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兼爱和儒家的仁爱区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异同)(1)

墨家兼爱和儒家的仁爱区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异同)(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尽管都强调一个”爱“字,然而二者之间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仁爱是一个由近及远的等差之爱;兼爱则是无差别的平等之爱。

事实上墨子曾师从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 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极力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墨子对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有不同见解——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截然对立。而且墨子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以不同的诠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墨子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差异导致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那么兼爱和仁爱的区别究竟何在呢?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而儒家的仁爱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向外扩散的体系:一个人首先应该爱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儿,然后是兄弟姐妹,再然后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后应该爱自己的家乡父老,再然后爱自己的祖国同胞,再然后爱外国人,最后儒家这种仁爱甚至还能波及动物——孔子就曾按礼仪规范埋葬自己的狗,但对动物的爱必须排在最后。墨家打破了这种界限,要求每一个人平等地爱天地万物,所以孟子说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无君无父,乃禽兽也。“因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国国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国人是一样平等的。

事实上我们后世的中国人大多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我们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国的灾难和外国的灾难心态是不一样的,自己的亲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对动物时如果我们看见一只猴子被杀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远远大于踩死一只蚂蚁,因为猴子无论是在体型、体态各方面都比蚂蚁更接近人类。那么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不是就是错误的呢?

这倒也未必——其实墨家所要构建的理想社会和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有许多相似性:都主张打破国家和阶级的壁垒,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平等相处。应该说墨家的理念比儒家更先进,其立足点也更高;儒家的理念则相比墨家更实际,更容易为人接受。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人类也没能打破国家和阶级的壁垒,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平等相处,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个目标,即使我们目前无法实现,也应该不断努力从而无限趋近于这个目标。

反过来说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不是自私理念呢?非要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儒家的忠是忠于自己的国家,孝是孝顺自己的父母,义是对自己的朋友讲信义......但这些理念难道是错误的吗?当然不是——墨子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他是站在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希望实现天下大同;孔子是一个家庭主义者,他希望通过人伦血缘亲情宗族关系实现克己复礼。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

儒墨之间的斗法争辩早已是过去时了,在我看来:墨家为我们勾画了未来奋斗的蓝图,树立了远景目标,那就是最终实现人人生而平等;儒家则提供了现实的实现手段:就目前而言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抛弃对自身利益的追逐,那就先从爱自己身边的人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