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用绢帛书写书信,通常长一尺左右,故名。“尺素”泛指书信或传递书信。

“传尺素鱼”的典故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表达思念之情。

鱼传素尺的典故(闲话典故鱼传尺素)(1)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鱼传素尺的典故(闲话典故鱼传尺素)(2)

诗中的“双鲤鱼”,不是指真的两条鲤鱼,而是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烹鲤鱼”,即解绳开函,“尺素书”即用素帛写的书信。这种鲤鱼形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后人便以“双鲤”、“尺素”作为书信的代称。

鱼传素尺的典故(闲话典故鱼传尺素)(3)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词的全文: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