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的印象中,后宫就是一个“女人的战场”,一切都绕不过“权力”二字。可是,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中,依旧有清流刷新人们的感官。在唐太宗的后宫之中,就有这样一位妃子,皇帝去世时痛不欲生,第二年就追随其去了,且再此后,唐朝后宫再次演绎了同样的结局。

唐朝最后一位和亲公主(后宫也有真感情)(1)

第一个:徐惠

放在现在,徐惠应是颜值和才气的美满化身。据说,徐惠出生五个月的时候,就能开口呼唤爹妈。四岁的时候,已能麻溜读出《论语》,更厉害的是,八岁就能作诗。

一次,她的父亲出了一个考题,模仿屈原的《离骚》,做一首骚体诗。当时,小徐同学小手握毛笔,瞬间一首诗跃然纸上: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翻看《全唐诗》,不但能看到此诗,还有“特别标注”——徐惠的父亲当时非常震惊。女儿的才气如此“霸道”,怎么可以不让世人所知。于是,徐爸爸做了一项极为明智的决定:到处散发“广告”,恨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有一位了不得的女儿。

唐朝最后一位和亲公主(后宫也有真感情)(2)

过了几年,这个名声传到了皇宫。

都知道,李世民对伴侣的选择非常挑剔。这时,长孙皇后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一听民间有这么一位“可人”,立刻一道圣旨将徐惠唤进后宫,封为“才人”。其实,徐惠并不排斥入宫,因为,她更看重的是皇家的藏书。对一个好学的人来说,这可是难得的机会。

她的这种好学,可是真对了李世民的胃口。很快,徐才人晋升了,成了徐婕妤,嫔妃中的三品等级,时间不久,又成了徐充容。别看,这个封号只是二品,可在当时,是除了长孙皇后外,是后宫之中等级最高的。可见,李世民对她有多满意,连徐爸爸徐孝德都成了礼部员外郎,真是父凭女贵了!

唐朝最后一位和亲公主(后宫也有真感情)(3)

那么,小徐同学是如何哄得这位皇帝如此开心的呢?说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皇帝想见她,派人传唤,却始终不见人来。皇帝李世民等得火大,等她慢悠悠来到时,一看见皇帝那张拉得老长的脸就知道自己闯祸了。她也不解释什么,微笑着作了一首诗,拿到了皇帝面前。皇帝看后,哈哈大笑起来,此事就作罢了。

这首诗也收录于《全唐诗》,诗名《进太宗》: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其实,她有一点和长孙皇后很是相似,敢给皇帝提意见。

后期的李世民作风高调,不是造房子,就是带着兵宣战高句丽,弄得老百姓个个有怨言。玉华宫落成,李世民去巡视,跟着一块儿去的她,认真提了意见。她认为皇帝不应该再征兵讨伐,也不应该如此铺张,这些都是导致天下不安定的因素。

唐朝最后一位和亲公主(后宫也有真感情)(4)

其实,她也是忍了很久。

当时,皇帝李世民认真看了她的奏疏,表示认可,还给了她丰厚的赏赐。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一些历史文献中,都有收录这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自贞观以来,二十有二载,风雨调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昔汉武守文之常主,犹登刻玉之符;齐桓小国之庸君,尚图泥金之事。陛下推功损己,让德不居。亿兆倾心,犹阙告成之礼;云亭伫谒,未展升中之仪......”

只是,这段快乐的日子太短暂了。

649年,李世民去世,徐惠悲痛欲绝,不吃不喝,整日在忧伤中度过,很快就病倒了。当时,她既不请太医,也不肯服药,要用自己的生命,报答这份恩宠。即使病重,她还是在不断作诗,怀念那段日子。第二年,她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追随了李世民,也追随那份情感。

之后,唐高宗李治满足了她的遗愿,将其葬于昭陵。

后人对她的评价很高,说其是继长孙皇后,后宫唯一敢谏的妃子,说她的一些奏疏是“千古名言”。更有人将其封为桂花的花神,因为,她曾作诗咏过桂花。虽然,她一生短暂只有24年,但能遇上真正懂得自己的人,此生已是无憾。历史虽已翻篇,徐惠却被后人永记,也是真正活出了自我。

唐朝最后一位和亲公主(后宫也有真感情)(5)

第二个:王才人

王氏后来被追封为“贤妃”,现今翻看历史文献,查不到她的一丁点身世。其实,这是被人为抹去了,她是唐武宗李炎一次在邯郸游玩时看中带进宫的,王氏之前的职业是歌舞伎。《新唐书》说其“机智”,帮助李炎得到了帝位,被封为“才人”,进而成了宠妃。

但《唐阙史》里的故事却是另一个版本,大太监仇士良篡改皇帝的诏令,阴差阳错中“找错人了”。当时,她很是勇敢,及时站出来宣布:“你们要找的人就是颍王。”这才有了李炎的逆袭。因为她帮助唐武宗顺利登基,所以,极得这位皇帝的宠爱。

但他的出身太低微,只能封个“才人”,对此王氏并不介意。史书说她和皇帝的身材相仿,都是纤瘦型。皇帝打猎,她一定跟随,服装都差不多,远远望去,很难分清谁是皇帝谁是她。除此,皇帝还喜欢去民间玩耍,带着她去教坊喝酒,与那些乐人们逗乐嬉戏,就和寻常的老百姓一样。

唐朝最后一位和亲公主(后宫也有真感情)(6)

行事不低调,这可是犯了大忌,王氏却好像不知道似的,依旧我行我素,惹得朝廷那帮官员们一点都不喜欢她。

当时,皇帝还想立她为皇后,宰相李德裕赶忙打岔:“这可不行,王才人一直没有生出男孩子,背景也不怎么样,若她做皇后,天下人会怎么想呢?”皇帝没有办法,只好放弃。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王氏主要是出身不好,没有显赫背景,且爱出风头,不受这帮官员们的待见。可见,“没有儿子”只是一个很苍白的理由罢了。

当时,唐武宗非常相信那帮方士的“理论”,整天不是吃长生药就是壮阳药。身体健康情况极为糟糕,瘦的像个麻杆儿。对此,王才人很是担忧:“陛下如今皮肤如此干枯,真让人担心。”很快,皇帝就病重卧床,她天天病榻前服侍。皇帝唐武宗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近,认真的看着她:“我快不行了。”她异常悲伤,含着泪:“您会长命百岁,怎么能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

皇帝继续:“如果成真了,你怎么办?”她潸然泪下:“我会随你去。”

唐武宗这才不再说什么了。

期间,她将自己积攒的所有财物都分发给了宫人,皇帝驾崩后,如她所言,在幄帐旁自缢而亡。那帮嫉妒她的嫔妃们,如今看到她的“殉情”,无一不动容。她自己又何尝不明白,来自民间的她,全仗着皇帝的恩宠,才能在勾心斗角的后宫中,活得“神气活现”。

之后,唐宣宗追赠其为“贤妃”,并让其陪葬于唐武宗的端陵。

唐朝最后一位和亲公主(后宫也有真感情)(7)

李唐王朝,先后出现了两位为“情”结束自己生命的妃子,还能说后宫中没有“真情爱”吗?

196年的时间贯穿了两个故事,却都是相同的结局。与其在暮气沉沉中消耗晚年,还不如以壮烈的方式,勇敢画上自己生命的句号。所以,她们选择这种方式,未尝不是对情爱的一种诠释,未尝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解读。让人惋惜吗?让人痛惜吗?

参考资料:

【《新唐书·后妃列传》、《旧唐书·本纪第十八上·武宗》、《资治通鉴·唐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