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的觉悟(佛学中观)(1)

“中观”这个词出自龙树菩萨《中观论》,由此而衍生出一个系统的修行体系和哲学体系。大道至简,简而要之,我对“中观”的理解如下:

所谓“中观”又称“中道”,意味着不偏不倚,这是一个态度一个立场也是一个观照的法门。

然而如何做到 “中观”呢?如何做到不偏不倚?人只要起心动念、只要有思维就必定会有分别,有分别就会有爱憎,有爱憎就不可能不偏不倚。好比我们看到一个人、一个物、一件事,心念一动脑子里跳出来的一定是好坏、对错、美丑等等分别的思维,分别后就一定会有喜好、厌恶等爱憎的表现,这样就不是“中观”了。所以“中观”有以下两层的含义:

首先在于“中观”的“观”字,有“观”说明有意识主体,有一个我在,如果没有了这个意识主体那就是枯禅死禅落于顽空了。所以时时刻刻灵光不昧,这是首要的。

其次在于“中观”的“中”字,只要起心动念就会有分别爱憎,就做不到这个“中”字。要想做到“中”,必须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分别不生爱憎。正如禅宗讲的:清空无碍,雁过而不留声。自性好比清空,虽然有大雁飞过,但自性清净纵然大雁飞过了也不留痕迹不留声鸣。一旦留了声留了痕就是有了念想有了染着就不是“中”。

所以,“中观”二字好比是一盏灯,灯光照耀一切明了,但灯光无所偏移无所分别一切普照。我们常说佛光普照,讲的其实就是“中观”,佛光就是自性清净灵光不昧;普就是中,无所偏倚;照就是观,有一个主体在。

行走坐卧时时刻刻保持意识的警醒,放下自我的思维和念想,遇人遇事不做对错喜好的分别,只是明了而观照,这就是中观的修行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