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烧脑神剧《想见你》大火。

在剧中,生活在1998年的女主人公陈韵如成为很多人讨论的话题,仿佛从这个敏感自卑的小女孩身上看到了自己。

相比自信活泼、敢于做自己的黄雨萱,陈韵如着实让人心疼,她从小性格内向、懦弱、喜欢逃避,是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孩子长大后 想见你孩子讨好型人格(1)

在家里,父母不在乎她的感受,弟弟经常吼叫她。为了孝顺,她不敢反驳家人,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学校,她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没有朋友,更无处诉说心思。经常带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即使被同学嘲笑欺负也不敢反抗。

……

在她的日记本中,赫然写着这样一段话:“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颗星,拼命地发光,想要有人发现我渺小的存在,可是最后等待我的,却只有坠落。陨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记得我。

就这样,她一直没有价值感的活着,直到黄雨萱的灵魂穿越到她的身体,令她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从疏远变得亲密,也让她收获了很多朋友。

黄雨萱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答案很简单:做真实的自己。

陈韵如始终为迎合他人期待而活,所有人都希望她:要开心,要快乐,不要再变回以前的陈韵如了。当她发现自己再也变不回以前的样子,又扮演不好黄雨萱时,放声大哭,彻底绝望。

导致陈韵如“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很大部分源于她的原生家庭。父母离异,父亲重男轻女,害怕被父母抛弃,小心翼翼地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

讨好型人格孩子长大后 想见你孩子讨好型人格(2)

心理学家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写道:“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在童年时候,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担心自己被抛弃,因而拼命压抑自己,讨好父母。长大成人后,总是对别人笑脸相迎,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错误的教育成了孩子“讨好”他人的催化剂。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催化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表妹从小成长在父母频繁吵架的家庭环境中,大姨和大姨夫因为一点小事儿便吵起来,也不顾及表妹的感受,有时候气头上时,这样的话语经常脱口而出:

“我们吵还不是为了你啊!”

“你就不能省点心吗?每次考那么差!

“如果我跟你爸离婚,估计没有人要你!”

……

渐渐地,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能让父母开心,表妹逐渐地成为一个讨好者。努力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帮助父母做家务,父母出现情绪波动迹象便觉得与自己有关,主动去道歉,去讨好父母,害怕是自己的原因惹得父母不开心。

讨好型人格孩子长大后 想见你孩子讨好型人格(3)

每次去姥姥家时,其他的姐妹在一起吵吵闹闹,而表妹总是帮着大人做做家务,给大家提供一些端茶倒水的“服务”,家里的亲戚都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

表妹小心翼翼地去讨好别人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心酸呢?

父母无端的训斥和不断施压,让她感到自己被孤立对待。为了赢得父母的关注,不得不刻意去迎合,这恰恰促使其“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但很多父母却不自知,错误的以为孩子的“讨好型人格”与天生性格有关,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到一个词“self-satisfactory”,意思是对自己满意,而那些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想要得到的就是这种自我满意,这也算是一个诱导因素。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

因此,不要让你的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甚至会发展成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终其一生都难摆脱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的女主人公小凪也是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童年时代,父亲为了躲避赌博债务失踪,她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的强势和潜移默化灌输的罪恶感教育,让她在一次次的反抗失败后选择顺从,给她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

长大后的她为了生存,彻底变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失去自我,人生过得越来越悲剧。

讨好型人格孩子长大后 想见你孩子讨好型人格(4)

在职场上,总是察言观色,强迫自己去合群。不停的翻看社交软件,怕错过同事们的动态而忘记点赞。对于同事的请求,即便牺牲自己的时间,也会有求必应,从不拒绝。

在感情上,把男朋友捧在手心,爱得卑微,无条件地满足他的欢心。每天等着他回家,还要早早把饭准备好。因为男友的一句“长直发好看”,从小自然卷的她每天早起2小时,趁男朋友睡觉的时候把头发拉直、将自己打扮好。

在生活中,去菜场买菜发现少找了钱,害怕与收银员发生争执,选择沉默。即使面对自己最亲近的家人也无法摆脱精神紧张,被妈妈逼着要钱整修房屋,为了满足妈妈所谓的面子而牺牲自己开洗衣店的梦想。

最终,她被无法消化的情绪所负累,尤其在听到男朋友的评价“我对那种小气的女人简直是生理性抗拒”后难以接受,如同溺水般缺氧晕倒了。

后来她为了摆脱“讨好型人格”,自我救赎,搬到乡村生活,结交了新的朋友。当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时,她说到:“我之所以不敢直说,就是因为怕眼前这个笑容消失的瞬间。”

虽然,经过一个月“逃避现实”的生活,小凪慢慢尝试着改变,但最终还是没能彻底摆脱“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认知上的缺陷,在你讨好别人的过程中,不断迷失自我,最终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正如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所描述:“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可以戒掉吗?可以,但是很难。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要使用正确积极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经常无端责骂孩子,即使不是孩子犯的错也习惯性地将过错怪罪到孩子身上。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形成顺从心理。

在《爸爸去哪第六季》中,大家都被杨烁的儿子杨雨辰圈粉,但是这个温柔懂事的男孩面对爸爸时,却变得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说话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讨好型人格孩子长大后 想见你孩子讨好型人格(5)

究其原因,在生活中杨烁经常对儿子呼来喝去,只要儿子哪里做得不够好就训斥他。他希望通过严厉的教育方式让儿子成为男子汉,结果与期待相差甚远。

除此之外,父母本身就有“讨好型人格”也会影响到孩子,他们对外讨好,对内严厉。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就大夸特夸,对自己的孩子十分苛责。

孩子的心智还没发展成熟,在面对父母的苛责时,会降低自我满意度。如果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会变得沉默怯懦,一步步走入取悦他人的深渊。

相反,给予孩子理解,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在心理上能和孩子靠得更近。

很多父母会在学习上给孩子施加压力,经常说出这样的话:

怎么才考了这么点分?

这次在班里排名又这么靠后,花这么多钱白补习了!

下次考试一定要考好啊!

我们付出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能有个的好未来!

……

这些看似激励孩子的话语,却像一颗大石压在孩子胸口,被束缚住,无法畅快呼吸,无法自由行动,甚至变得恐惧。

讨好型人格孩子长大后 想见你孩子讨好型人格(6)

为了让孩子变成他们期待的样子、变得更加完美,父母总是提出各种要求。他们拿起手上的弓,将孩子从弦上发射出去,箭矢射得越远,父母越开心。然而孩子在过度的压力下,只会越来越消沉,心灵产生扭曲,不仅学习学不好,还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所以提倡赏识教育很有必要,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的心里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不贬低孩子、不过度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使用赏识教育,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充满动力,找到父母眼中“好孩子”的感觉。

正确沟通和倾听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门必修课,有问题及时沟通并倾听孩子的心声比苛责要强百倍。

当孩子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开始顺从父母的意见时就要警惕了。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父母共同语言变少,缺乏交流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在父母面前什么都不愿意说了。

讨好型人格孩子长大后 想见你孩子讨好型人格(7)

可以试着在空闲时间与孩子交谈,从孩子感兴趣的足球、画画等话题谈起,引导孩子说出来,认真且耐心倾听他们所说的话,让他们有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自然就会与父母主动沟通,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只有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用呵护的爱来滋养孩子成长,用发现的眼光来欣赏孩子,用温和的言语来激励孩子。大声告诉孩子,你不必小心翼翼地为别人而活,勇敢为自己而活!

作者:达西育儿,探索育儿知识,在写作中成长。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并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