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是一种很好吃的蔬菜,但在种植中由于没有精准科学的防治病害,导致菜豆种植后产量减低,品质不良很难卖出高价。所以这篇文章咱重点讲述一下菜豆的常见病害,以及病害的防治方法,希望对种植户有用。

菜豆的病害图和治疗 要想菜豆品质好(1)

菜豆常见的病害有5种,这些病害只要用心观察就不难区分。在种植中我们理应做到多用心、勤查看、早预防、重管理。

①危害叶片、茎蔓和种荚,初期在叶面上会产生白粉状的淡黄色小斑点,之后会扩散成不规则形状的斑痕,伴随着病害不断加重病斑会互相连接形成片状,病害部位表面被白色粉状物覆盖,叶背部有紫色斑块。在病害不断侵袭下,如不及时防治植株就会迅速枯萎。

菜豆的病害图和治疗 要想菜豆品质好(2)

这种病害就是典型的菜豆白粉病,当茎蔓和种荚出现病害后也会产生粉斑,病害严重时会布满茎荚,植株同样会干枯坏死。

白粉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在豆科、葫芦科和茄科中很常见,白粉病病菌在昼夜温差大露水多潮湿的环境中更有利于传播。

在预防管控中要做到因地制宜选抗病强的种子,加强肥水管理并合理密植,施肥要多元化,实行轮作种植。在病发初期或者开花前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白粉病预防有很好的效果。如果病害较重在首次喷洒完药剂后还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剂1500倍液喷雾,喷药要求做到均匀周到,病害重的植株可轮换用药三到四次,间隔10天以上。

②危害菜豆植株根部和茎基部的根腐病同样不能忽视,此病害一旦发生病部会产生褐色或黑褐色斑点,病株很容易被拔出。所以在种植要加强管理防患于未然。

加强管理给菜豆植株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肥料的选取上应施足一定的有机肥,以农家肥最好,在种植中可采用高垄深沟的畦,同时用地膜覆盖抑制杂草生长,还给植株提供增温保墒环境。

在豆角生长期合理安排水肥供给,补水不能大水漫灌,适时浅耕松土。对不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豆角在浇水后可进行培土,发现带病植株及时拔除,并在病株周边撒石灰消毒。种植前对畦床喷施95%噁霉灵消毒,效果明显种植户不妨试试。

菜豆的病害图和治疗 要想菜豆品质好(3)

在病发初期还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按800~1000倍液灌根,也可用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按800倍液灌根,如果病害严重可把两种药剂配比后灌根,灌根时每株可用200克药液,根据病情决定药用次数。当然现在市场上预防治疗豆角根腐病的药剂众多,如根腐灵、咪鲜·乙蒜素等。

③炭疽病一种除了不危害根部外,在菜豆的叶片、茎蔓、荚部位都会发生的一种病害。在种植中发现炭疽病不管是在叶、茎、荚出现后都会有病斑出现,叶片上出现后会以多角形黑褐色小斑点呈现,茎荚出现则为长园形褐色出现,看起来还会有凹陷斑。

炭疽病是一种真菌感染性病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会随病残体在土壤存活,也会在种子上寄生,高温高湿的环境已经积水过多水肥不足的环境,都会诱发炭疽病发生加重。

菜豆的病害图和治疗 要想菜豆品质好(4)

对于炭疽病的防治,除了要给菜豆生长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外,还需在菜豆整个生长期加强水肥供给,旱时补水涝时排水,种植时结合生产地气温环境提前或延后种植时间。在药剂的选取上,在病发初期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按1000倍液喷雾。

④在潮湿环境下茎部或者脐部有黏液状菌脓流出,危害菜豆植株地上部分的叶片,茎和豆荚,这种病害就是菜豆的疫病。疫病在发病初期在叶尖或者叶缘出现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随病害扩散呈不规则褐色斑痕,严重时病斑连接。

疫病发生特别是在管理不当,种植密度过大,种植地通风不良,浇灌时大水漫灌,虫害发生严重,肥力不足单一施氮肥的地块发病较为严重。

种植中我们需要对种植地加强管理,避免植苗过多、通风不良、大水漫灌、虫害多发和施肥不当出现。在药剂的选择上,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按3000倍液喷雾,还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按500倍液喷雾。病发初期用药间隔7~10天,每茬用药2~3就能防治疫病发生。

菜豆的病害图和治疗 要想菜豆品质好(5)

⑤菜豆锈病是一种主要危害菜豆叶片的病害,病发初期叶片有黄白色斑点,随后病斑凸起有红色小斑点,病斑表面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最后导致叶片迅速枯黄,植株大量落叶。

锈病和炭疽病一样都是真菌性病害,病原体随气流传播,叶片水滴是锈病发病和侵入的必要条件,在高温潮湿环境下和梅雨季节是锈病高发季。

菜豆的病害图和治疗 要想菜豆品质好(6)

对于菜豆锈病的防治我们除了选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补水外,一定还得注重种植地的通风。在药剂的选取中,用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每隔15天左右用药一次,对于病害严重的可增施用药次数,注重药物轮换使用,以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总结:菜豆虽好,但病害不少,唯有仔细区分病害,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才能减少病害发生几率。关注我,我们一起为三农助力。

#中国地道风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