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李白应该是狂放不羁、潇洒自如的,他写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是在骄傲的人总有谦虚的时候,再狂妄的人也有孤独的时候。李白的孤独没有几个人懂得,他将自己人生最孤独的心情都写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最著名的孤独的诗(李白最孤独的一首诗)(1)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很多人都读过,但是不同年纪读来的感受是不同的。小的时候上学听老师讲解很难理解这首诗的“孤独”,更无法体会李白那种历尽艰辛之后的孤独与感慨。

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是江南有名的“诗山”,也是李白喜欢的地方。李白与宣州有着不解之缘,他多次来到宣城因为这座城,也因为这里曾经是他偶像谢朓呆过的地方。谢朓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曾做过宣州太守,比如李白著名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是在这里完成的。“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在李白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曾经七次来到过宣城。

李白最著名的孤独的诗(李白最孤独的一首诗)(2)

每一次到宣城李白都会留下重要的作品,比如我们熟悉的《赠汪伦》,汪伦就是宣城人,他用美酒佳肴款待李白,两人相识成了好友,临别时李白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盛赞宣州是“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他甚至想要在敬亭山长期住下“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看见李白喜欢宣城,喜欢敬亭山不是没有理由的,他在这里能够感受偶像的足迹,能够受到热情招待,还有这里的美酒和美景。但是这首敬亭山却充满了孤独之感,究竟为何呢?

李白最著名的孤独的诗(李白最孤独的一首诗)(3)

李白写这首《独坐敬亭山》时,已是61岁,人生步入了晚年,经历的多了,年轻人的傲气就减弱了,留下的只有对人生的感悟。

李白当时一定想不到,这次来宣城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安史之乱、牢狱之灾、流放夜郎、大难不死,李白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不过这一次没有美酒和佳肴,也没有小粉丝汪伦的盛情相邀,只是他一人,步履蹒跚的登上了久违的敬亭山,在那里看着白云浮影,静静呆坐。

李白最著名的孤独的诗(李白最孤独的一首诗)(4)

酒喝的多了,也失去了滋味;人狂傲的时间久了,也就变了。这首《独坐敬亭山》就是他此刻心情的写照。“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看似是写景,实际写的还是他此刻的心境。天上的鸟儿越飞越远,直至无影无踪,苍茫天空,只余一抹微云,悠闲地飘来飘去。这种空旷的孤寂正像他此刻一样,从前别人对他簇拥围绕,而如今只能如孤云般,遗世飘零。

李白最著名的孤独的诗(李白最孤独的一首诗)(5)

一个“尽”字,将环境和心境都写明了,是失落,是惆怅,也是孤独。而“闲”字则表意丰富,许多诗人一生都在追寻闲适的状态,但是这种“闲适”,究竟是不是李白等人真正喜欢的呢?只有与世无争,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派才是真正喜欢闲适的,而李白等人的闲适都是无奈的,对现实的妥协罢了!所以这种“闲”,其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难过。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这世间,能够和他永远相看不厌的也许只有敬亭山了。和李白有同感的应该是宋代辛弃疾的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是两人惺惺相惜,而是对于人生的感悟恰巧相合罢了。这里的山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我看你不厌烦,你看我也不嫌弃,此时此刻,诗人与山已经融为了一体。

李白最著名的孤独的诗(李白最孤独的一首诗)(6)

想来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你喜欢的东西,你喜欢的地方,时间久了,仿佛有了生命,你对它的情感就像是李白对敬亭山的情感一样,彼此融合,相互理解。李白此时是孤独的,从曾经的众星捧月,狂傲不可一世,到如今的“世人皆欲杀”,甚至沦为了阶下囚,这种心理的落差一定是难以言喻的。青山依旧,可人世境遇却是翻天覆地。昔日游宣城是何等潇洒恣意,如今登敬亭山就有多么孤独落寞。

“古来圣贤皆寂寞”此刻的李白,应该感受到了这种人生的孤独寂寞了,在山水中排解孤寂,寻求自我的安慰,留下这样的经典,只有李白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