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监总局自今年年初开始全面强制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制度,随即遭到药企起诉,电子监管码运营企业阿里健康也卷入其中,舆论发酵后,自2005年开始逐步推行的这一政策是否会继续强推,尚无定数。有业内人士建议,电子监管码运营权交于企业无可厚非,但应交于无利益关联的第三方技术公司。

平台监管手段(电子监管码运营权应交给无关联利益的第三方技术公司)(1)

《财经》记者 鲁伟

1月27日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国家食药监总局)1215会议室,一场针对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座谈会讨论激烈。参会人员包括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孙咸泽、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阿里健康,00241.HK)有关负责人及10家医药企业和3家大型单体药店代表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孙咸泽表态,将会收回阿里健康药品电子监管网运营权。

上述座谈会因一纸诉状而备受关注。

1月25日,湖南养天和大药房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养天和)因不满国家食药监总局强制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将其诉至法院,当天,国家食药监总局即发文通知召开上述座谈会。

所谓“药品电子监管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编码技术,给药品最小包装上面赋上一个电子监管码,相当于药品的“身份证”,主要目的是监管药品质量安全。

药品电子监管码自2005年面世后,即引发业内争议——支持者认为可以阻止假药泛滥、规范市场;反对者则认为,电子监管码无法解决假药流通问题,是一个重复建设工程。

2006年以来,国家食药监总局逐步扩大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范围,从最初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到基本药物,直到现在所要求的全环节覆盖。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未通过新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企业停止经营的公告》及《关于全面监督实施新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 2016年1月1日起所有药品经营企业均要实施电子监管码,否则“停止其药品经营活动”。

“我们如果再不发声就来不及了。”养天和法定代表人李能向《财经》记者谈起诉讼缘由时称,他是出头人,但其身后有众多药企做后盾。

养天和在起诉书中称,请求确认国家食药监总局强制推行电子监管码的行政行为违法;请求判令国家食药监总局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对国家食药监总局所制定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的多个条款进行合法性审查。

事实上,除了诉讼主体国家食药监总局外,诸多药企还将矛头指向了电子监管码运营企业阿里健康——在医药零售流通环节颇具野心的阿里健康被指为“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所有药企的数据都给阿里健康,以后难免会被阿里健康牵着鼻子走。”

截至《财经》记者发稿,国家食药监总局未对记者的采访请求作出回复;阿里健康则直接表示不会就事件发表看法。

【一直存有争议】

2005年,国家食药监总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药品电子身份证”监管制度,并要求列入重点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于2008年10月31日前完成赋码入网,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销售。2015年12月3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下文要求所有药品经营企业均要实施电子监管码,电子监管码覆盖全环节。

在此次养天和状告国家食药监总局之前,不时有药企高管对药品电子监管码发出“怨言”。

李能表示,不少药企抵制电子监管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养天和这类连锁经营企业,自身就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监管系统,再搞一套电子监管码“是一种浪费”;二是,电子监管码交由阿里健康这种“同行”来运营,养天和等药企可能会被其“扼住咽喉”。

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老百姓公司,603883.SH)董事长谢子龙认为,药品电子监管信息涉及国家安全,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不应由企业运营,建议国家食药监总局收回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管理权限,停止强制企业向电子监管平台上传数据,并公开招标寻求“廉价”的管理模式。

支持电子监管码的药企同样不少。广东一家药企高管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部门推电子监管码的初衷是为了用药安全,这些年也确实利用电子码查处了一些假药,现有的药品上只有条形码、批号,根据这些信息可能也能查到假药,但假药是从哪里来的、流向哪里,这些具体信息查不了,只有电子监管码可以做到。”

一位曾在药监部门任职的人士表示,药品搞电子监管码就好比是在街头安装探头,“药品的全程流向一清二楚。”该人士认为,之所以很多零售药企抵制电子监管码,核心原因是“钱的问题”。

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要求,实施电子监管码后,药企在生产时要为每一个最小包装的药品进行赋码,在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扫码核注核销,信息上传。

一位医药上市的高管向《财经》记者表示,以前电子监管码是只到仓库那一级,而现在是要求到终端,给企业增加很多成本。

李能预估,以养天和540家门店计算,其推行电子码每年所需的人力成本是960万元,软件和硬件投入约300万元,“两项合计,养天和需增加成本1260万元,店均摊销成本2.33万元。截至 2015年底,全国零售药店共计453038家,实行电子监管码后全国零售药店将增加运营成本初步估算为150.7亿元。”

除了上述可以预估到的成本外,李能更为担心的是,负责电子监管码运营的阿里健康,在掌握了各家药企的电子码数据后将形成一个大数据库,“阿里健康一方面可以直接售卖数据获利;另一方面,对于医药零售虎视眈眈的阿里健康掌握了各家药企的数据,相当于掌握了药企的商业机密,我们以后怎么竞争?”

前述起诉状提到,国家食药监总局强推电子监管码的做法,实质上是“官商勾结”,涉嫌为运营电子监管码的阿里健康谋取不法利益。

【运营企业被指涉不公平竞争】

2015年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境内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进口药品制药厂商须全部入网,2016年1月1日后生产的药品制剂应做到全部赋码。这意味着,中国所有的药品都必须进入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而这个系统操作者,不是监管机构,而是一家企业——阿里健康。

药企普遍担心,阿里健康可能利用电子监管码形成的“大数据”谋利。李能表示,电子监管码上面涉及到很多重要信息,其实就是中国药品领域最真实、最大的数据库。

“阿里健康掌握这个数据库后,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数据库卖钱,哪家药企什么药卖得好、哪个地方卖得好,这些数据都可以利用。”前述一家上市药企高管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对于外界的质疑,阿里健康曾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回复,称“搭建之初,国家食药监总局和我们明确了双方的身份和职责:国家食药监总局是平台数据的拥有者,21世纪(阿里健康前身)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指导下承担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对于外界质疑的药品电子监管平台的安全性,阿里健康表示,承载平台的阿里云获得全球首个云安全国际认证金牌,药品电子监管平台更是首个在公有云环境里通过了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评测,数据在极端情况下都不容易丢失。关于平台数据的使用,阿里健康指出,按照食药监总局的要求,阿里健康的平台上的数据将会开放,让医药企业更加有效地使用数据。在这个模式中,阿里健康只是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者和运营者。

1月27日下午,《财经》记者联系阿里健康公关部有关人士,对方称公司不会就养天和状告国家食药监总局发表看法,对于公司的一些指控也不会进行回应。

学者也对由企业来经营电子监管码的做法表示担忧。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宏明曾表示,阿里健康可能存在潜在的数据垄断问题。他认为,阿里健康作为唯一一家被授权掌握药品流转数据信息的机构,必然导致不公平竞争。

前述曾在药监部门任职的人士向《财经》记者强调,“电子监管码的运营权交给企业来做,本身无可厚非,因为很多技术上的工作,国家做了不了,只能企业做,但找企业做,必须找非常纯粹的第三方做技术公司来做,阿里健康这样本身就对医药很有野心的公司做肯定不合适。”

养天和状告国家食药监总局以来,该局一直未对此进行公开回应。1月2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官网发布七家企业非法回购药品被查处的新闻,“显现”了电子监管码的作用。

【看有深度的财经报道 请添加“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 i-caij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