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探笔史记(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古时社会之中,帝王处于社会的最高阶层,自然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而君主们能够享受到的不仅是丰厚的物质生活,还有对整个国家的掌控权。那样一个位置无疑是诱人的,也是因为这样,才会有那么多的豪杰义士为了能够登上那个位子而拼尽权力。

可以说几乎每一朝代的君主更替都伴随着一场权谋大战。即便对手是自己的亲人,为了皇位,他们也丝毫不会手软。在这么多的皇位之争当中,就有着隋炀帝杨广弑父杀兄,唐太宗李世民逼父杀兄。虽然这些皇帝通过了非常手段得以上位,但不意味着皇位就那么容易获取。

毕竟历史上还是有很多人败于抢夺帝位之上,有的可能直接一命呜呼,有的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有的可能可以最终成为皇帝,但是他们得付出一定的劳苦。今天这里就跟大家说说唐朝的一位艰辛上位的皇帝,他便是唐肃宗李亨,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

须知李亨在其父唐玄宗当政之时便十分艰难过活,即便是后来当上了太子,也经历了一番波折,又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才艰难即位称帝。

一、唐肃宗从“十王宅”中走来,被立为太子

唐朝从李世民开始就有了皇帝夺位之事发生,而之后的李唐后人纷纷欲效仿李世民之举。而唐玄宗能够坐上皇帝这个位子,过程算是比较平缓,这是因为他的皇位是由父亲李旦禅让而来的。但即便如此,玄宗还是担心自己的儿子们会像李世民一样来抢自己的位置。

因此他对自己的子孙们也十分忌惮,害怕他们哪天来争夺自己的皇位。于是他为了监控膝下的子孙们,便设下了“十王宅”、“百孙院”专门看管皇子们。当时唐玄宗定下的太子是长子李瑛,可在李瑛的母亲王皇后过世之后。

唐玄宗却把爱转移到武惠妃身上,而惠妃之后也为唐玄宗生下了几位子女,从而对李瑛构成了威胁。后来武惠妃将太子、鄂王、光王均召入宫,对这几人说宫中有盗贼,这几人听言便披甲进了宫。

没想到武惠妃转眼又与唐玄宗说这几人想要发动兵变,恰逢当时太子等人已经进了宫。而原本就忌惮儿子们的唐玄宗见此情形不禁大怒,便将兄弟三人贬为庶人而后被武惠妃等人处死。后来唐玄宗害怕自己宠爱的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会抢自己的皇位,所以在立太子之事上迟迟不肯下决定。

后来,终于在宠宦高力士的建议之下,唐玄宗立健在皇子中最年长而又乖巧的李亨为太子。然而,李亨当上了太子之后诸事不顺。

唐玄宗之子李亨(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如何)(1)

二、李亨的太子之位艰辛,处处遭打压

李亨虽为太子,但是朝中寿王的势力很是强大。而且当时朝中有一位权相李林甫,此人便是寿王阵营的人。当初李林甫在立太子之事上一心推荐寿王,却没有推荐李亨。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他担心日后李亨一旦登上帝位,自己就会遭到清算。

因此在李亨还是太子之时,李林甫便处处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他将计就计推荐李亨的大舅哥韦坚来担任要职,又派人私下监控韦坚准备寻找他的不是来重创李亨。而李亨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依照唐玄宗的暗示休了太子妃,从而与韦坚撇清了关系。

李林甫见一次不成又谋划了一次正对太子的行动,而这一次李林甫则是从李亨的杜良媞(太子妃下一级别,相当于太子小妾)之父杜有邻身上下手。同样,李亨为了自保,也休了自己的杜良媞。

不过从这两次事件当中我们也能看出,其实唐玄宗对李亨是比较宽容的,他对李亨的态度是能不责罚则不责罚。毕竟在他看来再立一位太子实在不容易,而且难保其他人当太子不会造反。而李亨也是通过二度休妻,得以幸免灾祸。

虽然李亨侥幸地逃过了韦坚与杜有邻的牵连之灾,但是他的苦难遭遇还没结束。当时朝中除了李林甫之外,还有国舅杨国忠也对李亨虎视眈眈。就在李林甫去世之后,杨国忠非但没有停下对李亨的威胁,而且责难手段一点也不亚于李林甫。

好在李亨是个识大局之人,加上唐玄宗对他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这一切他都有惊无险地挺过来了。而唐玄宗之所以这样对待李亨,那是因为当时唐玄宗除了李亨之外,没有其他合适的太子人选了。

毕竟当时的杨玉环没能生育,除了李亨之外,已是无人能当太子之任。虽然唐玄宗忌惮儿子们,但是社稷之事必定是要考虑的,而后来的事情证明他考虑的是对的。

唐玄宗之子李亨(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如何)(2)

三、安史之乱爆发,李亨赴灵武称帝

每一个朝代或多或少都会有几次动乱,而唐朝也发生了一次争夺统治权的动乱——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十二月,安史之乱彻底爆发。唐玄宗为了保全自己,决定带着家眷逃到四川一带避避风险。当玄宗等人逃到马嵬坡之时,士兵们已经很疲惫了。

而遭到李亨策反的陈玄礼,一直认为就是因为杨国忠的作乱才会导致这场动乱的发生。于是他便发动了马嵬坡兵变,接着杨国忠被愤怒的士兵们杀死,而杨贵妃也在这场变故中香消玉殒。但实际上陈玄礼是被李亨策反的,这场兵变就是李亨主导的。

此后,唐玄宗等人继续逃亡成都。而在唐玄宗出发前夕,马嵬坡的民众向唐玄宗请愿: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朴圣代,世为唐民,顾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

而已是步入晚年的唐玄宗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意气风发,所以他把平叛之事交给了太子李亨。而且李亨自从策划谋害了杨国忠与杨玉环之后,便与唐玄宗心生嫌隙。

随后父子二人便在马嵬坡分道扬镳,唐玄宗继续西逃,而李亨则选择北上平凉郡。而朔方节度使听闻太子前来督军,便派兵迎接李亨。

《通鉴》记载,肃宗到达灵武后,诸臣劝进说“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饥尺寸之功。”随后早已受够了风发雪月的李亨,在朔方的灵武城南擅自草草登基称帝,并遥尊成都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可以说李亨登上皇位是艰辛的,而一生忌惮着儿子的唐玄宗自然也不会这么轻易就将皇位让出去。

四、唐玄宗不甘被凌驾,与李亨展开抗衡

李亨擅自称帝,玄宗自然是十分不甘心的。于是他在成都建立了效忠于自己的小朝廷,他不仅继续任用自己的心腹,还将一些亲信派到了李亨身边,让他们在李亨身边做事,但是实际上监视的成分要多一些。

对于这样的情况,李亨自然也不会忍着。当时唐玄宗派过来的臣子当中就有一位叫做房琯的宰相,他到了李亨的阵营后,李亨便让他参与到前线作战。

而房琯虽为宰相,可是他年纪也不小,而且有治国能力,但不一定有征战之才。所以很快就打了败仗,而等到房琯战败归来之后,李亨便堂而皇之地罢了他的官职。

而唐玄宗听闻此事之后,不免十分恼火。而当时的永王李璘准备到南方发展一股势力,以好支持唐玄宗。而唐玄宗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就支持着他,让他到南方发展势力。而李亨得知之后,也不甘示弱。便安排自己的亲信为淮南节度使、淮西节度使并联系江东节度使。

刚开始的时候,李亨命令手下与永王李璘进行对峙。可是最后李璘沉不住气,想先发制人,岂料最后不是李亨这些手下的对手,结果被打杀。唐玄宗闻讯之后,心情顿时不好,人都憔悴了许多。

唐玄宗之子李亨(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如何)(3)

五、李亨为有效控制唐玄宗,以“尽孝”之名将其软禁

李亨在唐玄宗没有同意的情况下拿了他的皇位,由此两人的关系自然不会好。但是李亨也是一位有能力之人,他最终将长安收了回来。并且欲尊崇孝道,将唐玄宗接回朝廷。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唐玄宗并不想回长安。他当时听到李亨要迎接他的消息时,他的心情是“彷徨不能食 , 欲不归”。

而李亨见唐玄宗如此不识抬举,但他也不能做得太过火。于是派李泌前去成都上表,对唐玄宗表明孝心“圣上思恋晨昏 , 请速还京以就孝养”。唐玄宗看到使者呈上来的表后,不禁大喜,这才决定回长安。

然而,唐玄宗的想法太单纯了。等他回到宫中之后,唐玄宗被安排住在自己当年当太子之时所居住的兴庆宫。而对于李亨这样的态度,刚开始唐玄宗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他哪知道,李亨对他执行的是“蚕食计划”。

不知不觉中,他身边的亲信已经被李亨一一拔除了。之后唐玄宗就被安排到了西内,而这里便是李亨软禁唐玄宗的地方。

恐怕唐玄宗自己也没有想到李亨说的尽孝是这样的吧,甚至唐玄宗可能还以为李亨依旧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然而,冰冷的现实就摆在他的面前。最后他便在西内郁郁寡欢而死,而就在唐玄宗去世之后,当时身患疾病的李亨也是伤心欲绝。13天后,他便追随唐玄宗而去。

总评:

不得不说,李亨这一生实在太不容易了,做太子之时要与朝中两位大臣周旋。当初他为了能保全自己,便狠心决绝地休了太子妃和杜良媞。等到他登上了皇位之后,不仅要参与平叛,还要与自己的父亲在皇权之路上进行抗衡。

李亨的一生为了权力付出了很多,可以说他这一路走得很艰难。而他所走的每一步仿佛都踏在冰刀上,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但是好在李亨此人颇有能力,看看他在安史之乱当中的表现就知道了。而后世对其在安史之乱当中所作的贡献,也是给予十分肯定的评价。如此看来,虽然他这一路走的不容易,但是好在他的结局是圆满的。

而唐玄宗和李亨的父子之情是微妙的,唐玄宗为了杜绝李亨造自己的反。所以就允许权相李林甫以及杨国忠对其进行敲打,可是他又因为没有合适的太子人选,所以只得从中袒护李亨。而这一切李亨也是看在眼里的,他知道自己的父亲用意,也难免要对自己的父亲有点痛恨。

可是他又是个孝顺的孩子,却又不得不做出忤逆的事情来。显得异常矛盾,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为皇权。可以说,如果没有皇权因素,也许唐玄宗和李亨将是一对比较和睦的父子。

这就是他们之间的无奈表现,也许正如“来生不复帝王家”。才是对这对“欢喜冤家”的父子最好的诠释了吧。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本文由探笔史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欢迎关注【探笔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