生殖器的男人。宫中为什么要有太监呢。

原来皇帝的宫廷,面积广阔,需要人去管理,宫女负责轻一点的工作,体力的工作就由男子完成,但怕男女混杂,容易出事,所以就以宫刑的方法,阉割了男子生殖器,成为有男子体力,又失去男子性功能的人,和宫女一样,生活在宫中,以供使唤。

太监之中也有得到器重的人,享有很多特权与奖赏。汉朝太监可享分土之封,超登公卿之位,唐朝改监为中御大监,少监,设置官名,宋代设内侍省,以宦官主管,唐,宋时大监的权势,可以扩大到直接统领军队,明朝设置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清朝之前的太监,如郑和就是明朝明成祖朱棣,在云南昆明收留的回族人,后来充当太监,赐名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很大贡献,但权赫一世,专横跋扈的太监,也有,如秦朝赵高把皇帝遗嘱改了,也把历史改了,明朝中期,朝政荒废,大权落于太监之手,太监权势日益扩大,趋炎附势,拉帮结派,残杀异己,成为阉患,如太监王振,明正德太监刘瑾,万历年太监魏忠贤等,明朝是太监权力最大的一个朝代,自称“干岁”,仅次于皇帝。

清代吸取前明太监肆虐为患的教训,顺治皇帝规定太监不准谈政事,及干预政事,违者处以极刑,雍正时太监苏培盛,得到皇帝赏识,也只是四品官衔,官职不高,但到了慈禧掌权时就废置不顾,赏赐安德海,李莲英,张兰德等三品官衔顶戴。

另外,清朝为防止太监仗势欺人,不准太监出京“祖训”,违犯者即刻处死。

清朝太监,差不多每代有二千人左右,慈禧当权有三千人左右,列宣统退位前,还有八九百名,他们有总管太监二人,管理宫中的调动,升迀等一切事务,太监分三类,一类是在太后,皇帝,皇妃,妃嫔身边的太监,一类是各处的太监,有总管,首领,再一类是一般太监,总管分配事务时,选择相貌端正,口齿伶俐,体格强健,聪明能干,娴熟礼仪的,分配各宫待候帝后妃嫔,其次则分配各殿,各宫,各门,各处,各房,传宣谕旨,引带,对臣工,承接题奏事件,承行内务府各衙门文移,收复外库钱粮,巡查火烛,收掌文房籍,古玩字画,冠袍履带,鸟枪弓箭,收贮古玩器皿,常用物件,功臣黄带,千鲜果品,带领御逗各宫请脉,外匠营造物件,供奉列祖实录圣训,御容前和神前香烛,稽查各门大小臣工出入,登记翰林入值和侍卫值宿名单,遵藏御宅,登记起居注,鞭笞犯规宫女,太监,验自鸣钟时刻,煎药,唱戏,充当道士在城皇庙里念经焚香,为皇帝做替身在雍和宫里充当喇嘛等等,还有杂役比较下等,做老了就等死。

当太监都是什么人,来路各有不同,都是贫困不堪为了找一条生路,有的是被拐骗的孩子,有的是自愿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太监,还有的因为本人犯有罪行,当了太监,清代太监以河北河间易县,交河等十余县的人最多。

太监要“净身”才可以,所谓净身,就是割去男子生殖器的雅语,正常人“净身”后才能充当太监。每当宫中老太监多了,人手不足应用时,清代由内务府主办、由总管太监主管,招收十几岁的男童(也有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为新太监。愿为太监的,通过所在州县报名申请,也有宫中太监提名推荐的。报名申请的,写出姓名、籍贯、年龄、家庭成员、三代情况。经州县审查,报府再审后并转到总管太监。这里应该提出的是,三代中如有诈骗、盗窃行径的,不能收录,这是太监的大忌。总管太监审查合格后,就通知本人进京。再由主事太监亲自谈话,反复询问:当了太监,绝了后嗣,家庭断了香火,有无顾虑?一辈子生活在宫中,远离亲人,能否做到?终生侍奉上,为宫服役,是否心甘情愿?等等。当本人表示一切均无问题,甘愿一生侍奉上时,才算最后通过。如果这时稍有迟疑,立即不录,退回原籍。从录取后起,为期三个月,每日膏粱厚味,保养身体,单等选定吉日净身了。

光绪年间,北京有个人叫“小刀儿刘”的,是著名的阉割手。吉日那天,将被阉者带人一间房内(即手术室),这间房从天花板到地面,四周墙壁以及手术床、布单什物等,统统都是红色,说是被阉者如果当时看见一点血迹,就可导致发疯致死;由于房内各处都是红色,或沾血迹,也不明显。被阉者上床仰卧后,褪去衣裤,正对屋顶上有一横梁,嵌有铜环一枚,系红绳一根垂下,将生殖器系好,拉直绷紧,这时床边一侧有人仍问有无反悔之意,连问三次,待被阉者三次郑重表示决心时,才开始下刀。床边另侧的“小刀儿刘”,早已备好刀器,这刀器是一戒指,刀刃呈半月状,套在右手中指上,刀刃藏在手掌心内,左手持熟鸡蛋黄两枚,送人被阉者口内,趁他咀嚼蛋黄,干涩难咽之际,说时迟,那时快,一刀将生殖器切下,红绳遂即拉向上方,悬在半空,这时被阉者剧痛难忍、但满口蛋黄,喊叫不出,立即昏死过去。接着将一干净苇管插人尿道内,伤处敷好“刀煎药”,包扎停当,弄到另屋,慢慢等待苏醒。此后的时日,即是调养伤口,不许喝水,只吃软饭,每日移动一下苇管,防止黏连,小便时,尿从苇管流出。一连七七四十九天,伤势痊愈,就成为太监了。然后拜老太监为师,学习礼仪,如何请安,如何侍奉应对。他们学习到一定时间之后,才被分配到宫廷里当差。

说起来,近乎荒唐的是,太监死后,无论贫富,一定要将当年净身时的干瘪生殖器装人布袋,放在棺内,名日“高升”,意思是来生可为完人。因此“高升”二字,成为太监的忌讳,大凡太监高升品级,人们只能道贺,当面不得以“高升”二字恭维。还有,太监还忌讳人家称他为“老公”。在人际接触中,对一般太监,只能称张公、李公、张爷、李爷,或张太监、李太监,对总管太监或各府的大总管,则称张总管、李总管。太监“高升”,当年净身的生殖器怎么保存下来呢?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监自己保存。一种是保存在当时净身手术者处。上面提到的“小刀儿刘”,当年是一家不小的富户,他的钱财并不来源于净身手术费,因为这是一项“官差”,所得费用并不太多,主要的是“小刀儿刘”保存有许多太监的阴干生殖器,哪个太监发迹了,他死后必然高价买回生殖器,少则数百两,多则数千两不等。有三五个出高价的太监,就是上万两财富。至于一般太监,没什么油水,几十两也可成交。太监死后的丧葬,贫富也是有悬殊的。清代的太监如张兰德、李莲英、刘德盛等,都有各自的营地,并且都具一定规模。普通太监,没有能力自置营地,大多葬于京西恩济庄太监义地。这块义地,占地很大,前有大门,周有围墙,义地内松柏成林,显得肃穆幽静。至于当了道士的太监,死葬则由道观来处理了。太监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1911年,大清封建王朝覆灭了,八百多名太监被遣散离开皇宫,大多数居住在北京,一二十年后,随着岁月流逝,他们也就逐渐绝迹了。太监这类人群在我国延续存在了两千年之久,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可悲现象。

历史太监的由来(太监的历史)(1)

历史太监的由来(太监的历史)(2)

历史太监的由来(太监的历史)(3)

历史太监的由来(太监的历史)(4)

历史太监的由来(太监的历史)(5)

历史太监的由来(太监的历史)(6)

历史太监的由来(太监的历史)(7)

历史太监的由来(太监的历史)(8)

历史太监的由来(太监的历史)(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