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广袤的华夏大地,自古以来就是繁荣、富足、强盛的代名词,一直以来各地的人们都极其向往这块富饶的土地。汉唐至宋明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等对外开放政策,让周围各国更为深刻的领略到华夏大地的强大昌盛,不少小国为求发展甚至直接依附于中原王朝,藩属制度也由此应运而生。

清朝末代疆域面积(本是华夏故土的拉达克)(1)

▲拉达克首府列城

藩属制度作为一种国际体系,与殖民地、保护国有着本质区别。殖民地,本质上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全权掌控,被殖民地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等诸多独立权利,时刻被宗主国完全压迫、剥削和控制。在藩属体系中,其核心思想是“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中原王朝给予藩属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帮助,通过文化、贸易等手段间接影响其发展,但不直接干涉藩属国内政。而藩属国在出于自愿的情况下可向宗主国进行朝贡,以联络更加密切的关系,获得更丰富的赏赐。事实上,宗主国对藩属国的回赐价值远远高于藩属国朝贡物品价值,如清前期朝鲜等国朝贡当地特产等物,清廷回赐:国王表缎、妆缎5匹、貂皮100张,玉器瓷器、石砚布缎无数。

清朝末代疆域面积(本是华夏故土的拉达克)(2)

▲达拉克班公湖

实际上不仅是如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在秉承“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下,大多都对自己治下的藩属国极尽“舐犊”之情,甚至基本不干预藩属国内政,还为各藩属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提供大量帮助。然而,实行怀柔政策、仁义备至的中原王朝并没有得到所有藩属国的忠贞无二,其中安南、缅甸等国就时常反复背离中原王朝统治,但与前者相比,子渊接下来要提及的拉达克王国则可谓藩属国的“忠诚典范”。

清朝末代疆域面积(本是华夏故土的拉达克)(3)

▲列城的土邦王宫

中国的藩属制度兴于西汉时期,分为“藩国”和“属国”。“藩国”,是指由中原王朝内部所分封的宗室功臣建立在外的诸侯国,遍于京畿外围各地,负责拱卫天子。“属国”一称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属邦”,后为避高祖刘邦讳改为属国。据《汉书·卷六·武帝本纪》记载:“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其中匈奴昆邪王率众来降后,汉武帝批准设立的五大属国是西汉历史上最早的属国。而本文提及的拉达克最早见于史书,也同样出现在汉代。

清朝末代疆域面积(本是华夏故土的拉达克)(4)

▲如今的拉达克人

据汉代正史《汉书》相关记载发现,拉达克与周围十一个国家并称为“藏地十二小邦”,其中拉达克又被称为“羊同”,唐代玄奘大师在所著的《大唐西域记》里也明确记载着“羊同”这个小国。唐朝时期,吐蕃王朝不断壮大扩张,不仅占领了拉达克东部,甚至将吐蕃铁骑划拨至唐朝控制的拉达克北部,由此开始,大唐和吐蕃轮流成为拉达克的宗主国。

清朝末代疆域面积(本是华夏故土的拉达克)(5)

▲拉达克地区实际控制线

随着年月更迭,以及地理位置影响,拉达克成为藏民族聚居区,其宗教信仰、文化理念也受此影响更接近于西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噶举派,被称为“小西藏”。清朝康熙年间,拉达克再次回到中原政权“怀抱”,归驻藏大臣和西藏噶厦管辖。然而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和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英方支持下的锡克帝国和多格拉人,两次带领军队发兵攻打拉达克,拉达克在面临如此困境时,多次向驻藏大臣求助却均遭拒绝,西藏噶厦政权也置之不理,这是为什么呢?

清朝末代疆域面积(本是华夏故土的拉达克)(6)

▲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旧址

其实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驻藏大臣和西藏噶厦对拉达克的求助置若罔闻并不难理解。第一,对于自身已经摇摇欲坠的清廷来说,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帮助一个远在西藏的附属小国;第二,拉达克国王在向清廷求助时,仅用“披里”二字代替英方支持下武器精良的大军,误使清廷认为只是小国进攻,更加不以为然;第三,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颁布的《钦定西藏章程》中,明确表示驻藏大臣有权管理西藏整体事务,所以在驻藏大臣明确拒绝下,西藏噶厦集团也无力再言如何。

清朝末代疆域面积(本是华夏故土的拉达克)(7)

▲清朝西藏地图(局部)中的拉达克

拉达克国力微弱,失去清廷的帮助最终被锡克帝国所灭,王室虽保留部分政权,却也并入了多格拉土邦。五年后,英国掌控锡克帝国,拉达克随之落入英国之手。在为英国实际掌控后,英方强迫拉达克停止向清廷朝贡,并通过条约强迫清王朝将拉达克藩属权划归印度。拉达克虽迫于压力停止进贡,王室却身着道光皇帝赏赐的五品顶戴花翎以表拳拳之心,清王朝也拒不签署英国所列条约。自清朝至今,中国从未承认过被侵占的拉达克属于外国。如今,拉达克辖境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7个上海),有26万总人口,虽自清朝开始便为印度侵占统治,但却一直盼归故土,重回中国母亲的怀抱。

参考资料:

《王者不治夷狄论》《清史稿》《拉达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