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有目共睹,一旦斗争开始,不仅仅是要将对方打倒,甚至要将敌人乃至其全家的性命从这世界上抹去。
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一举剿灭得了韦后集团,夺回了李唐皇权。此后,李旦即皇帝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而太平公主也水涨船高,权势越来愈大。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小女儿,在她身上可以看到武则天的影子——强势、聪慧、机敏,一位政治家的素质都可以在她身上显现,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野心。鉴于母亲的强大,太平公主在唐隆政变后野心膨胀,想要再来一次牝鸡司晨、女主临朝。
固然太平公主权谋过人,但仍不是李隆基的对手,李隆基提前察觉太平公主的谋反迹象,将太平公主的党羽斩杀殆尽。既然姑侄已经形如水火,那么李隆基就没有留太平公主的必要了,最后太平公主被逼自尽,她的子女几乎全部被处死。
李隆基杀伐果断,以他的性格,对敌人不会手软,可是李隆基却放了太平公主次子薛崇简,那么为何只有薛崇简逃过一劫?
一、薛崇简曾帮助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
武则天被逼退位后,中宗李显即位,虽说皇权再次回归正统,但李唐王朝仍然难以走出阴影,因为李显有一位不靠谱皇后——韦皇后。
史料记载“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李显被贬黜之时,朝不保夕,甚至随时都有杀身之祸,可是韦氏在李显身边不离不弃,这让李显颇为感动,李显对天发誓,只要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便可以让韦氏为所欲为,绝对不加阻拦。
等到李显即位的那一天,韦后果然得到了想要一切,如果韦后要的是富贵,当然可以满足,可是韦后要的是皇权,乃至李显的江山。
受到武则天的启发,韦后也想过把皇帝瘾,在李显的放纵下,韦后的权势越来越大,直到毒杀中宗李显,计划夺权篡位。韦后想模仿武则天,但韦后明显没有武则天的权谋和实力,况且此时还有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虎视眈眈。
李显即位后,皇权在实际意义上,已经回到了李唐王室,李隆基聪慧过人,太平公主继承了武则天的政治天赋,这两位大人物当然不会让韦后为所欲为。于是,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剿杀韦后集团。
史料记载“玄宗将诛韦氏,主与秘计,遣子崇简从。”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谋划政变,并将儿子薛崇简派到李隆基身边,帮助其策划政变。尽管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很可能只是互相利用,但薛崇简确实帮到了李隆基。
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许这并非不杀薛崇简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二、薛崇简曾反对太平公主谋反
唐睿宗李旦在李隆基的帮助下即位为帝,太平公主也因为之前的功劳权势大增,封邑达万户,三个儿子都被封了王,一时间权倾朝野、声名显赫。
太平公主和武则天很像,不甘心沦为人臣,便处心积虑增加实力,一方面到处搜罗财富,另一方面结交权贵。对比能力,太平公主不知要甩韦后几条街,可随着时间流逝,太平公主也走向了韦后的老路,那就是谋反。
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太平公主几乎做到一人之下,但是她仍不满足,有的时候天堂和地狱只有一箭之隔,一步棋走错,满盘皆是输。
史料记载“崇崇简素知主谋,苦谏,主怒,榜掠尤楚”
作为儿子,薛崇简当然知道母亲的打算,但薛崇简并没有选择同流合污,而是苦劝母亲回头。太平公主被权力迷失了双眼,根本听不进去,还把儿子痛打一顿。
如此这般,太平公主不再信任儿子薛崇简,母子双方也从此成了敌人。在这其中,我们无法知晓为何薛崇简要背叛母亲,或许真的是政见不和,或许由于其他原因,但正是因为这一点,李隆基饶了薛崇简一命。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想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薛崇简是清楚的,如果他认定母亲不是李隆基的对手,或者一旦谋反必死无疑,薛崇简很可能为了活命,站在了母亲的敌对一方。
我们猜测,薛崇简或许给李隆基透露过什么情报,以至于李隆基先发制人得以成功,太平公主则死于非命。在封建专制王朝,皇家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都极为敏感,看似温情有时会变得如同水火,父子相杀、兄弟相残的事屡见不鲜,就算薛崇简真的背叛了母亲,也不难理解。
三、李隆基对薛崇简比较了解
李隆基有极高的政治天赋,在执政初期,行事作风缜密谨慎,且雷厉风行,少有人是他的对手。剪草除根的道理,李隆基必定是明白的,这并非是李隆基想杀人,而是政治斗争的一贯规则,倘若不遵守,后患无穷。
太平公主被杀,其子女也相继被杀,只剩下一个薛崇简,难道薛崇简心中不会有怨恨吗?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但李隆基应该是清楚的,否则他也不会大发慈悲。
为何太平公主要派薛崇简去帮李隆基剿杀韦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薛崇简和李隆基很熟,他两人在幼年就是伙伴。
关系的好坏,并非李隆基饶恕薛崇简的主要原因,不杀薛崇简,很可能是李隆基确定,薛崇简不会对他再有威胁。
即便李隆基饶了薛崇简,不代表薛崇简还能受到重用,最终薛崇简在袁州抑郁而终。
有人说,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那就是贫穷,反之则是富有。人的欲望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却也造成了很多灾难,倘若太平公主能安分一点,保守一点,或许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参考资料:《新唐书·卷九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