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1)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段话貌似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在绍兴文理学院授课时说的。如今,翻阅朋友圈,发现好多人都在转发这段话,而且在某些公众平台上,也会经常看到这段话。

仔细品读这段话,句子虽长,却颇具哲思。诸如旁类,譬如“皮皮虾”、“蓝瘦香菇”、“碉堡了”之类的短句,或许早已火了。但网络上能火的,往往是一些十分没有营养的东西,值得玩味和思考的,一般却火不起来,想来也是奇怪,现在的人啊,真的是越来越懒了,鲜有人能够静下来学会独立思考。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2)

(上善若水)

针对这段话,我所说的“哲思”,其实在第一句,后面那几句也没什么值得仔细品读玩味的。所谓善良,直白地说,就是能够做到适宜恰当的为别人好。如若真的自觉,本来就无需别人的提醒,这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无非就是句子说得唯美了一点,仅此而已!

但是,论到“根植于内心的修养”,那便是一个过程了,甚至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里面有很多抽象的东西,很难具象的去拆析,比如,什么是修养?修养怎么养成?修养又该如何表现?为什么一定要根植于内心?这些话语,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玩味的。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3)

(要豁达积极,多接纳正能量的事物,使自己胸襟开阔,品行端正)

修养两个字,从字面上讲,修、即是修正;养、字面的理解是为培养的意思。修正什么?培养什么?这就不得不提出一个中国文化里占比很重的概念:“心性”。心性者,重在修身养性也!修身,便是修正自己的言行;养性,就是养成好的心性,先有修身才能养性,有了好的心性才会指导良好的习性。窥其始末,皆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心性”二字碾转展开。

而且,中国人的修养,大体可分为两种方向的延伸:

一,知识素养的积累。

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考、吾日三省的沉淀。知识的积累,在修养这个梯度上体现的尤为重要,首先来说,就是一个人智商的高低,智商的高低决定了接纳的快慢,也决定了消化知识的迟缓,高则快低则缓。在接纳新知识面前,就充分体现了所谓的“获得感”,从哲学上讲,获得感也是一种获得的表现,因此,从这个纬度上讲,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第一要素必须是知识素养。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4)

(从这个纬度上讲,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第一要素必须是知识素养)

二,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与人们常说的格调挂钩。一个人格调的高低,不是“撑”出来的,更不是“装”出来的,殊不知空袋子难以直立。人文素养的高低,可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充分的提升、并修正完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情商。

人文素养不像知识素养,知识素养直接取决于智商的加持,智商基本上都是天生的。因此,人文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如澄湖明镜,锃然间清楚透亮,这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而“获得”的过程,是为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要懂得给自己竖镜子,要不断学习积极和充满正能量的东西,并不断正衣冠,日日勤拂拭,擦去尘埃,获得做人的心净明亮。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5)

(空杯心态。日日勤拂拭,擦去尘埃,获得做人的心净明亮)

中华国学几千年,都视儒家为正统,虽然大部分人外儒内庄,但不论身处何时,每个中国人都在浸礼着儒家思想的润泽。儒家圣人先师说:吾日三省。圣人的意思是说:他每天都要反复琢磨几遍自己的言行举止,是不是适合自己立身做人的道德准则。

孟子更是提出了一个很高的关于心性的境界,即为“浩然正气”。孟子还说:养吾浩然正气, 而充塞天地间。浩然就是刚正宏大的意思,气则是气概。君子敏于德而讷于行,有了刚正宏大的气概,就会顶天立地,横亘在天地之间,不卑不亢。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6)

(浩然正气,正气长存)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面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意思是说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于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 ; 如此正气,于人,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而培养这种心性的过程便是养气,也就是培养精神,铆足中气,重视精气神,努力塑造人格。

具体地说,就是培养正义感。有没有标准呢?圣人业已概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就是儒家要求心性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修身养性的目标和方向。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7)

(孔圣人画像)

影响中国文化比较久的宗教形式,主要是儒、释、道。释,就是佛家,道就是道家。同为三道,两家亦有类似性质的言论。

道家的说法,是为“大气”。道家的文化特质,就是一个字“大”,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人的眼界一旦开阔了,整个气象也就随之变大。人之所以不能得道,是被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困住了,囚囿其中,深陷泥淖,不能解惑。老子论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最后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如若需要一句很有力量的话来贯通,便是: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概括成一个词组,便是:大气。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8)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大气”是一种心态,天大地大人亦大。什么事儿都能够看得长远,不会斤斤计较。要懂得取舍,在做人做事乃至看待问题上,只要能求得“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 ”,倘若如此,便已至大道、正在通往大气的路上。

佛家亦有个词,说得也是这个正气的源头 —— "心无挂碍"。也就是所谓的“空”。《心经》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旦没有了执念挂怀,没有了障碍牵绊,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是为修成正果。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9)

(空)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像梦幻泡影,好像露水闪电一样,应该如此看待这个世界。所以佛家讲究的是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放下便是放下,放下并非放弃。南怀瑾曾说过:“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那就干净了!”这话可谓一语中的,十分准确。六祖慧能之偈语: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看开了,到处都是净土莲花,心里便无有了挂碍。

总得来说,儒家讲正气,道家讲大气,佛家讲和气。儒家讲洒脱,道家讲超脱,佛家讲解脱。这就是修养的本质,也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境界。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10)

(儒 释 道)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呢?

第一,要经常读书写字。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必须读一些儒释道的经典著作,比如:《四书五经》《周易》《道德经》《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南华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等;也要经常挥笔练字,《契帖》《祭侄稿》《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经典法帖,亦要常放枕案,时时翻阅。

第二,多了解先古圣贤以及历史名人的事迹,作为参考标准。比如:尧舜禹旦、孔孟老庄、岳飞、文天祥、王阳明、慧能,玄奘等等。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11)

(文天祥)

第三,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本心。

第四,学会思考。包括换位思考,大处着眼,小处不落。

第五,坚持。使习惯日久成为自然。优秀是一种习惯,坚持的时间长了,就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如果真去做了,经年累月,你就会养成彬彬有礼虚怀若谷的谦卑作风,遇事不慌不忙,遇挫不卑不亢,眼界开阔,拿得起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常怀慈悲恻隐之心。

儒释道文化智慧(真正的文化是什么)(12)

(人这一生,要豁达大度,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南怀瑾先生有段话总结得好:

人生的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本文作者联系,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