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票房1.87亿,昨日票房已超10亿,《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近日一直处于讨论的中心位置,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记得大学时看完《星际穿越》,走出电影院我就想,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没想到四年之后,中国就有了这样一部走向太空的电影,并且在民间引起了足够的反响,对此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起点,日后中国科幻将会越走越远。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的角色(流浪地球到底是什么水平)(1)

这几天以来,各个平台关于《流浪地球》的文章非常多,但大多都是关于电影本身以及中国科幻电影这个行业的讨论。我也就不再拾人牙慧讨论这部电影了,而是回到小说本身,谈谈作为科幻小说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在再版的时候就收录到了《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中,这当然不算是一部硬核科幻(电影中加入一些高逼格的名词也不能改变这一点)。但是,尽管不是硬科幻,刘慈欣这部作品也是不容小觑的。毕竟大刘他是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带到世界水平的那个男人。

在《流浪地球》小说的序言中,刘慈欣透露:这是为1999年笔会写的小说,当时要求带上自己的作品,同时带去的还有《鲸歌》、《微观尽头》和《时间移民》,那是我第一次与科幻界接触。巧的是,也是这部《流浪地球》首次接触科幻电影,《三体》被炒了好几年,但现在连预告片都没出。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的角色(流浪地球到底是什么水平)(2)

当时那届笔会应该是《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主持的,他请来了《小说选刊》的编辑冯敏讲授国内文学的现状,冯敏谈到科幻文学时说:科幻小说应该是在文学和科学幻想撒谎能够取得某种平衡。当时刘慈欣一听这话,不由想到自己的《流浪地球》正是这样的产物。因为科幻小说本身就是科学加上文学的一种综合产物,技术理论成分太多形成的是我们通常说的硬科幻,文学描述太多形成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软科幻。

回到《流浪地球》这部小说本身,我们会发现科学的成分和文学的成分都比较适中。《流浪地球》描述了逃逸时代、刹车时代和新太阳时代,从科幻的角度讲这一点都不新鲜。对于人类的逃亡,刘慈欣本身也是属于飞船派,比如《三体》便是通过飞船在宇宙中航行进行逃亡的。但《流浪地球》没有舍弃地球这个家园,选择了火箭推动地球进行逃亡。

关于推动地球进行逃亡这一点,从文学的角度上讲也是具有很大价值的。这可以说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创意,传统意义上的科幻都是舍弃地球进行逃亡,但刘慈欣照顾到了我们古老的家园。如果利用飞船进行逃亡,那只是一部冰冷的科幻小说。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话,这个意象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美学欣赏价值。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的角色(流浪地球到底是什么水平)(3)

我们再看看《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在刘慈欣本人的创作中属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从思维方式上,刘慈欣将自己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纯科幻阶段,人与自然阶段,社会实验阶段。

纯科幻阶段是刘慈欣刚由科幻迷变成科幻小说作者时的状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人和人的社会完全不感兴趣”。那时刘慈欣创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创作出读者们主要寻找的东西——幻想的奇丽和震撼的程度。《微观尽头》、《坍缩》、《鲸歌》、《带上她的眼睛》等属于这样的作品,而《流浪地球》属于人与自然阶段的作品。

《流浪地球》的大背景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为什么要逃亡,人类该怎么逃亡,其中都包含着刘慈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并且在叙事手法上,《刘慈欣》也做出了一个重大突破,那就是把宏观的大事件作为细节来描写。“宏细节”是科幻小说独有的叙事方式,它是科幻小说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最能体现科幻文学特点的一种手法。但是这种手法会使得个体的状态受到忽视,让读者感觉到作品比较冰冷。就像对于《流浪地球》的评价中,给差评的很多人都是因为觉得作品忽视了对人情感的描写,甚至觉得作品价值观有些扭曲。关于这种写法,还需要各位科幻小说作者深入挖掘。

另外属于刘慈欣创作第二阶段的作品还有《球状闪电》、《乡村教师》以及《三体》第一部。个人认为刘慈欣这个阶段的作品是最优秀的,当然是目前为止。到了第三个阶段,对社会实验的狂热执迷使得作品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损害。比如《三体》第二部,刘慈欣在大灾难背景下,试图描述一个零道德的宇宙,并提出了所谓的“黑暗森林法则”,由此更进一步建立了所谓的“宇宙社会学”。这种创新是刘慈欣智力的体现,但是“自然”这个科幻小说的核心意象却被弱化了,使得小说多少有些变味。当然,刘慈欣本人认为社会实验阶段是一个新的阶段,相信他后期的创作也是扎根于此,希望他能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吧。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的角色(流浪地球到底是什么水平)(4)

三体预告图片

最后再回到《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上,希望通过这次它的大卖,能促使更多资本关注《三体》,让万众期待的《三体》电影早日跟大家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