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

又到一年一度的秋季入学季,“小神兽”们要归笼了。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出现了学校,那么古人入学有什么讲究?要交多少学费?开学时间和入学年龄跟现代有什么不同?“入学”攻略已送达,请注意查收!

春夏务农冬入学

一学期长达12个月

我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百姓的日常活动皆围绕农业生产周期展开,入学时间也不例外,一般选择在农闲期间。东汉后期崔寔创作了一本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四民月令》,其中有记载当时具体的入学时间,即“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可见在汉代,除了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这两种形式,也就是说一年有三次入学。

穿山甲的尾巴可以干什么(十条肉干当学费)(1)

明代仇英《村童闹学图》

到了南北朝时期,入学时间相对集中,“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记载。“此处的‘冬人学’代表两种可能,一是指仅仅在冬天所设的学校,另一种可能是指虽然学校常年设置,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形在冬季入学学习。”《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的作者池小芳告诉记者。

在这之后,“冬季入学”成了古代乡村小学较为普遍的选择,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秋日郊居》中有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又自注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

不同的入学时间与学期长短也密切相关,古代的学期短则3个月,长则1年。以明代为例,冬学的学期一般为“三月制”,即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春季入学则一般有两种学期制:“八月制”和“十二月制”, 八月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开学,到八月底放假; 十二月制是正月十五后开学,到年底才放假,与现代的学期制完全不同。

穿山甲的尾巴可以干什么(十条肉干当学费)(2)

资料图

“大龄入学”不受限

有人30多岁才上小学

当代儿童年满6周年便可送其入学接受教育,相比之下,古代的入学年龄会更晚一些。《大戴礼记·保傅》中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年龄达8岁便可入学。但《尚书大传·略说》又有“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以及“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即无论13岁还是15岁都还能“入小学”,看来先秦时期对儿童的入学年龄并没有统一的要求。

古代孩子的入学年龄可根据身心发育情况而定,《嘉靖太平县志》中提到,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里也有类似记载,只要有读书潜质,“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到了明清时期,对于“大龄入学”的情况也未作严格限制,就算年满20岁,也依旧可以读小学,明朝大臣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中便撰写道:“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更有甚者,30多岁才读小学,《魏书·刘兰传》中有讲述一个叫刘兰的北魏人的故事,“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穿山甲的尾巴可以干什么(十条肉干当学费)(3)

宋代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入学典礼讲究多

释菜礼薄情意重

古人十分注重开学仪式,“入学礼”还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礼记·王制》中有记载:“童蒙入学,换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上大成殿,参拜孔子,行入学礼,以端正向学之心。”“入泮仪式”主要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大致分为四个流程:一是“正衣冠”,学生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为其整理好衣冠,整洁仪表;二是“入学堂”,整理好衣冠后的学生排队在学堂前恭立片刻,之后在先生带领下进入学堂。三是“拜师礼”,先叩拜孔子,再拜先生,然后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四是“净手”,将手放在水盆中,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寓意为在于净手净心,去除杂念,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心无旁骛。

而学生新入大学时,则须向先师行释菜之礼,这是一种从简的祭礼,以此表达对师长的敬畏。在周代,每到入学初时都要在学校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礼仪,《周礼》有云:“春入学舍采合舞。”郑玄注:“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菜,苹蘩之属。”释菜礼,菜虽礼薄,但有礼轻情意重的含义,表达的是内心对师长的尊重和一心向学的志向。到了唐代,则已发展为成熟的太学开学典礼仪式,设“酒、芹、枣、栗、菜羹”祭献孔子及颜渊等贤哲之士。

十条肉干交学费

上学还能有免役特权

穿山甲的尾巴可以干什么(十条肉干当学费)(4)

明代吴彬《孔子杏台讲学图》

古时上学如何交费?《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脩礼是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的一种礼节,《说文》言:“脩,脯也。”“束脩”指的是十条干肉。“孔子开私学授徒讲学以见面礼为学费,束脩之礼是尊师重道的表现,也是表明真心求学的态度,孔子言只要主动给他十条肉干作为见面礼物,他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窦健嘉告诉记者,束脩礼虽然质朴,却代表着真诚的求学态度,是一心向学的表现。

宋代以后,统治者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学期间的中央官学学生可以享受相当优厚的待遇。宋代中央官学学生都由政府提供膳食,并予以津贴。宋神宗时,太学生不仅有免费膳食,每月最高还予以1300文津贴。明代时,国子监规定国家向官学学生发放膳食津贴、衣物、被褥等,还可“除本身外,户内优免二丁差役”,学生本人和家庭成员都能享受免役特权,可见官学学生待遇之丰。

实习生 林曾霞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丽华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