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1)

英国王室又被曝丑闻,丑闻来自王子哈里与王妃梅根的主动爆料。

我花了1个半小时左右,把梅根与美国媒体女王奥普拉的访谈看完了。

从现在习惯的触媒方式来说,看得比较累。传统媒体的采访有一个情感和逻辑递进的过程,不会无时无刻在暴信息量和制造冲突或金句。

但如果看完整版,会感到和很多网上看到二手消息有一些差别。

01

先简单回顾一下,哈里王子与梅根的婚姻是怎么导致“梅根出走”这一事件。

王子的父亲是查尔斯王子,也是英国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梅根是一位美国演员,有非裔血统(就是所谓黑人了),离过婚。

2018年,哈里王子和梅根结婚。

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2)

婚后,梅根作为一个各种背景和王室传统不符合的美国人,挺自然地和那个家庭相处不太愉快。

相比更符合传统理念的凯特王妃,梅根的形象在英国舆论界自媒体的争议也很多。

用我们熟悉的语境来说,梅根遭遇了很多自媒体的攻击和网络暴力。

2020年1月8日哈利与梅根在Instagram宣布决定“脱离英国王室资深成员”。

媒体借助“英国脱欧”这个概念,发明了一个新词汇“梅根脱英”(Megxit),也可翻译为“梅根式出走”。

哈里与梅根为什么要出走呢。

两种理解。

第一种就是呆着不开心,脱离这个身份,才能离开英国,离开那群人,所以哈利梅根夫妇离开英国一直就住在英联邦国家和美国;

第二种和金钱有关,我曾在b站有个视频讲解过英国王室成员的财产构成,简单来说,哈里夫妇的收入是固定的,来自于【君主拨款】(简单理解为女王收的房租)里奶奶(女王)给他的部分以及康沃尔公国这块土地收入的一部分(这是父亲查尔斯王子给他的)。

而一旦哈里夫妇脱离了英国王室,他们可以【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收入,比如经营好作为王子的这个IP。

正如这次采访,很多人也指责哈里夫妇是为了一大笔钱财做的。

两者都谈不上是确定的事,也可能都有影响。

蛮符合一句可能是马云说过的鸡汤:

一个人辞职只有两种原因,要么是钱没给够,要么是伤心了。

02

说完原因,总结一下采访到底谈了什么。

大概有几点:

1. 梅根还是呆着不开心,和其他王室成员相处不好,典型是和凯特王妃爆发的冲突,因为婚礼上伴童的服饰,被凯特弄哭了,原来的传闻是梅根把凯特弄哭了;

2. 女王挺好,都挺好;

3. 梅根受了很多苦。外面有一些信息看上去感觉是王室对攻击她。事实上,看过完整采访会明白,梅根不断强调的是,她遭遇了很多小报的攻击和网络暴力,在这个过程中,王室本身对她的支持不够(还是有点差别的),只有哈里支持他,真爱

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3)

4. 当王子妃这件事一点都不好,没有自由,想做什么都不行,连公会、心理医生都没有,没法说走就走。这一点和第1,第3点综合起来,导致梅根抑郁,想自杀;

5. 脱离以后王室不再负责她们一家的安保工作,这是最不能接受的;

6. 夫妇一起解释了“要钱”这个问题。主要由哈里来回答。简单来说,我不是要钱,但我需要安保被负责起来,其实也是一个待遇问题;

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4)

7. 最严重的一个指控,王室的种族歧视问题。梅根的孩子叫做阿奇,梅根说哈里告诉他,有人担心阿奇的肤色问题,并暗示阿奇可能因此成为不了王子。值得注意的是,梅根强调了,这是哈利转述给她的,而且明确说谈过几次。

所以种族歧视这点,成为一个夫妻二人有共识的,确认的事。是一件相对比较严重、正式的指控了。

采访里没有透露是谁,外界大部分猜测,这个歧视者是查尔斯王子或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

03

总结完以后,谈谈看法。

第一点是典型那种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范畴,谁把谁弄哭这种事,实在没法让人有立场。

第二点女王当然都挺好。“可以说王室不好可以,但不能说女王不好”,是一个潜规则。类似的例子是日本人也可以谈论皇室的八卦,可以骂皇室成员,但一个禁区,不能说天皇不好。

禁区没什么不能理解的。要说不能谈的禁区,英国、日本之类真不算多。

其实真骂了也不会怎么样,英国不可能因为骂女王抓你。但巨型网暴是少不了的。

第三和第四之后一起谈。

第五点,待遇问题。

其实,待遇是部分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话题,司机、秘书、高干病房、警卫员、厨师、公车……

不光活着的时候要谈,死了也要谈,怎么定性,悼词怎么写,谁来了,谁送了花圈……让家属的心情随时上天下地……

在西方发达国家,如果要长期雇佣一个厉害的商业安保团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这对夫妇确实是一个非常显眼的名人目标,政治性、商业性、疯子……如果没有人管的话,一家人的安全确实让人头疼。

本来这笔钱是公家付的,现在要私人付了,很巨大。

加拿大或美国之类能不能管起来?

得议会同意才行。

其他费用都可以节省,这笔钱换我,我也省不了。

哈里和梅根一定要强调这点,倒很合理,也是所有和钱有关的事宜里,最合理的。

04

关于第三和第四点可以选择一种比较庸俗的解读方法。那就是公司。

英国王室和日本皇室有一大区别在于,英国王室的钱,确实和纳税人关系不大。可以理解为都是女王自己的钱。另一种理解方式是,英国王室是一家世代相传的大公司,女王就是董事长兼CEO。

日本皇室不太一样,简单来说和纳税人的关系要大很多。

当然,怎么管理这家企业的资产,女王可以说了算,但她正常是不会说的,而是由习惯来决定。

这些习惯都是几百年来,王室和议会不断磨合出来的。

所有接受王室资产供养的王室成员,也可以一定程度理解为这家公司的雇员。

所以,当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外人要成为王室成员的时候,理论上,他或她也应该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不能随时call个uber来白金汉宫”,“没有工会”,“不能人家骂你就骂回去”等痛苦。

正如我们现实中很多公司一样。

有些公司对私人想法比较开明,腾讯的管理原则是“不要给公司制造负面新闻”就可以了,员工经常累得哭天喊地;有些公司管得很多,比如阿里,我从未见过阿里员工在社交网络上抱怨工作(脉脉另说)。

正常来说,大家要进入这种公司之前,都是心里有数的。

所以这个逻辑就很类似,“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种国产宫斗剧逻辑。

但这套理论并不完全符合我的价值观。

毕竟,王室成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没有一本厚厚的合同,里面列明各种权利和义务。很多东西是精神上的共识,正因为是精神上的共识,存在模糊理解的地方。

而成为王室成员是基于血缘和爱情。前者你不能完全选,后者毕竟是一件讲究激情的事。

正因为不完全是一个自由选择的结果,所以从戴安娜到梅根,乃至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看过英剧《王冠》的人应该对她印象深刻),有各种不爽都是正常的。

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5)

《王冠》剧照

稍微总结一下。

付出一定代价必须的,但所有的代价不是永恒正义或合理的。1625年查理一世被砍掉脑袋的时候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会上网,现在不让王室成员上Facebook就不可能了。

不爽的话,适当的表达是可以理解的。虽然面对员工的抱怨,全世界大部分管理者,无论是中国深圳的大厂组长还是英国女王,大部分的建议应该都是:

人这辈子啊,忍忍吧。

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6)

也正因为如此,梅根忍耐没有错,但如果她不能忍耐或公开抱怨,也不是恶行。

但同样,对公开出走并抱怨的梅根夫妇,王室以后采取各种不闻不问的半割席冷血态度,也很正常。

这和道德无关,是组织行为学的逻辑。

05

种族歧视问题,单独谈一下。

种族歧视,在今天是一种很严重的指控。

而梅根这次采访,最猛,也是对自己夫妇和王室关系伤害最大的,肯定是阿奇因为肤色可能当不上王子的指控。

种族歧视是不对的。

但王室,其实是一种带有公属性的私家。私家的族长,有没有权利决定称号的分配呢?

这里有一个背景。王子(prince)这个词,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概念,每个国王的儿子都可以叫王子,女儿都可以叫公主。

但作为一种称号或者title,是需要基于一定理由被授予的。

清朝的皇子皇女,叫做某某贝勒,某某亲王,和硕固伦公主之类,都是要册封的。

比如雍正,第一个重要title是多罗贝勒、第二个是和硕雍亲王。都是他父亲康熙皇帝认可他以后才封的,不是必然有的。

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7)

公司里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也是带团队的,但长期没有title。有些公司有很多VP,有些公司只有1-2个,都属于不同的组织结构决定的。

梅根要为儿子争的,是那个title

当然不是说要title不对。

还有一个文化背景也可以讨论。

所有的民族,本质都是想象的文化共同体。

而为了维持想象的文化共同体,各国国家或民族都尝试引入一些限定和标准。

这点在一些宗教里特别常见。比如锡克教徒就是锡克族人,犹太教就是犹太人。还有些宗教教主继承制度有更苛刻的规定,就不说了。

我以前写过,日本棒球圈的传统,对能留什么发型是有限制的(现在改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传统也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的结果。

所以,如果某王室成员认为,代表英国君主制的温莎家族的某一个称号title,应该限制在白人群体,应该怎么看呢?

如果是从一个“私家族长对家庭财产(称号应该算财产)配属来看”,大概是有这个权利的。但依然难逃种族主义的指控。当然,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生活中的种族主义那就实在太多了。

换一个说法。我们国家大部分的老人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估计也会介意这个,介意的话,歧视是肯定的。算不算就是种族主义呢?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

不过本质上,王室的称号,从传统来看,强调的是血缘和成就,在过去,肤色从来不是一件被计算入考量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介意肤色,无论如何很难体面。

欧洲王室在过往从来没想过要面对这一问题。当年定祖宗规矩的人,肯定也没有想到“我大英还有这一天”,也算是历史的冥冥之中吧。

总之,一碗水端平,对王室和宗教采取同样的态度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哈里和梅根的婚姻终究是女王批准的,女王不批准他们是结不了婚的,因此一定要说王室种族歧视,也不够公允。

毕竟女王才是族长

当然,这种表态对梅根的伤害肯定很大,所以梅根不爽到要爆出来,也很正常。

另外,有一批蒙太奇可能被忽视了,那位王室成员和哈利王子谈论这个事,应该是非常私密的关系,也是非常亲密的人(这也是很多人猜测是查尔斯的缘故)。

结果哈里王子还是选择了告诉妻子,也默认妻子的爆料。

相关心理上的斗争与冲击,倒是这件事上我认为最让人玩味的一幕吧。

日后的影视作品,这一幕是真正出影帝的。

06

最后想说一点其他看法。

很多人在讨论外国王室的问题时,有强烈的道德色彩。“穷则安徒生童话,达则阶级斗争”,近年来更有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加持,脑洞倍增。

而西方文化中,很精髓的一点是要区分“好与坏”,即good and bad。

good和bad怎么区分呢?

以君主制为例,什么是好的君主制,什么是坏的君主制,不是由吃瓜群众的好恶决定的,而是由其权力范围和义务决定的。

什么是好的君主,什么是坏的君主,也不是由吃瓜群众的好恶决定的,而是根据他们做的事,由历史理性所决定

什么叫做历史理性?就是是否符合其能影响到的人群里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怎么看乾隆、雍正?不是由《戏说乾隆》或《延禧攻略》决定的。是由一次次战争与和平,经济数据,人口变迁,百万、千万乃至亿万人的命运所决定。

怎么看美国南北战争?也不是《乱世佳人》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我认为最近的年代里,我们比较熟悉的两位外国君主,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和日本平成天皇,符合good君主的范畴。

有些君主我们不熟悉,因为那些地方都不允许大家去熟悉他们。

简而言之,对公共的影响在哪里,君主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

用这个标准去看,哪些国家的君主制体面,哪些不体面,一目了然。

一概想象为童话或斥为吸血鬼,都是不公允的。

从丑闻的角度来说,全世界所有的王室其实都在不断制造八卦意义上的丑闻,因为王室都是由人组成的。

但正如所有的非君主制国家的政治家、富人、明星群体,也从来没有少过类似丑闻一样。

因为他们也都是由人组成的。

具体的对错,就事论事就好。

不怕出八卦,就怕“不怕史官”。

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8)

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9)

在我看来,从戴安娜到梅根,从卡米拉到凯特,从辛普森夫人到玛格丽特公主,争议各方,并不存在谁就是肥皂剧或童话范畴里那种好人坏人的概念。

说到底,王室的体面,本质还是由所在国家决定的。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是人还是神?决定举国乃至邻国上下的命运?还是只影响少数人不涉生死的荣辱富贵及名利场流量?

在这个基础上,同情任何一个在这种结构里过得不开心的人,无论她或他是性感的美国女演员、帅气的英国飞行员,还是毫无魅力的日本公务员大叔,都没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爱情,只要是基于自愿,则没有对错。

而这些年来关于英国王室的,影响最大的影视作品,《王冠》的逻辑与价值观,就是这样的。

我认可这种逻辑和价值观。

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10)

英国王室为什么不收拾梅根(从梅根暴王室丑闻)(11)

只有一种社会没有丑闻,那就是不允许有丑闻的社会。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就曾经描述过这样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