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省会兰州。对于甘肃省这个地名,是取甘州与肃州二地的首字而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甘肃省一方面因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另一方面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立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截至2019年末,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7个县、7个自治县。其中,就文县来说,人口超20万,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与四川省、陕西省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因此,对于文县来说,地处甘肃、四川、陕西三省的交界处。在历史上,文县这一建制始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甘肃面积大县排名(地处三省交界处)(1)

首先,文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地处西秦岭山脉,南秦岭山带,是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地表起伏大,岩石祼露,沟壑发育。全境为中高山地和河川谷地地貌类型。西秦岭岷山脉的两大主脉插岗梁、摩天岭分布于县境南北两侧。从西向东横贯全境,构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最低点是东南部中庙乡的罐子沟,海拔550米,最高点是西部堡子坝乡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文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叠次镶嵌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年平均气温5-15℃,无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200-1800小时,无霜期250-310天。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

甘肃面积大县排名(地处三省交界处)(2)

就文县的历史来说,战国至西汉初为氐族所居。《史记·西南夷传》“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在今甘肃省文县一带设立阴平道,属广汉郡。汉安帝永初二年(108)改广汉北部都尉为广汉属国都尉,治阴平。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三国时期,阴平一带初属魏。蜀汉建兴七年(229)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蜀汉阴平郡领阴平、刚底、甸底、广武四县;炎兴元年(267年)魏将邓艾攻下阴平后,偷渡阴平道,奇袭成都,蜀汉灭亡。西晋初年废阴平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复置,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阴平属雍州,下统阴平、平武二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又改属梁州,今陇南市文县一带属之。

甘肃面积大县排名(地处三省交界处)(3)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芦北、阴平二郡,以建昌、曲水、正西三县属文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州为郡,阴平郡辖县曲水、长松、正西三县,该地区属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置文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建立道制,文州属剑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文州改置阴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复置文州,今文县一带属之。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灭蜀复置文州,隶西川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改属为利州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降文州为文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府阶州。由此,就文县这一建制,始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洪武六年(1371年)县又设守御千户所,隶陕西行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隶秦州卫。

甘肃面积大县排名(地处三省交界处)(4)

最后,清顺治初仍置文县,隶陕西巩昌府阶州辖。顺治十六年(1659)裁去千户所。康熙六年(1667)陕西与甘肃分治,设甘肃行省,文县属甘肃省。到了1913年,文县属渭川道。1928年,文县直属于甘肃省。1985年5月,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辖武都、宕昌、文县、成县、康县、西和、礼县、徽县、两当9县,原属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管辖。2004年1月,撤销陇南地区,设立地级陇南市,文县属之。如今,文县属甘肃省地级陇南市,地处三省交界处。截至2019年底,文县下辖14镇、5乡、1民族乡,总面积4994平方公里,总人口24.4765万人,常住人口22.86万人。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文县这个县,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