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接受了人民日报的专访,在这次专访中,郑富芝副部长屡次提及“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就当前很多人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知,做了纠正。

他是这么说的:

搞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也不是不要升学率,但不能简单、片面地以考试成绩、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老师和学生,特别是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禀赋特长、长远发展为代价,追求所谓的“教育政绩”。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搞得好,学生的学科知识成绩必然也是好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1)

1.先来认识一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郑副部长的说法,和多数人的通常认识,不大一样。通常人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对立关系,甚至剑拔弩张,有你没我。

应该说,这样的认识,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两个概念的提出,是有很大关系的。

什么是应试教育?

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应试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实质)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应试教育一直是我们接触的教育主流,毕竟,参加高考,考上大学,甚至是考上一所好大学,是每个中小学生的终极目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2)

不过,随着多年来应试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考出更高的成绩,题海战术、奥数班、课外培训等“套路”应运而生,“应试”这条路逐渐发展到了极致。

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个说法被提了很多年。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即使是在智育方面,也存在只重视考试科目,只重视考试知识的错误倾向。

在此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

1997年10月29日,当时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国家教委,发布了一则通知: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办[1997]29号)。

其中对于应试教育的危害,这样表述:

“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偏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

可见,应试教育的危害不小,国家也在比较高的层面给予了充分认识,接下来,就是要提倡素质教育了。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3)

文件中对于素质教育这样解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20多年前的文件,对于相关概念的解释,即使放到今天,也丝毫不过时。

可以说,素质教育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承担的就是取代应试教育的任务,很多人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认为接受应试教育,就代表了素质的欠缺,而想要发展素质教育,就必须和应试教育划清界限,这也是很正常的。

2.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

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中,对应试教育有这么一条:

与素质教育不是相对应的两个概念。

对素质教育也有类似的一条: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百度百科专门强调了,两者不是对立关系,不是反义词。

应试教育就考察不了学生的素质?这样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不都是接受当年的应试教育?

更何况,应试本身,也是一种素质。

且不说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各类考试,即便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各类职业的从业资格、执业资格、职称等等,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考试来认证,找工作也要通过笔试和面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4)

可以说,不会考试,或考试能力差,在当今社会,几乎是寸步难行。

只是说,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升学率;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既有冲突,有对立,但也同时互相包含,互有融合。

就像郑副部长说的,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只是不片面的去追求考试。

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不是学习多种技能

有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凡是学习文化课,为了考试就是应试教育,凡是文化课以外的东西,学了都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5)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习音乐、美术、手工、象棋围棋、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击剑,兴趣班报了一个又一个,奔走在各种兴趣班的考级中,并且美其名曰,“我们这是素质教育”。

其实,孩子接受的,还是应试教育,只不过,应试的载体,由语数英,变成了钢琴绘画,象棋围棋而已。充其量,可以称之为“技能教育”,即学会了几样技能,和素质还有些差距。

那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

前面教委的文件已经说了,是培养孩子的“态度、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其实不论是语数英,还是各类兴趣、技能,都是冰山在水面上显露的那一部分,而真正的素质,是隐藏在水下的冰山。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6)

我们是通过文化课、兴趣技能的学习,对隐藏的冰山,也即人的毕生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进行锻炼和提高。

重要的不是应试,或者兴趣技能这样的载体,重要的是,让每个人更优秀的能力,是否在应试,或兴趣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素质教育培养的,应该包括:

第一,健全的人格。

一般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括:爱心、忍耐、宽容、乐观、平和、节制、谦逊、守信、责任感等等。

健全的人格是人发展的基础,人格不健全轻则影响自身,重则可能反社会。

第二,持续的学习能力。

出了学校,能不能继续自己自学提高?需要新的技能,发展了新的兴趣爱好,是否具备自己学习,并能学好的能力?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7)

这对人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信息社会,提倡的是终身学习,在大学学习到的东西,只够支撑你一两年,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很快就会被淘汰。

第三,公德心。

是否有公德心和文化程度无关,如果一位学历较高的老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因为有人不给他让座,就辱骂、殴打别人,这显然不是有公德心的表现。

公德即社会中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范。当每个人都去遵守这个规范的时候,社会总体效率就会得到提升。

第四,创造能力。

在当前的科技社会,创造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8)

第五,审美的能力。

有多少人去旅游的时候,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其实是没有真正欣赏风景的?这就是由于审美能力的缺失。

4.结束语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不要再作“应试”,还是“素质”,这样二选一的无谓之争了,应试教育之下,未必素质就没有得到提升,错误认识的素质教育之下,也不见得就真的有“素质”。

不管在哪种体系之下,家长们都应该注重培养让孩子未来更具竞争力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