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来一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只有)(1)

沈从文的《边城》,在今天已经家喻户晓,它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中篇小说。

小说《边城》讲的是川湘交界的茶峒里,一条小溪边住着摆渡人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

茶峒城里有一个船总顺顺,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天保,二儿子叫傩送。两个儿子同时喜欢翠翠,两个人决定以唱歌的形式让翠翠选择。

傩送擅长唱歌,天保知道自己没有希望,心灰意冷,便选择一个人下海,远行做生意。

几天后,天保坐的船出了事。

船总顺顺因为大儿子的去世,一改以往态度,不想要翠翠当自己儿媳。傩送因此也有了心结,出海了,不再回来。

老船夫为此郁郁寡欢,在一个雨夜里,悄然离世。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在船上,等待出海之人归来。

沈从文一生写过很多作品,但《边城》是他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部。

《边城》以绝美的笔法描写出了湘西世外桃源的乡景,以及淳朴温暖的乡情,将“爱”与“美”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家中的地位。

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在这一排行榜中,《边城》名列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2017年,北京高考将《边城》与《红楼梦》、《呐喊》、《红岩》、《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六部作品划为必考范围。

《边城》不仅在国内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它还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关于《边城》的主题,历来被认为是“爱”和“美”,这无疑是的。

但认真品味,深度挖掘,可以发现,《边城》绝不仅仅是爱和美,也充斥着人性的孤独和未知的离别。

接下来,我们对《边城》的不同主题进行探析。

总要来一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只有)(2)

01:《边城》传统主题:爱和美

《边城》写于1933年,一个动乱的年代,那时候全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

可《边城》里面的湘西茶峒像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它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安居乐业。

边城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反传统、反现实的地方,成为了爱和美的化身,是善良和正义的结合体。

乡亲之间的互帮互助,是沈从文着力刻画的。

不管是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还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所有人在沈从文的笔下都是可亲可爱的。

《边城》的“爱”和“美”主要体现在大老、二老和翠翠之间微妙的感情。

在小说里,沈从文花了很多笔墨去写大老、二老俩兄弟和翠翠的感情。大老对翠翠的爱是明目张胆,是热烈的;二老对翠翠的爱是细水流深,是含蓄的。

大老喜欢翠翠,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跟父亲表明想法,跟老船夫说明心意,赶去翠翠家里提亲,他每一步都在主动靠近。

二老是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沈从文好像更加偏爱二老一些,在他笔下的二老,长得俊俏,秀气,为人直爽能干。

他和翠翠在一起,是众望所归。

他和翠翠的相遇,是一个偶然。

总要来一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只有)(3)

两年前的端午,老船夫先回家里,只有翠翠一个人在茶峒城里看人抢鸭子。天色渐晚,人群散去,灯火渐明,可爷爷还没来,翠翠带着老黄狗,在河边等爷爷。

这时候,碰到了二老,并产生了误会。

可这个误会是美丽而微妙的,从那之后,美好的情愫在两个人心中悄悄生起。

小说里是这样写的:

“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不管是大老热烈的爱,还是二老含蓄的爱,在《边城》里都显得那么安静美好,互不打扰。在茶侗那样一个世外桃源,人们心中的爱恋简单纯粹,令人神往。

《边城》的“爱”和“美”还体现在淳朴的风土乡情上。

有人说可以用一个字去总结《边城》,那就是“美”,边城的美,令人沉醉,令人神往。《边城》的美,美在风景,美在语言,更美在人性。

茶峒在3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另类,动荡不安,阶级压迫、民族矛盾,是当时的情况,而这时候,茶峒的安静淳朴、美好真实,与之一对比,一动一静,一丑一美,让读者读懂了汪曾祺说的:

《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

《边城》最重要的美,是一种人性的美。

总要来一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只有)(4)

沈从文反对压迫,推崇自由,在他笔下,人物充满着灵性自然之美,首先体现在人的外貌。

翠翠的外貌是极美的,小说这样描述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短短几句,把翠翠漂亮、灵动的外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二老,二老是茶峒人尽皆知的小名人。不仅因为他是船总的儿子,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长得好看。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钟灵毓秀的湘西,哺育了如翠翠、二老般美好的人。

边城的美,还美在人情。

有这么一个细节讲老船夫,不愿占人便宜:

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祖父虽嚷着“我带了那么一大堆,回去会把老骨头压断”,可是不管如何,这些东西多少总得领点情。走到卖肉案桌边去,他想“买肉”人家却不愿接钱,屠户若不接钱,他却宁可到另外一家去,决不想沾那点便宜。

这只是其中几个代表,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大多充满着正义和淳朴,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人物,更多的是代表着动荡社会的结束和新生活开始的希望。

这,正是《边城》的美好寓意。

所以说,论《边城》的主题,“爱”和“美”永远是第一位。

总要来一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只有)(5)

02:《边城》深度主题:离别和孤独

如果只是看到《边城》的“爱”与“美”,那么我们没有完全读懂《边城》,《边城》的“爱”和“美”里面包含着“离别”和“孤独”。

有人评价《边城》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从一开头,写翠翠母亲和士兵的殉情,其实就已经为整篇小说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我们抛开一切外在的东西,认真剖析小说里的每一个角色,可以发现,所有人都是孤独的。

大老爱而不得,出海身亡;二老因为大老的死亡,倍感内疚,下海远行,不再回来;老船夫劳心劳神,为翠翠谋划未来,事情不成功,内心积郁,终在雨夜离开;最后翠翠一个人在船上等待故人归来……

小说就这样结尾,没有一个人的结局是完美的。

鲁迅先生说: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这篇小说里,每一个角色都为悲剧而生。

其中,最为代表的就是女主人公翠翠以及她同样可怜的母亲,还有大老、二老兄弟俩。

总要来一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只有)(6)

第一:翠翠以及她母亲的悲惨命运。

翠翠的爱情悲剧和她母亲的悲剧如出一辙,虽然时间不同,对象不同,但她们殊途同归。

翠翠的爱情毁灭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两个男孩同时喜欢翠翠,而这两个人不是陌生人,而是手足兄弟。大老、二老选择和平公正的方式——为翠翠唱情歌,让翠翠自己选择。

本来,这是一个可以避免悲剧的方式,但是大老知道自己不行,伤心逃走,下海,不慎身亡。

这是导致二老和翠翠爱情悲剧的导火索。

手足亲情和爱情似乎很难同时拥有,二老认为大哥的死跟自己有关系,跟翠翠有关系,纠结和内疚之下,他也选择了逃离,不再回来。

冲突矛盾是悲剧最常用的手段,在这里是情感冲突,一边是手足亲情,一边是爱情,该如何抉择,在二老的心里,是有一杆秤的。

人性道德视角下的二老,别无选择,他只能将手足亲情放到第一位。这是翠翠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翠翠角色的不确定。

翠翠本来是感情里的女主人公。但是,她的不作为和不发声直接导致了悲剧。二老对她表明心意,她没有明确回应。大老来提亲,她也没有明确拒绝。

老船夫去试探她的心思,她更是把自己包装得一点破绽都不露。

这是翠翠的爱情悲剧。

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亦是如此,背着父亲偷偷和士兵发生了关系。士兵因为不愿意与她分开,也不愿意丢弃军人的尊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翠翠母亲想立马跟随士兵,但是,因为身上已经怀有孩子。等孩子生下来便去河里猛灌凉水,跟着殉情而亡。

翠翠与她的母亲虽然过程不一样,但结局一样,都以悲剧散场。

总要来一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只有)(7)

第二:天保和傩送的悲剧命运。

天保对翠翠一见钟情,一心想着去跟翠翠提亲,他满心欢喜,以为翠翠会成为自己媳妇的时候,得知自己的亲兄弟傩送也喜欢翠翠,并且时间比自己还早。

用今天的话来说,当时的天保觉得自己是个第三者。

虽然沮丧,但是这没有打消他追求翠翠的念头,兄弟俩决定以唱歌的形式公平竞争。可这也是最致命的,傩送擅长唱歌,天保自知无法获胜。

无奈之后,下海去了,一不小心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天保的命运是充满悲剧性的,他刚出生便没有傩送长得俊俏,且没有傩送深得父亲顺顺地宠爱。而翠翠喜欢的人是傩送而不是他。

傩送的命运也充满悲剧色彩。本来在比赛赢了之后,可以顺利跟翠翠在一起,终成眷属。

可是,天保的去世,让他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他无法面对翠翠,更无法面对自己。他往后的日子,都得在懊悔和内疚中度过。

相比天保的悲剧,傩送的悲剧是深层次的生命意识。

亲情和爱情,在这里是矛盾的,傩送必须二选一。

但是,道德压迫下的傩送,别无选择。

《边城》始终带着孤独和离别,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要面临离别。

总要来一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只有)(8)

03:人生其实就是爱和美中包含着孤独和离别

《边城》充满着“爱”和“美”,我们在读的时候,很容易沉迷于茶峒的乡土人情,沉迷于二老和翠翠的纯美爱恋。

但是,“爱”和“美”只是表面的东西,更深的一层是“孤独”和“离别”。

这,其实也影射了作者沈从文先生和妻子张兆和的情感状态。

沈从文和张兆和,年龄相差七岁,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

沈从文对张兆和一见钟情,第一次见面,沈从文便被张兆和的美丽和气质深深折服,从此开启对张兆和的疯狂追求。

十年如一日,沈从文坚持给张兆和写情书。他请好友胡适帮忙说媒,请张兆和的姐姐张允和帮忙牵线。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33年,沈从文和张兆和如愿在北平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个人从认识到结婚,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可好景不长,婚后生活充满了各种琐碎和压力,沈从文越发觉得张兆和无法理解自己,他甚至找不到一个人来谈论自己的作品,孤独、无聊、尴尬充斥着每一个日子。

终于,在一次意外,沈从文喜欢上了熊希龄的家庭教师高青子,他认为自己遇到了真正的知己。

尽管张兆和知情,沈从文和高青子的这段感情依旧持续了八年。

沈从文和张兆和,才子佳人,神仙眷侣,却也抵不过婚后孤独。

这是他们的爱情,是翠翠的爱情,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爱情。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边是光明和美好,一边是黑暗和孤独,两者结合,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总要来一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只有)(9)

小说以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翠翠始终在等着,等着故人归来,而故人何时回来,我们永远也不知道。

小说安排这样的一个结尾,似乎并不是很圆满。

中国人一贯以大团圆为故事结局,在沈从文这里,并不是这样的。

沈从文曾说: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正常的、自然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应该是悲欢离合,样样齐全的。因为人生充满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难以估摸。

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局才最真实,才不悖乎人性。

生活是各种颜色、各种滋味汇集在一起的。

我们眼前所有的爱和美好的外表下都包含着孤独和离别的真相。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发现并享受美好,同时勇敢接受真相。

生活确实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美好,要学会享受。亲友健在,工作舒心,生活循规蹈矩,偶尔不走寻常路,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幸运。

同时,亲人离去,伴侣背叛,工作不如意,生活不舒心,这也是常态。我们要正视并且勇敢去接受。

人生圆满的剧情很少,总是充满着着孤独和离别。学会享受美好,同时做好孤独的准备,是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世上最明智的姿势。

懂得生活就是“爱”和“美”中包含着孤独和离别,这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总要来一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只有)(10)

04:结语

《边城》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乡土小说,不仅仅是因为内容和情节处理得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跟沈从文先生是同一个地方的。

小说里面的描写,很多我也经历过。

我与其说喜欢《边城》,不如说,喜欢的是沈从文笔下的那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这一生,绝不仅仅是美和爱,更多是孤独和离别,要懂得并且接受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