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科夫斯基有过很多志愿。

他最强烈的愿望是当个坦克手,但凡在这个星球陆地上公开行走过的坦克,他都能脱口说出名称、型号、重量、口径之类的东西。

他也曾经梦想当过一个大师级的画家,说画画贵在坚持,坚持十年,就是高手,再坚持十年,就是大师,再再坚持十年,就是大师的大师,但是。

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实在令人无法恭维。

英语辅导班,就他没做课后测试题,在家长会上挨批的爸爸要和他讨论讨论,结果他恨恨地说:“本来我今天很高兴,哼......”言下之意现在讨论英语学习是很令人扫兴的。他今天为什么高兴呢?因为他今天弄哭了两个小朋友!天!

鉴于同学们经常往地上掉东西又不捡起来,老师很决绝地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掉到教室地上的东西,谁捡起来就归谁所有。楚科夫斯基一只心爱的笔掉地上了,一个小女生捡了起来,宣布自己拥有了这支笔。楚科夫斯基很不爽,一番疾言厉色,把人家小女生训哭了。

还有一个小男生,属于多动症,一会儿搥搥这个,一会儿捅捅那个,楚科夫斯基忍让多时,今天心情不好,于是狠狠打了小男生两拳,于是就又弄哭了一个。

2013年7月《环太平洋1》上映,序幕里,一身伤痕危险流浪者从波涛汹涌的大洋中挣扎着回到陆地,昏倒在大雪纷飞的海岸,这英雄主义的诗篇,极大地感染着年方4岁的楚科夫斯基,他模仿着表演这一场景,竟然一口气演了23遍!

看多了科幻电影,楚科夫斯基就老思考着人类命运的大课题,比如黑洞,比如量子,比如外星人,比如克隆人。讨论学习成绩?俗人嘛!

当然,老师和家长会向他灌输这样的道理:学习成绩,代表着个人能力,代表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然你会理解不了更高深的科技。

模式化教育着实令人迷茫,个性化教育又谈何容易?

但是,至少应该让他像一只小兽,无所禁忌地成长。

刘慈欣内向还是外向(从楚科夫斯基到刘慈欣)(1)

科幻大国,一定是科技强国。只有这个时候的中国,才能出现《流浪地球》,和电影产业是否强大,其实没几毛钱关系。

楚科夫斯基看完了第一遍《流浪地球》,就能大致描述出整个影片的脉络,同时以未遂绘画大师的技艺,画出了非常复杂的太空发动机和飞行器、空间站的结构图。

刘慈欣不是一个好员工,上班时间写科幻小说。楚科夫斯基不是一个好学生,上课时间画空间站结构图。

但是,向往未来,难道不是人类的崇高爱好吗?

从某种角度来说,科普是站在今天看未来,科幻是站在未来看今天。站在刘慈欣角度看楚科夫斯基,一定能看到无数的小顽童在仰望星空,他们纯洁、勇敢,也一定正直。

刘慈欣内向还是外向(从楚科夫斯基到刘慈欣)(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