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中国】

三江源旅行家的圆梦地(三江源国家公园)(1)

三江源头千湖之景重现,神秘雪域高原万羊奔腾迁徙,大脸小眼的藏狐成了网红而被制作成表情包,世界上唯一生存和繁衍于高原的鹤类——黑颈鹤闲庭漫步于雪山之巅……这里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雪域圣境,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三江源国家公园所辖区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生物多样性丰富。这里有高原精灵藏羚羊,新生代网红藏狐,更有唯一生存于高原的鹤——黑颈鹤。

雪域精灵藏羚羊 更高更快更强

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平均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尽管平均气温在零下4到10度之间,最低气温更是达到了零下46.4度,但这里却是藏羚羊的天堂。可可西里的主要植被类型是藏羚羊喜爱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主要的植物有紫花针茅、扇穗茅、青藏苔草、豆科的棘豆和曲枝早熟禾等,而藏羚羊最喜欢吃的是红景天。

在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上,藏羚羊跑起来如履平地,上演着速度与耐力的激情四溢,秘诀全赖高原生活所赐,凸而圆的鼻子,增大了鼻腔的容积,能吸入更多的氧气;心脏比例大,血液中红细胞含量高,血液循环能力和运输氧气能力很强。藏羚羊在生命禁区与恶劣环境斗争,成为“精选”而成的杰出代表。特别优良的器官功能,耐高寒、抗缺氧、对食料要求简单而且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疾病的高强抵抗能力,都超出我们的估计,甚至有专家表示,根据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还培育不出如此优秀的动物。

三江源旅行家的圆梦地(三江源国家公园)(2)

△晨光月色中的藏羚羊 葛玉修 摄

藏羚羊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属的哺乳动物。体长大约是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在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有直而细长的角,大概长55~62厘米,雌性没有角。它们的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子宽阔略微隆起,鼻腔两侧鼓胀,呈现半球状。上身是淡棕褐色,颈下、胸、腹和四肢内侧都是白色。

藏羚羊迁徙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气势恢宏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每年夏季,数万只藏羚羊就会前往海拔4800米的可可西里腹地产仔。雌性藏羚羊在每年11月至12月交配后,在次年5月开始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等地,7月至8月产仔结束后陆续返回原栖息地与雄羊合群,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它们迁徙时会途经青藏公路,这条繁忙的公路对它们是一大考验。在藏羚羊迁徙的季节,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都会安排专人进行执勤,不间断巡护,一旦发现藏羚羊集群并试图穿越公路,第一时间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拦截车辆,让藏羚羊群安全通过公路。在迁徙的路上,藏羚羊随时要面临狼的利齿、盗猎分子的枪口,还有对公路、铁路的恐惧。可为什么它们还要千里迢迢、冒着如此大的危险去一个特定的地方产下后代呢?这尚未被破解的迁徙之谜不断引发科学家们的猜想却都未得到证实。

20世纪初,藏羚羊种群总数在100万只以上。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国内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大肆捕杀藏羚羊,使藏羚羊遭到了空前的厄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日益缩小。经过多年保护,在三江源地区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的7万多只。青藏公路沿线可以经常看到藏羚羊及其他野生动物采食、嬉戏、活动的场景,成为青藏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5个吉祥物中的“迎迎”吗?它的形象就源于藏羚羊,因为它符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也符合“绿色奥运”的科学理念。藏羚羊身上有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造就的顽强的毅力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藏羚羊以其独特的气质、坚韧的品格,受到了世人的喜爱,也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张黄金名片。

藏狐 大脸小眼佛系犹豫的表情包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还有一种特殊的动物,没有狐类的妖娆魅惑,却凭着一张大方脸,一双小眼睛和佛系而忧郁的表情一炮而红,还被做成花式表情包。这就是藏狐。

狐狸在犬科动物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胆小又机智,外表“妖媚”。而藏狐却是狐狸中的“奇葩”一朵,因为颜值太低被人戏称为“行走的表情包”。

藏狐的那张四方面瘫脸,和身体差不多大的脑袋是有用处的。它们的头骨是食肉动物中最为专业的,上颌骨狭窄,下颌和颊齿长度比一般的狐狸都长,犬齿也比较长,大大的脸蛋上附着更多的肌肉,使得藏狐的咬合力更强。一只成年藏狐的体长49~65厘米,体重3.8~5千克,这点重量甚至比不上一只普通的家猫。它背中央毛色是棕黄色的,体侧毛色呈银灰色,而腹部是白色的;有明显的窄淡红色的鼻吻,头冠、颈、背部、四肢下部是浅红色;耳后呈茶色,耳内的毛是白色;下腹部为淡白色渐变为淡灰色。

因为藏狐全身长满了厚密的毛,看似丰满,其实虚胖,人家根本就是个“瘦子”。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没有一身毛,焉能御寒?

而且能在生存条件恶劣的高原地区生存,藏狐可绝不是吃素的。它们食物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鼠兔,所以藏狐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打地鼠”,偶尔也会吃小鸟、昆虫、蜥蜴,甚至和自身体型相仿的旱獭。

最令人羡慕的就是藏狐对于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人家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一旦认定终生不再更换配偶,除非有一方因为各种原因而去世。藏狐组建家庭之后,会在每年春季开始交配,4、5月份后幼崽就会诞生。刚刚出生的幼崽不具备任何生存能力,而且外界环境也非常不安全,它们必须要天天躲在洞穴之中,等待着父母的喂养。有一个坏消息是藏狐自己不会打洞,但好消息是高原上地洞有的是——那都是旱獭挖的。由此可见,旱獭和藏狐的关系绝不是吃与被吃那么简单,藏狐不但食獭肉,还经常“狐占獭巢”。

目前,藏狐并没有灭绝危险,但是依旧被我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链中处于非常重要地位,如果没有藏狐,三江源地区的高原鼠兔可能会泛滥成灾。高原鼠兔的繁殖能力和繁殖速度都非常快,而且它们善于凿洞,啃食草地,如果高原鼠兔洞穴数量过多,会造成土地坍塌,草场退化。保护藏狐可以起到防治三江源地区草原退化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物种保护的不断深入,藏狐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无危物种。

黑颈鹤 世上唯一的高原鹤

前不久,黄河源头首次近距离拍摄到黑颈鹤孵化的影像并传遍了全网。这是当地生态巡护员用相机近距离拍摄到黑颈鹤孵化的影像,也是人类首次近距离拍摄到黑颈鹤孵化的影像,此前都是利用架设的红外相机拍摄。

黑颈鹤作为青藏高原湿地鸟类的旗舰物种,是世界上唯一生存和繁衍于高原的鹤类,它的栖息繁殖状况能够充分反映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江源旅行家的圆梦地(三江源国家公园)(3)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黑颈鹤 周梦爽 摄

1876年,俄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尼古拉在青海采到这种鹤的标本,就以它颈部三分之一的羽毛为黑色作为最为明显的鉴别特征,与世界上已经被发现的14种鹤类均不相同。至此,“黑颈鹤”第一次被鸟类学界所发现,它们也成为了世界上被命名最晚的一种鹤。

黑颈鹤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草甸、沼泽、湖泊等地带,分布区域狭窄,除中国外,仅有极少数在印度、不丹栖息。但就是这样一种分布不广泛的鸟儿,却在青海全境分布。黑颈鹤是青海的“省鸟”。青海是国内黑颈鹤种群繁殖密度分布最大和繁殖率最高的区域,每年大致有2000对至2200对黑颈鹤在青海繁殖。位于长江源的嘉塘草原也是黑颈鹤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和夏季栖息地。由于它们对生存环境选择十分挑剔,保护嘉塘湿地,不论对黑颈鹤种群数量的增加,还是保护长江上游水系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社区监测员调查数据的回收整理发现,2020年累计记录黑颈鹤25108只次,与2018、2019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黑颈鹤开始选择在嘉塘草原繁殖,表明域内草甸及湿地生态环境在逐渐改善,包括适宜栖息地和食物条件的增加或得到有效利用。

黑颈鹤属于大型飞行涉禽,全长约120厘米。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红色,头顶布有稀疏发状羽。头顶的裸露的红色皮肤,阳光下看去非常鲜艳,到求偶期间更会膨胀起来,显得特别鲜红。除眼后和眼下方有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每年3~4月,黑颈鹤飞到三江源相亲择偶、筑巢产卵,开启新一轮的繁衍,然后再到10月初南迁。

黑颈鹤虽然属于群居的候鸟,但它们却实行一夫一妻制,雌雄相依相随,朝夕不离不弃。一旦有一方不幸离世,另一方不会再度婚配,孤独到老。如此忠诚,其情可嘉,但却影响到了黑颈鹤种群数量。与其他鹤类不同,黑颈鹤是先产卵,后筑巢。黑颈鹤的巢比较简陋,巢宽大而平坦,中央稍微凹陷,直径约有90厘米,高10余厘米。筑巢材料也很简单,一般采用巢周围干枯苔草茎杆。这种简陋的巢结构,并不是黑颈鹤懒,而是它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一种合理选择。黑颈鹤一般有两枚蛋。棕黄色毛茸茸的小鹤出生了,萌哒哒、超可爱。 如果孵出两只幼鸟,往往只有一只能够存活下来。高寒地区缺少食物,雏鹤天生好斗殴,两只小家伙会为了食物争斗,直到将其中一方打死,而黑颈鹤父母也只照顾身体比较强壮的那只。加之天敌侵害、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黑颈鹤繁殖成活率不足30%。

近年来,随着保护区的建立,生态巡护员们护鸟守鸟,为雏鹤挡住天敌,投喂食物也有效地减少了雏鹤自相残杀,两只雏鹤有食吃了,争抢打斗明显少了,这些保护措施取得较好的种群恢复成果。到了黑颈鹤育雏期,一个家族带2只幼鹤的比例达到80%以上。

黑颈鹤也是全球最善于高空飞行的鸟类之一。飞行时,黑颈鹤的双腿没有呈现出平时的水平伸展状态,一般把腿收到腹部的羽毛中,这样方便更好地保暖。其实,这是对突然降温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就像人在寒冷时把手插到口袋里一样。它们甚至能飞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个飞行高度可是高达1万米,可见黑颈鹤飞行的本事。

黑颈鹤曾经一度难觅踪迹,被列入濒危野生动物,成为了珍贵的“鸟类熊猫”。1989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一级野生动物, 1996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7年被列入《华盛顿公约》濒危等级,2012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等级。经过多年各方面携手积极有效的开展黑颈鹤保护工作,黑颈鹤成为我国9种鹤类中唯一种群增长的鹤类。2020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黑颈鹤从受胁物种名录中移除,濒危等级由易危调整为近危。(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师晓迪 卢燕 《绿色中国》2022.6A)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