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六月过半,夏至如期而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又称“夏节”、“夏至节”。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古人就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在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代表着真正暑天的到来,民间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的俗语。

树影明灭间,听蝉鸣声声;荷香袅袅里,有静夜蛙鸣;繁星点点中,看乱扑流萤......凉风阵阵,瓜果香甜,那枝梢葱茏着的,是岁时的蓬勃,亦是人生热烈的新绿!

夏至的风的优美句子(夏至枝梢葱茏着的)(1)

1、树影明灭,蝉鸣声声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角朝前生,归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此时鹿角开始脱落;而雄性的知了,则因感阴气之生,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之时,阳气达到最盛;夏至之后,阳气便开始衰退,阴气上升,此时一些喜阴的生物便开始陆续出现。炎热午后,在树影明灭间叫声响亮而高亢的蝉便是其中之一。

蝉,又名知了,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昆虫,然而它们一生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黑暗的地底度过。蝉的幼虫在地下一般要生活2~3年,长的要生活5~6年。在美洲,甚至有一种蝉,每隔17年才孵化一次。

在长久沉寂的等待后,蝉的幼虫方从地下钻出来,艰难地爬上草丛或树梢间,脱掉浅黄色的蝉衣,有了飞翔的薄翼。

夏至的风的优美句子(夏至枝梢葱茏着的)(2)

感知到夏至到来的消息时,雄蝉便要开始鼓翼而鸣了,这是雄蝉在向雌蝉求爱。声声“知——了、知——了”中,雄蝉和雌蝉完成了种族延续的重任后,就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但蝉的死亡,却是另一种新生。2~8周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就会离开树干,来到地面,打洞,钻进泥土深处,在十多年的蛰伏后,重新振翅于阳光下。生命便是如此的,年复一年,循环往复,不知疲倦。

这便是蝉的一生!阳光下短短一个月嘹亮的歌呼,却足以抚慰黑暗中十多年的隐忍等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蝉这里,得到了最美好的诠释。

夏至的风的优美句子(夏至枝梢葱茏着的)(3)

也因着此种缘由,蝉在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自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常会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祈望转世再生。

蝉常常栖息在高枝之上,鸣声高亢嘹亮,加之其餐风饮露的习性,在文人墨客的眼中,蝉便成了高洁品格的象征。如《唐诗别裁》所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到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再到王沂孙《齐天乐》中的“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诗人们以蝉自比身世,自喻清高品格。

而在众多咏蝉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莫过于虞世南的《蝉》:

垂緌(rui)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在这首诗中,蝉被充分“人格化”,处处都含比兴象征。蝉以清冽的甘露为食,那高亢(kang)的鸣声从梧桐林中逸出。它的叫声传得那样远,并非是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栖于高树之上啊!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一句,正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诗人以蝉“居高”故“声自远”来阐明这样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他们不需要借助外界的权势、帮助,而自能声名远播。

在这里,诗人对人的一种清高品格的热情赞美,便借着蝉淋漓尽致地呈现。

树影明灭,蝉鸣声声,寂静的午后变得热闹。那一声高过一声的嘹亮歌呼,是蝉们恣意活着的证明,也将我们因炎热而倦怠的心叫得飞扬起来。

2、荷香袅袅,静夜蛙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荷花是夏日的宠儿,更成为历代诗人作家笔下描摹、赞美的对象。

柳永《望海潮》里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王昌龄《采莲曲》里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里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在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里,则有“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荷花的婉转妩媚,荷花的袅袅幽香,乃至荷花的香残叶凋,夏日因着荷花平添了多少风致。

夏至的风的优美句子(夏至枝梢葱茏着的)(4)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属睡莲科。

相传荷花本是王母娘娘身边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玉姬因看见人间风景秀丽,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一日,她偷下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景致让玉姬流连忘返。然而,王母娘娘知道后,却大为震怒,并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淤泥中,令她“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便少了一位美貌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的花儿。

荷花因表面有一层蜡质的物质,如同透明防水膜般,具有了不吸水及自洁的特性。加之北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o)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书写,菊花渐渐成为高洁的君子人格的象征。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写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lei)》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在这里,荷花同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

夏至的风的优美句子(夏至枝梢葱茏着的)(5)

而在作家格非笔下,荷花则成为纯洁和宁静的象征,是横暴肆虐的世界中一方心灵的净土。

假如注定了不再相遇 就让紫色的睡莲 封存在你波光潋滟的梦中 就当莫奈还未降生 席芬尼的庭院还为海水所覆盖 记忆中倒背如流的周敦颐 本无爱莲一说 《睡莲》

在荷香袅袅的夏夜,苍茫月色下,你独自沿着幽静的荷塘走着,听着稀稀落落的蛙鸣声声,或许也能在那片袅娜开着的荷花中,感受到一些朱自清曾有过的心灵的超脱。

3、点点繁星,乱扑流萤

蛐蛐、蝈蝈、油葫芦、纺织娘......夏夜是虫儿的乐园,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而萤火虫则是暗夜里的精灵。

这种昼伏夜出的虫儿,因为发光,而成为了人们眼中一种神奇的昆虫。在作家迟子建笔下,萤火虫总在光明中沉睡,而在黑暗中如鱼得水、悠游自如。

作家形容萤火虫在暗夜中飞翔时的场景,“它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不知怎的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白牙、亮丽的丝绸,中世纪沉凝的流水,戏院里琤琮(cheng cong)的器乐,画舫的白绸以及沙场上的刀光剑影”。

夏至的风的优美句子(夏至枝梢葱茏着的)(6)

《礼记·月令》中说:“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因为萤火虫夏季多于水边草根产卵,幼虫潜伏于土中,所以古人曾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化而成。

如魏晋时期郭璞的《萤火赞》,就提及了“腐草为萤”的传说:

熠耀宵行,虫之微么。出自腐草,烟若散漂。物之相喣(xu),孰知其陶。

也因为萤火虫常栖息于荒凉、杂草丛生的地方,所以萤火虫给人的感觉常常是冷清、荒凉、孤寂的。反映到古典诗文中,便常是以凄楚、荒凉的意象出现。

尽管萤火虫早在春秋时期,便已成为了文人骚客们描摹的对象。但是一直到唐代,“萤”才被赋予了历史、文化乃至人格方面的涵义,作为一种母题意象,被后世诗人反复吟咏歌唱。

史料记载,全唐诗中写到萤意象的有245处,其中使用过萤意象的诗人约90多位,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李商隐等为我们所熟知的诗人,都曾在诗中勾勒过萤火虫的身影。

如杜甫的《萤火》“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唐代郭震的《咏萤》“秋风凛凛月依依,飞过高梧影里时”,骆宾王的《萤火赋》“化腐木而含彩,集枯草而藏烟”。

夏至的风的优美句子(夏至枝梢葱茏着的)(7)

但最为我们熟知的却莫过于杜牧的《秋夕》了: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一人手拿着罗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石阶清凉如水,夜已深了,她却仍静静坐着,凝视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失意宫女孤寂幽怨生活的小诗,萤火虫总是生在草丛荒冢间,如今宫女居住的庭院却有流萤飞动,其生活之孤寂凄凉也便由此可知了。

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因此农人们常会在夏至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并祈求获得“秋报”。有些地方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活动。

而在关于夏至时食物的习俗上,则有“冬至馄饨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如南方的阳春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拌凉面等,而北方则有打卤面、炸酱面。

夏至的风的优美句子(夏至枝梢葱茏着的)(8)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夏至日,由于天气开始转向酷热,古代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折扇用来生风,脂粉则用来涂抹,以防止生痱子。

在养生上,起居调养都要顺应自然界阴盛阳衰的变化,晚睡早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即是说,夏季时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恼怒忧郁。夏日炎热,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度不要过大,且要注意腹部保暖。

在饮食上,则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的说法,中医认为此时应当多吃清淡的东西,西瓜、绿豆汤等解暑佳品最好不要冰镇,多吃杂粮。

记得儿时的夏夜,暗蓝苍穹,星子如砂,时光悠悠流淌,长得仿佛没有尽头,总让人想起地老天荒一类的词语。

夏至的风的优美句子(夏至枝梢葱茏着的)(9)

夏至是生命葱茏的起始,热闹、蓬勃、张扬、繁茂......夏至是枝梢上泛滥的新绿,是荷塘里无瑕的洁白,是树影间的蝉鸣声声,是苍穹上的繁星点点,是暗夜里的淡淡流萤,是手中香甜的瓜果,是身畔常伴的人儿......

一年一年,岁月流淌,人生的新绿亦潜滋暗长,并终将在某一天葱茏着我们整个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