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么?相信大家都有学过文言文,像知乎所以,子曰或者孟子曰这类,特别难懂,虽然字特别少,但很哪理解,一些文字注释跟现代很不一样,而且还存在一字多意。那么古人之间说话真的是用文言文交流么?文言文这种语言方式又是存在于什么时候呢?

小编相信大家一定是知道诗经的,所以说文言文一定是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或者更久远一些。那么文言文到底是什么时候的语言方式呢?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用的语言,他是商周时候的口语简化而成,也就是说古人真的是用类似于文言文这类的语言方式交流,就像现代的文言文一样。

古人日常说话是文言文吗(古人们日常说话也是用文言文么)(1)

而在春秋时期,因为四书五经的出现,所以可以知道的是,在这一时期文言文已经开始定型了,有了自己的文字体系,但是这种方式毕竟语言交流起来比较麻烦,表达内容也不够详细,很笼统。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还是以文言文为主导的语言方式,但口语方式在不停的改变。

古人日常说话是文言文吗(古人们日常说话也是用文言文么)(2)

到了唐朝时期,根据一些诗集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看出,文字格式已经和当时的文言文格式完全不同了,他们平时交流的方式已经可以很详细了。像大家都知道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家从这句诗都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唐朝的口语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几个字几个字的文言文了,举头的举,像这种动词,在文言文格式中,应该是会被粗省概略的,并不会写的这么详细。由此可以得出,在唐朝时期,或者更久以前,口语已经更加趋向于现代口语交流。

古人日常说话是文言文吗(古人们日常说话也是用文言文么)(3)

而到了宋朝,唐诗宋词。所以不用小编说了吧,词的表达方式比较诗来说,更加详细,也更加容易理解,所以更不可能是用文言文方式的口语交流了,相反而言是做出来比唐朝更大的改变,口语方式更加方便。可以说已经和现代的语言方式差不多了。

而到了明清时期,几乎和现在相差无几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皇帝朱元璋,也算是从和尚乞丐做起,一步步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当上了皇帝的朱元璋也还是没什么文化,当时为倭寇来袭,于是就有一次颁布了这样一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就这些话。算是特别白话文了吧,通俗易懂,应该大家都可以看懂吧。再就是雍正再给大臣们的朱批中,也出现过你好么这些现代文。所以说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和现代相差无几的白话文。

古人日常说话是文言文吗(古人们日常说话也是用文言文么)(4)

那为什么越往现代,口语方式更加简单方便呢?但是用文言文方式写文章的习惯却一直都没有改变呢?前面小编说过了,文言文与现代口语最大的差距在哪?文言文的文字表达的文字内容信息特别大,可能就两个字,但是表达的意思确实整整一句话。而在古代那种惜字如金的时代,少写一个字,可省时又省力还省钱。那时候的纸张很贵,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纸张呢,试想用文言文就可以表达出几倍字量的信息,那为什么不用文言文写文章呢?所以啊才会有这种文言文的文字表达方式。

古人日常说话是文言文吗(古人们日常说话也是用文言文么)(5)

其次呢,文言文相比于白话文还有一种差距,那就是文言文的格式稳定,有利于文化传承,也真是从始至终的使用文言文写文章,才得以延续文化传承。如果在古代每个时代都用自己当时的文字形式,那给后人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并不有利于文化的传承。而且用文言文写的也是文邹邹的,对于一些清高的文人学士来说,也是一种身份象征。

大家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要我说,学好文言文,穿越古代都不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