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故事##民国那些事儿##抗日战争#

东北军的步枪五

在东三省兵工厂总办韩麟春的带领下,沈阳厂进行了技术攻关,在1924年研制成功了兼有德奥日三家之长、性能优良的辽十三式步枪。而因为韩麟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该型步枪又被称为“韩麟春式”步枪。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1)

而尤为难得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沈阳厂实现了辽十三步枪的全面国产化。和其它国产步枪的枪管钢都需要进口、汉阳造甚至连枪托都是进口木材不同的是,辽十三步枪实现了整枪的国产化。


一、东北的钢铁工业基础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1924年刚定型的时候,辽十三步枪的枪管钢也是全部都靠进口的。后来沈阳厂为了解决钢铁的自给问题,自行建设了东三省兵工厂附属钢铁厂,并且购进了炼钢用的设备,以争取枪炮用钢、特别是合金钢材的全面国产化。

当年沈阳厂敢这么做,是有着相当的工业基础的。炼钢是个一整套的工业体系,要有煤矿铁矿,需要把煤炭制成焦炭,把铁矿石用高炉炼成铁水,还需要炼钢用的平炉,要制造枪炮钢还要有专门的电炉,更需要加工钢材用的轧钢机、气锤、水压机等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2)

当年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虽然早早进口了西门子马丁炼钢炉,甚至购买了加工火炮和炮弹用的2000吨水压机和气锤,早在1892年就制成了120毫米速射炮和305毫米巨炮,但是因为没有上游的煤铁资源,主要原料都依赖进口,所以其钢材产量长期都徘徊在年产量34.66-348吨的低位,也就是个小作坊的水平。

而东北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煤铁工业基础。早在1910年中日双方就达成协议,成立了日清合办的本溪湖煤矿公司,1911年改称为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出产优质的煤炭和铁矿石。1915年1月13日,本溪湖煤铁公司1号高炉顺利点火出铁,这标志着东北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发端。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3)

而除此之外,东北工业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鞍山钢铁公司。1916年7月,中日合办的振兴铁矿公司总局在奉天(今辽宁沈阳)成立,名义上中日投资各半,在千山设立了采矿总局,两年后总局迁到了鞍山。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由日本人八田郁太郎任所长。在1919年4月29日,鞍山1号高炉也顺利点火出铁。到了1927年,该所的生铁年产量是20万吨。

所以,在1920年代,东北是有相当程度的钢铁工业基础的,特别是煤铁都很充足,足以支撑起东三省兵工厂的枪炮钢需求。当然了,这些煤铁的上游产能,都掌控在日本人手里面,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二、沈阳厂的国产枪炮钢产能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4)

根据网传的数据,1923年的沈阳厂附属钢铁厂规模很大,铁的总产量产量达到 43 万吨,钢产量更是达到了6.8 万吨——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要知道阎锡山的1936年才建成的太原钢铁厂,其生产能力仅仅是:

炼铁高炉2座,1座日产40吨、1座日产120吨,年按照300日计算炼铁是160*300=48000吨。炼钢平炉2座,均为30吨平炉。按照公布产能是日产三四炉钢约180-240吨,年产量是54000—72000吨。可是这个炼钢产量,却比该厂能生产的铁水总量还多,这明显是不正常的。

个人推测其真实水平是每天两炉120吨,年产钢为36000吨,恰好是那座日产120吨的高炉的铁水产量,而日产40吨的小型高炉是专出生铁的。而说到特殊的枪炮钢,该厂只有原育才炼钢厂的1.5吨电炉一座,按照日产四炉钢的较高水平计算,也不过日产6吨,年产1800吨枪炮钢而已。

而同样在1936年,资源委员会设计的湖南湘潭下摄司钢铁厂的生产设备规划是:

日产250吨的炼铁高炉2座,日产500吨年产量为15万吨铁。另有炼钢用60吨平炉4座,日产480吨年产量是14.4万吨钢材,几乎所有铁水都用于炼钢。而该厂还有7.5吨电炉2座,每日四次60吨,年产量共1.8万吨合金钢。

这两个厂才是这个水平,沈阳厂附属钢铁厂的产能,怎么可能在1923年就达到铁43万吨、钢6.8万吨呢?所以,这个网传数据应该是移花接木,把当年整个东北的钢铁产能总量全部算进去了,而其中最主要的,其实是日本人控制的本溪和鞍山两个钢铁厂,压根就不是中国人自己的钢铁工业。

真正有据可查的,是东三省兵工厂附属炼钢厂规模有限,它只是在购买成品煤铁原料的基础上,用电炉进行二次加工枪炮钢。当时沈阳厂陆续购进了3吨的电炉三座,日产合金钢最高可达36吨,按300日计算的年产量是36*300=10800吨。有这个产能规模,其实已经足够满足当时沈阳厂的钢材需要了。


三、为了不被卡脖子转用国产煤铁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5)

而当年沈阳厂的炼钢过程,也是困难重重一波三折的。那时候的燃料煤一开始用的是东北千金寨出产的煤块,该煤品质良好火力亦强。但是这个煤矿不幸也是被日本人控制的,关键时刻很容易被卡脖子。于是就改用八道壕煤矿的优质煤替代。生铁原来是用日资本溪煤铁公司的,后来同样也是出于防范日本人的考虑,改用了大冶铁矿的国产生铁。经过铸造厂几十次的反复试炼,终于制造出了国产锰矽合金钢材,经检验其在品质与化学物理性质上,都是与进口枪管钢相当的。

从此之后,东三省兵工厂的枪管钢就由其铸造厂自行供应。而到了1930年左右的时候,沈阳厂更是把自制高级钢材的范围,从枪管钢扩大到了炮身钢。据说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已经能够自制100榴弹炮所用钢材。而且不仅如此,其采用的硝石、硫磺等原料,也由智利等国进口的,转为使用河北、山西等各省提炼的产品,实现了全体系的国产化。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6)

而在这个时候,同期的国产其它兵工厂,还全部在使用进口钢材。而山西太原兵工厂所生产的晋造六五步枪,甚至还是国产的普通碳素钢枪管。一直到全面抗战开始前的1937年,阎锡山才利用太原钢铁厂的新出钢材,自制出来国产合金钢炮管。而这批炮管质量不佳,在忻口会战中发射不久就故障频发。

而在老蒋这边,湘潭钢铁厂泡汤以后,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府也没有解决枪炮用合金钢的国产化问题,抗战时期自制的6000门60迫击炮、94门37战防炮、4门20高射炮,炮管钢全部都是进口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而且对抗战事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对比才知道水平,相比国内其他地区,在1930年就能够自产枪炮合金钢的沈阳厂,确实是当年中国兵工事业的支柱。它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损失,确实中国近代兵工史上最大的劫难。


四、枪身用的木材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7)

而在自制枪用钢材之前,沈阳厂还解决了枪用木材的国内供应问题。那时候的老式步枪需要使用大量的木头,这枪身特别是枪托木材的品质,直接影响到了枪械的性能。特别在拼刺的时候,这枪托砸也是很重要的搏斗手段,所用木材品质必须要好。

那时候的西方列强步枪,一般是用坚硬的欧洲核桃木。这核桃木广泛生长在西欧和北美,其木材硬度适中,纤维细腻而均匀,又有着很强的韧性,是非常合适的枪用木材。可是这玩意儿千好万好,就是一条不好,那就是需要高价进口。当年中国引进毛瑟1888委员会步枪之后,汉阳厂也随之购买了大量枪身用的核桃木,很长时间内都是用进口木材来做枪托。

而在枪用木材方面,沈阳厂可没有汉阳厂那样的大手笔,他们虽然在建设兵工厂方面非常大手大脚舍得投入,但是不该花钱的地方绝对不花,人家才不会高价去买外国的核桃木,而是盯上了本土木料。而东北就是深山老林多,当地产的核桃楸和红桦木质坚硬,用来生产步枪效果也非常不错。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8)

资料表明,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人就是东北木材的最大消费者。当时被砍伐的许多红松、杉松制成了枕木,用于“满铁”的铁路建设。日本资本家不仅将大量珍贵的木材运往日本,还在东北开办了人造纤维、造纸、胶合板等工业。关东军也是东北木材生产的直接受益者,他们除了大量使用木炭之外,还用东北楸木制作枪托和炮架。

那还有什么说的?日本人能用我们怎么不能用?于是辽十三步枪的枪用木材,就使用了东北自产的核桃楸,实战效果也不错。而且为了节约木料缩短工时,辽十三式步枪的枪托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和三八式步枪一样使用上下两片木料拼接而成,真的是把简便易产做到了极致。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9)

另外殊途同归的是,阎锡山晋造六五步枪枪身木材所选用的,也是山西地区常见的胡桃楸(也叫核桃楸)。这胡桃楸在山西的大山里面数量也不少,太原兵工厂拿它制作枪托、手榴弹木柄等。而后期随着工艺和材料的改进,也有部分晋造六五采用了拼接枪托。而那阎锡山是个能省则省的主儿,他的兵工厂工艺不行,其枪身表面制造工艺粗糙,而且拼接枪托使用时间长的话很容易开裂。再加上普通碳素钢莽出来的枪管,这晋造六五步枪整体形象就显得寒酸,和合金钢枪管优质工艺的辽十三步枪一比,那可真像是大家小姐和粗使丫鬟的区别了。当然了,能打侵略者的就是好枪,晋造六五生产成本极低,据说每支仅有25元,不仅比辽十三省了一半,也远低于中正式的每支40元。从这个角度来说,便宜的晋造六五其实是最合适的抗战步枪。

而值得一提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不仅能够完全国产化步枪的东三省兵工厂落入日寇之手,东北那珍贵的原始森林,也遭受了日本人的蹂躏和毁灭性砍伐。据《伪满时期勃利县林业概况》一书中描述: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10)

“采伐全是掠夺式、破坏性的。全采鲜树,无任何规程约束,看中哪棵就伐哪棵,架挂不倒放弃再伐,材质稍差放弃不要。梢头木不利用,伐树站着拉锯,伐根有的超一米。采伐后的山场倒木横躺竖卧,架挂歪斜,狼狈不堪,甚至黑熊走路都费劲。 ”

经过长达14年的乱砍滥伐,到了抗战胜利后,东北中、南部的森林几乎都被砍伐殆尽,仅有大、小兴安岭本干山脉和长白山等自然条件恶劣、开发不便地区的森林得以保留。在1953年林业部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日伪时期大肆乱砍滥伐森林的遗迹:

“伐根高达1公尺以上,另外还有截好的原木未运出,现已腐烂”。据东北沦陷史料记载:日本侵占东北的14年间,掠夺木材1.5亿立方米,消耗森林蓄积量3.5亿立方米,破坏森林面积9000万亩!

东三省的白山黑水,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屈辱和磨难。

抗战太原兵工厂步枪(九十年前沈阳厂就自制枪炮钢)(11)

而能够从木材到枪身都完全国产化的辽十三步枪,就是这种苦难的一个典型代表。就在沈阳厂完全解决自产枪炮钢不久以后,日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沈阳厂和全套辽十三步枪的生产线落入敌手,东北进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沦亡时期。

勿忘国耻,治史铭记!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兵工史》

《江南制造局记》

《九一八国难痛史》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工业》

《伪满时期勃利县林业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