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古村落

连州哪个古村落最好(连州古村落)(1)

卿罡古村

位于连州市保安镇卿罡村。

距连州市区约五公里。这里后有三面青山环抱,前临良田千倾,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卿罡古村的村庄布局完全是按北斗星来布局的。东、西、南、北四座门楼就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的位置。村子西面逶迤绵长的三座青青的山冈,就是北斗星座的“长柄”即“天罡”星。古代称做官者为“卿”。卿罡的先人们便将原来的村名“青冈”以谐音改为了“卿罡”。

卿罡村据说始建于宋末元初,但真正能找到文字记载的是在明代永乐年间(约公元1403—1409年)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卿罡村在清代还修筑了高达四米,厚足1.5米的城墙和四座雄伟的城楼。城墙上有铳眼和望台,卿罡村也就成了一座坚固的城堡。现在城墙虽已剩下残垣断壁,但当年的威势尚存。清代咸丰九年广东直隶州知州周振璘为门楼题写的“天枢”、“紫气”石匾仍镶嵌于高高的门楼之上,字字清晰,气势不凡。

元璧古村

位于连州市龙坪镇。

元璧古村,三面环山。一条从村后岩洞中流出的小溪穿村而过,溪水在村子的中间形成一口大水井。水井用青石砌成八角形,井中清水漾漾,小溪流水潺潺,风景优美而雅静。

元璧古村始建于宋代,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数是明、清时代重建的。住在元璧古村的是北宋刑部尚书李廷珙的后裔,作为尚书世泽,李氏家庭的老屋建得富丽而堂皇。

李氏祠堂建在元璧村前,祠堂门前的空坪上,立着一对昂首向上的大石狮子和四根长方形的青石旗杆座,青石旗杆座上还镌刻着“大宋刑部尚书李廷珙立”的字样。祠堂为二进三厅建筑,前厅有中门和侧门。天井很大,因此后厅也就特别亮敞。后厅是亨殿,一张香几桌上摆放着李廷珙的神主牌,牌位上刻着:“大宋银青光碌大夫御史大夫上柱国刑部尚书李廷珙之位。”

李廷珙的功绩在《宋史》和《连州志》均有记载。李廷珙开始时在南汉军队中任军马使。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归顺了宋朝。宋太祖赵光胤十分赞赏李廷珙的义举,封李廷珙为“银青光碌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

宋开宝三年(公元790报)李廷珙向宋太祖献平南策并自请为向导官。在李廷珙的向导下,宋军势如破竹,连下韶、贺、桂三州。李廷珙还单枪匹马招降了镇守在骑田岭关隘的南汉军队,扫清了平定岭南的障碍。第二年宋朝军队便统一了岭南。宋太祖为表彰李廷珙平安岭南的首功,升李廷珙为广西招讨使、刑部尚书。还将李廷珙的家乡赐为“奉化乡”。

元璧村前的“白氏庙”,是为祭奉李廷珙的母亲白氏而修建的。白氏庙建得很有规模,庙里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龙门骏望家声远”;下联是“鹿洞鸿猷事业长”。

在李氏祠堂旁边,还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古屋建得比其他房屋要高出半米多,高高的门楣上写着“横渠书屋”四个大字,房檐上彩绘着精美的书卷图案。这就是元璧村的私塾学堂。横渠书屋是间一进一厅的房子,大门内有中门、天井、厢房和上厅。天井两旁的厢房用木隔扇隔开,木隔扇上有缕空雕花图案,厢房是教师和学生的住舍。整个上厅堂由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厅堂即是课堂,厅的后墙正中,用蓝色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像元璧村这样的山野僻地,有这样规模的学堂,足见当时李氏家族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星子黄村

黄村建村约在宋代末期,村子中的一条条麻石板巷道纵横交错。这些巷道全部是按八卦图修建的。正北面的一条主横巷为乾卦中的“-”符号,顺着北巷还有三条横向的短巷组成了“三”字符号为乾卦。正南面也有六条短巷组成了“三三”符号为坤卦。南、北方向的村巷是村里的主要巷道,这两条主巷定下了全村的乾坤之位之后,村中所有的大小巷道都按“八卦”的符号来排列。“八卦”图的正中央是一口大的水井,代表道教中的“阴阳鱼”。整个黄村由巷道和水井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太极八卦图”。八卦是中国古代儒家演译万物变化的八种基本图形,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用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后来道教利用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据说太极八卦图神通广大,威力无比,可以镇慑邪恶。居室是人们躲避天灾人祸的“避难所”,因此,黄村的先人把村子按“太极八卦图”布局,还在每间屋子的门栋上都刻着乾坤符号,目的就是以此来镇慑邪恶,免除来自自然界的天灾。

黄村还是一座古城堡式的建筑群。这座古城堡的东、西、南、北四向都有城楼,城楼之间有高达8米多的城墙相连。城墙用加厚的青砖砌成,厚厚的城墙上布满了枪眼。这些枪眼内宽外窄,非常适合墙内的人向外了望和射击。东、南、西三座门楼也就是黄村城堡的碉楼和大门。城门有双层门洞,每层足有三米厚。门洞中间是两扇厚厚的柏木板门扇,门扇上还包着铁皮,更显得坚固。门洞的顶上还有一个方形的洞孔。这是待敌人靠近大门时对敌人射击的一道防线。黄村的先人把城堡修建得如此坚固,目的是要依靠城堡来抵御“人祸”。

村子的正北面有楼而无门,因此叫北楼。北楼是整个村庄的主楼,又是黄氏祠所在,因此建得十分宽敞和威势。屋瓴上一对高翘的鳌鱼头,正中对着一个精致的宝瓶,整个建筑显得非常的雄伟。北楼是一井两厅建筑,前厅由前檐、大门、中门组成。通过两旁的回廊和天井就是北楼的正厅。正厅有三对高大的柱子支撑起抬梁,加上宽大的天井,整个上厅显得格外宽敞明亮。宗祠的神龛上供奉着黄村的祖先牌位和班辈流源。

古老的黄村还流传着一种久远古老的音乐。这种古乐称为“十样锦”。“十样锦”的主调是吹奏打击乐,演奏的乐器,有鼓、锣、钹、铜顶子和唢呐,五种乐器都是成双的,共有十样,因此称为“十样锦”;“十样锦”的主要曲牌是赣南采茶戏和湘南的祁剧中的一些精彩曲调组成,全套乐谱共为十曲,第一曲即赣南茶腔名曲“十样锦”,之后还有湘南祁剧中的“拜五方”、“闹严府”、“行山调”、“五方仔”、“坐车”等。这些曲牌都是从赣、湘南的山歌、灯调、茶曲、民间音乐衍变而来,富有浓郁的田园山野风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曲调高亢、爽朗、甜美、抒情,善于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劳动与爱情故事。这些曲子还分为长短调,是旧时婚嫁、丧葬红白喜事和祭祀游神时演奏的曲调。“十样锦”是星子地区颇有特色的音乐,是古代荆楚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连州的结晶。“十样锦”古乐在黄村流传至今,还是黄村居民来自江西的黄庭坚的后裔的又一佐证。

东陂古石板街

东陂古石板街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全长近2公里,分为三段,现称东风街,跃进街、胜利街。

古石板街用坚硬的青石板铺成路面,临江河的鹅卵石砌成路肩,宽4米。街道两旁是林立的店铺,可见当时湖南蓝山、道州、广西贺州一带的货商从陆路到达东陂,再从东陂坐船沿东陂河下湟水直达番禺时商业繁华的景象,古街左边的店铺依良江河砌建,每隔几十米就有一道石阶码头通经街心,现存古街部份大门仍保留着广州、番禺大户人家趟木龙门的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