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最有名的三首诗(咏蝉三绝哪首是你的最爱)(1)

西晋文学家陆云在《寒蝉赋》中这样评价蝉:“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认为蝉有五德:文、清、廉、俭和信。由于蝉有这些美德,蝉也就成为文人墨客们托物言志吟咏的对象,大量的咏蝉诗因此被创作出来。

在诗歌繁荣的唐代,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虞世南云“居高声自远”,骆宾王“清畏人知”,义山“本以高难饱”语,皆善言蝉之德。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咏蝉诗”各有千秋,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是咏蝉诗中的名作,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三首咏蝉名作。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最有名的三首诗(咏蝉三绝哪首是你的最爱)(2)

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托物比兴,诗人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长,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哲思。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对此加以否定,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蝉最有名的三首诗(咏蝉三绝哪首是你的最爱)(3)

此诗作于作者患难之中,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杨炯的《从军行》与杜甫的《蜀相》两首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则全篇就黯然无光了。《在狱咏蝉》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文所说:“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中的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咏蝉最有名的三首诗(咏蝉三绝哪首是你的最爱)(4)

此诗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后四句由蝉及己,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身世之慨,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也寄托自己高洁的品格。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以全新的形象,是咏物诗中的经典之作。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文心雕龙·物色》)。这首咏蝉诗,没有把重点放在形貌的描绘刻画,而是揭示它的内在感受与深层情感。诗的前四句寄寓自己穷困潦倒的处境和悲愤无奈的心情。“本以高难饱”写出“高”与“饱”的矛盾,表明自己志行高洁,却不逢于时。“一树碧无情”披露了现实环境的冷酷。这就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抒写了自己不幸遭遇的原因。后四句写出自己泛梗飘蓬、欲归不能的羁宦生涯和“举家清”的困苦生活。诗人抓住蝉的特征加以突出描写,达到人、物一体的境界。全诗以清高、清贫为主线,通篇以蝉自喻,构思巧妙,感慨深沉,堪称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