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悲伤,长城哽咽,一个弱女子惊天动地,居然哭倒了万里长城,这是过去小学生课本里的一篇课文“孟姜女哭长城”,老师生动的讲解还响在耳边,故事情节已被深深根植在心里。

长大有了孩子后又把这个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连带对秦始皇的憎恶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去。

据说,故事发生在秦朝,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需要大量的男劳动力,于是抓了刚刚新婚三天的孟姜女丈夫范喜良。

很久未回,孟姜女带着寒衣跋山涉水,万里寻夫。

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秦朝吗(孟姜女哭倒长城)(1)

来到长城边,却得到丈夫已累死的噩耗。她伤心痛哭,哭得昏天黑地,忽闻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一堆堆尸骸,孟姜女用滴血的方式找到范喜良,安葬后痛不欲生投海自尽。

凄婉贞烈,感叹“欲吊贞魂何处是,竟佳孤冢尚流芳”!

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百姓与统治者之间不可调和的主要矛盾冲突,描绘了封建社会残酷无道的一面。

“秦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呼。”

秦始皇表示不服,大呼冤枉,那究竟真相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秦始皇会被扣上这顶暴君的帽子?这个问题,还真值得唠嗑唠嗑。

▶️一、孟姜女和秦始皇根本不是一个朝代,孟姜女“哭”千年,唐代才“倒”了秦长城。

公元前550年,孟姜女的原型最早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

“当时孟姜女是没有名字的,她是齐国武将杞梁的老婆,称为杞梁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说。

“孟姜”一词其实在《诗经》中就已多次出现,“孟姜女”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靓女;就像“西施”也是代表美女一样,这是一个泛称,而并非特指。

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秦朝吗(孟姜女哭倒长城)(2)

当时齐庄公讨伐卫、晋,夺取了卫国国都朝歌。第二年,庄公从朝歌返回齐都临淄,途中突袭莒国,战斗中,齐将杞梁等人战死。

当杞梁等人的尸骨被运送回齐国时,杞梁的妻子在路边哭迎丈夫的灵柩。

而这时候秦始皇还没出生,事发地点离秦国也相距一千多公里。那么,春秋时期的孟姜难道穿越时空三百多年,跑到秦朝去把长城哭倒了?

▶️二、孟姜女哭的发展史,是怎样一步步从哭到齐国城墙倒、山崩后又演变成长城崩塌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带有一定夸张性,进而影响现代人的认识

​《礼记》有相关记载:“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杞梁妻抚棺大哭,这对恩爱夫妻,转眼间就阴阳两隔,她悲痛欲绝,涕泪俱下……

恰恰那年雨水较多?汶河河水大涨,久泡用泥土筑成的城墙,导致北城墙轰然坍塌。

到了汉朝时期,这段巧合被扯到了一起,增加了一些耸人听闻的内容,西汉末年,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

“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

后他又在《烈女传》中又进一步演绎道:齐庄公偷袭莒国,杞梁战死,其妻无子,于是在城边枕着丈夫的尸体痛哭,过路者无不为之酸鼻。哭了十日,城墙为之崩塌。杞梁妻因为无亲可投,于是投淄水而死。

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秦朝吗(孟姜女哭倒长城)(3)

故事到这里,还是跟秦始皇不沾边。如果给这时候的“杞梁妻哭夫”,应该叫“杞梁妻哭倒齐国城墙”。

到了三国时期,杞梁妻的故事文学色彩越来越浓。

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描述:“杞妻哭梁,山为之崩。”在这里城崩又变成了山崩。

到了唐代,故事越传越离谱,唐朝人民充分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极大丰富了故事情节,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唐代诗僧贯休题为《杞梁妻》的一首诗中,想当然的把在齐国的故事,硬生生地嫁接到秦始皇头上,将“崩城”变成“崩长城”: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战死的将军杞梁变成了筑城的民工,哭倒的齐国城墙变成了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官宦之家的贵族夫人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苦民女。唯一没变的是:哭倒万里长城的还是杞梁妻,而不叫孟姜女。

这首诗歌的描述就比较接近后来的孟姜女传说了。

这之后齐国武将杞梁也改了名字叫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则成为孟姜女。至此,一个流传于后世的“孟姜女哭长城”民间故事诞生了。

元朝时期,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被搬上了戏曲舞台。

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秦朝吗(孟姜女哭倒长城)(4)

施爱东也说:“哭长城的说法,到了唐代才有的。”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27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中对此故事起源也有说明。

▶️ 三、哭夫哭倒的是齐国城墙,是谁却让秦始皇背上黑锅?

话说得知范杞梁累死噩耗的孟姜女哭倒长城后,恰好被巡视长城的秦始皇知晓,便欲治罪孟姜女,但又垂涎于她的美色,竟想纳为妃。

孟姜女自知皇权威压无力反抗,只好假意应允,但提出三个条件:埋葬死去的丈夫;修建庙宇;秦始皇亲自祭拜。但当一切办完后,孟姜女却投河了。

人们为了纪念她,修建了一个孟姜女庙,也叫贞女祠,修庙的主事人张栋在《贞女祠记》里把这个故事给编圆了:“贞女孟姜... ...或以夫为范郎,又云杞梁。杞梁春秋时人,其误无疑”。修庙的人也明白此故事不实。

那么为何这种明显经不起推敲的八卦故事会在唐朝流行起来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为了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他把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自己修建的长城,该拆的拆,该连的连,经过几年的努力,修成了万里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秦朝吗(孟姜女哭倒长城)(5)

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上记载: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修筑长城主要是防止北方匈奴的骚扰,保障北部边疆的安全,对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修建长城时多借助险要地形,大量的运输和修筑,使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从修建长城开始,就有很多诗句表示对统治阶级的愤怒。

汉朝陈琳做《饮马长城窟行》:“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强迫调集五十多万的劳动力脱离生产去修筑长城,势必遭到百姓的反对,最后导致陈胜吴广起义,使秦王朝终致灭亡。

文人们把心中所有的愤怒,所有的怨恨都记在了秦始皇身上,于是便有了这个传说。

文天祥在山海关的孟姜女庙写过一副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长城专家罗哲文说:但为了宣扬礼教以启发人之“贞烈”,“以近长城而思孟姜,因指以为迹”,也就将错就错了。

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秦朝吗(孟姜女哭倒长城)(6)

乾隆皇帝也去看过孟姜女庙,还赋诗《姜女祠》:

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配国殇。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长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

可以看出,乾隆也认为这故事是讹传。

如今被开发为著名景区的长城,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明长城,距今才几百年而已。只可惜人们往往将脚下的明长城误认为是秦始皇修建的秦长城。

实际上秦始皇只是稍微巩固了下北方燕赵等国修建的防御工事,进而派兵驻守防御匈奴来犯而已。

这些都是民间三人成虎的猜测,当时的人民群众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幸福的渴望编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只是秦始皇,不幸当了冤大头。

—END—

【作者:雪花飘飘f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