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地区结婚风俗(豫东农家流传几千年的新婚习俗)(1)

(网络照片,侵权删)

泱泱华夏,巍巍中华。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河南、六千年历史看周口。

周口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农氏播种五谷,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周口古属陈国,《诗经.陈风》赫然在目。战国末期,为楚都所在地,史称郢陈。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此建立张楚政权。两汉时期,陈为皇子领地,繁荣昌盛,富甲一方。魏晋以来,以淮阳为中心历次设郡置府。周口历史上英杰辈出。周口是伏羲故都,女娲故里,老子故里,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被中华全国伏羲文化研究会誉为“中华文化发祥的重地”。而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也是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了婚姻的习俗。

原始社会“男女杂游,不媒不娉”。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形成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由于近亲婚育现象严重,当时生出很多聋、哑、傻、残等问题子女。相传伏羲、女娲便定制了一个婚嫁礼法,即,第一是正姓氏,第二是通媒礼,第三是行聘礼。

到父系氏族社会已转变为固定的夫妻制对偶婚配。西周时期已有冠婚习俗,即男子“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室”,女子“十有五年而簪(ji音,古代女性固定挽起的头发用的簪子),二十而嫁”。汉代沿袭先秦,婚龄提前,男16可娶,女14要嫁。唐朝婚龄略有变动,至宋以后历代同汉代婚龄大致相同。1851年太平天国制定了废除封建买办婚姻,保障婚姻自由的法令,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一切旧时歪例尽除”、“实行男女自由婚姻”。民国初年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民国二十一年(1942年),法定婚龄男为18周岁,女为16周岁。1950年新中国成立颁布第一部《婚姻法》规定婚龄为男20、女18周岁,并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禁止重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等,1980年新《婚姻法》规定婚龄为22、女20周岁。2018年新《婚姻法》规定婚龄仍为为22周岁、女20周岁。

在豫东周口市,因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地的婚俗习惯也极具特色。下面是采集到的豫东周口市传统婚俗中流传下来的一些歌谣,现总结与后:

豫东地区结婚风俗(豫东农家流传几千年的新婚习俗)(2)

(网络照片,侵权删)

一、相亲歌:

(1)、自古白马怕青牛,

鼠羊相见一旦休。

金鸡不与犬相见,

玉兔见龙不长久。

虎配蛇来如刀割,

猿猴与猪泪交流。

老鼠兔儿不成亲,

牛虎相逢必禁婚。

狗儿已蛇难寻宿,

猪马不可投龙门。

辰马只怕金鸡叫,

放羊坡上狂奔。

(2)、一些传统封建、毫无任何科学依据的清规戒律:

“鸡狗不如一家”

“两虎不同山”

“蛇配虎男克女”

“两只羊活不长”

“女大一(岁),黄金飞”

“女大两(岁),银钱长”

“女大三(岁),抱金砖”

“要得发,女大八”

“能嫁胡茬,不嫁孩娃”等。

豫东地区结婚风俗(豫东农家流传几千年的新婚习俗)(3)

(网络照片,侵权删)

二、花轿歌:

新娘上轿,轿夫开始念唱花轿歌:

“花轿把点搭,

锣鼓把笛刹,

听俺把花轿夸一夸。

小小点棍直又尖,

滚龙轿杆跨两边,

前七尺、后八尺、

七八一丈零五尺,

花轿阁到正当阳,

花轿好比一绣阁,

四个花篮挂四角,

四凤重千秋,

四龙挂云头,

四个狮子滚绣球。

上八仙、中八仙,

麒麟送子在中间,

上三联好比虎牢关,

下对吕布戏貂蝉。

绿对绿,红对红,

琉璃珠子挂响铃,

刮东风,丁冬响,

刮西风,响丁冬,

大笛吹、小笛鸣,

你看花轿多威风。

花轿搭上点,

主家站两边,

看看花轿偏不偏。

一不歪,二不扭,

光明大道又好走。

老少爷们把路闪,

一路平安到家园。

豫东地区结婚风俗(豫东农家流传几千年的新婚习俗)(4)

(网络照片,侵权删)

三、铺床歌:

新婚当天,嫂子将五谷杂粮与金钱、硬币一同铺洒在床上,还要边撒边唱:

(1)“一把撒在床里头,

生个日子先叫舅。

一把撒在床外面,

生个孩子中状元。”

(2)“豆桔上面铺席子,

明年早生胖儿子”、

“铺个砖、引(生)个官,

铺火棍,引举人”、

“铺小麦,引个拐”。

“铺红枣,引个小,

铺栗子,引妮子”、

“一把栗子一把枣,

大孩领着小哩跑”。

豫东地区结婚风俗(豫东农家流传几千年的新婚习俗)(5)

(网络照片,侵权删)

四、“送房歌”:

拜堂礼仪完毕,随着互相唱礼声新郎新娘各持“同心结”一端,由“女迎客”搀扶步入洞房,以示夫妻双双结为一体,同心协力,白头谐老,共拜床神,“迎客”唱“送房歌”:

“八仙桌子放中央,

一对喜烛也点上,

十二个果盘子也摆上

一边坐鸳鸯,

一边坐凤凰。

鸳鸯手里拿一双,

凤凰手里拿一双。

这枝插到那枝上。

送子娘娘来送子,

好儿送五个,

好女送一双。

大儿送到北京金銮殿,

二儿送到南京做高官,

三儿送到翰林院,

四儿金榜中状元,

留下小五守爹娘”。

五、扔绣鞋歌:

有的地方还有扔绣鞋之俗:

“拜罢天地入洞房,

开开箱子看嫁妆。

箱子装得满满当当,

单拿绣鞋整一双,

隔着梁头扔过去,

看看是合还是仰,

要是仰着生闺女,

合着生个状元郎”。

豫东地区结婚风俗(豫东农家流传几千年的新婚习俗)(6)

(网络照片,侵权删)

六、梳头歌:

新娘入洞房后,嫂子,妹妹给新娘更衣,“上头”,重新梳妆发髻。并边梳边唱梳头歌:

(1)、“一拢子,二拢子,

有个小孩戴顶子(指官帽),

一树摇钱树,

二是聚宝盆,

三匹骡马成大群”。

(2)、“一木梳,一篦子,

生个小孩带坠子;

一木梳,一刷子,

生个小孩带把子(均指男孩)”。

(3)“一拢二拢,

黄沙地两顷。

一拉二拉,

一年一个小毛娃。

一梳二梳,

三年生一小窝儿”。

七、绞脸歌:

新娘梳好头后由全福之嫂子开始“绞脸”,即一手持红线结为线圈。另一手用四指撑开呈交叉形,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并边绞边唱:

“上完头,绞绞脸,

柳叶眉,月弯弯,

新娘变的真好看,

女婿喜得团团转”。

再将新娘所带的两个“耳坠”取下换为“耳环”,并边换边唱:

“去掉耳坠换耳环,

再当闺女难上难”。

豫东地区结婚风俗(豫东农家流传几千年的新婚习俗)(7)

(网络照片,侵权删)

八、送灯歌:

天近黄番。小姑(新郎妹妹)到洞房送灯,点灯,并唱“送灯歌”:

(1)“一送灯、二送灯,

俺给嫂子来送灯,

问你接灯不接灯?”

若新娘未接又唱:

“灯园满、灯油清,

嫂子不接俺的灯,

俺在床前站个坑”。

新娘接后再唱:

“金灯对银灯,

银灯对斗蓬,

生了小孩主大贵,

都说嫂子真有功,

问你有功没有功”?

(2)“夕阳西下近黄昏,

小姑送灯洞房门。

金灯对银灯,

锡蜡对壶瓶,

方桌对斗椅,

书房对大厅,

昨天陪着父母坐;

今晚陪着奴相公”。

豫东地区结婚风俗(豫东农家流传几千年的新婚习俗)(8)

(网络照片,侵权删)

九、点灯歌:

小姑到洞房点灯,并唱“点灯歌”:

“洞房点灯须长明,

时近黄昏该点灯。

一龙灯、二凤灯、

三仙灯、四楞灯、

五马灯、六铜灯、

七星灯、八卦灯、

九莲灯,今年送个长明灯,

过年得个闹人精(指小孩),

奶奶抱着喂花生”

十、撒床歌:

“无事不进新人房,

新人请俺来撒床,

进院门往里看,

洞房不远在面前。

金滴水银合瓦,

滚龙脊出厦檐,

二龙戏珠雕的全,

油漆门带亮窗。

砖墁地粉白墙,

木隔栅罩花梁,

明间里好排场。

丈二条机卷凤尾,

八仙桌子放中央,

太师椅子分两旁。

红绸门帘三尺长,

金钩挂在银钩上。

掀开门帘往里望,

打量新娘好嫁妆。

大立柜来小皮箱,

里边放的好衣裳。

衣架对面是盆架,

穿衣镜照着顶子床。

这张床真奇巧,

能工巧匠刻的好。

这个床打的美,

四块金砖垫床腿。

这个床打的楞,

四个角里八根枨。

床顶鸳鸯来戏水,

床两头来飞凤凰。

绣花枕头一般长,

绣锦被褥铺满床。

这边坐的是淑女,

那边对着俊才郎。

叫金菊并海棠,

端来五果我撒床。

头一把撒的是荣华富贵,

第二把撒的金玉满堂,

第三把撒的三元及弟,

第四把撒的四对如意,

第五把撒的五子登科,

第六把撒的六子团圆,

第七把撒的七夕相会,

第八把撒的八仙庆寿,

第九把撒的九莲送子,

第十把撒的鸾凤百年,五世其昌。”

“撒了床我就走,

新娘拉着掩的手。

四个盘子一壶酒,

喝盅水酒俺再走。

多谢新娘情意深,

再撒三把谢知音。

一把撒在床两头,

生个孩子封公候。

二把撒在床里边,

生个儿子中状元。

三把撒在花席上,

有个闺女是娘娘”。

豫东地区结婚风俗(豫东农家流传几千年的新婚习俗)(9)

(网络照片,侵权删)

十一、敬酒歌

洞房内,新郎向新娘敬酒时唱:

“这杯酒敬你的,

叫你生儿养女的”。

新娘向新郎回敬时亦唱:

“这杯酒敬你的,

叫你遮风避雨的”。也有少数书香门弟,诗礼传家文人之家公子小姐,才子佳人新婚,闹房时也讲究诗文貌,吟诗作赋,由看客、新郎、新娘分别吟诗对唱:

“相公休要多谦逊,

奴本无貌非知音。

在家爹娘常教训,

孝敬高堂慰夫君”。

“淑女才子美姻缘,

夫唱妇随多和顺。

花好月园福美满,

良宵一刻值千金”。

豫东地区结婚风俗(豫东农家流传几千年的新婚习俗)(10)

(网络照片,侵权删)

十二、回门歌:

婚后第三天上午,新郎新娘带礼去娘家省亲,谓之“回门”。俗谚:

“闺女不离娘,

离开三天想断肠”。

娘家设盛宴款待新婿,但新郎、新娘必须于日落前返回,有返回婆家晚了,要“瞎婆婆眼”之说。

新娘走娘家也有约定成俗的吉日,有地方

“头趟四(天)、二趟八、

三趟十二回娘家。

走到婆家婆家发(财),

走到娘家娘家发。”

(苏韵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