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曾有着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名字—“长安”。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即源于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长安城,取意“长治久安”。长安自汉代以来就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熠熠生辉。长安文化也由汉而起,引的无数中国儿女为之如痴如醉。

或许是古人对于风水龙脉的痴迷,一个又一个的帝王把自己的陵墓留在了长安。这些陵墓从他们登基之时起便开始修建,到去世的时候或许都没有修建完成。帝王在位的时候汇集全国的力量修筑陵墓,使得这些皇陵不仅在建造技巧上巧夺天工,在外体上也极具观赏价值,使人流连忘返。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圣地,文人学士常会集于此,登高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杜陵考古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 曾为一代帝王陵墓(1)

杜陵也是一座汉代皇陵,根据史料和相关探查,它的墓主人正是西汉后期的汉宣帝刘洵。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的杜陵,整片陵园从南向北约4公里,从东向西则大概是3公里 。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潏河、浐河这两条河流经交汇此地,这片地区在汉代的时候名为"鸿固原"。汉宣帝刘洵小的时候经常出宫玩耍,其中鸿固原便是他非常喜欢来的一个地方。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汉宣帝在登基为皇帝后,在选取陵墓所在地时选择了此处。

杜陵环境优美,保存相对完好。它的占地面积差不多有120多亩,古时为了保护陵墓,在其四周都用夯土围成厚墙,墙基宽9米。陵园以殿为大门,殿与配殿共长30多米,宽20多米,门道宽约6米。墓冢在陵园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一座古碑但却不是汉代的,而是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铭清晰可辨,写着“汉宣帝杜陵”。除此之外,杜陵还有其他碑碣十余方。杜陵的陵园内还有寝殿、便殿等遗迹,便殿位于寝殿东侧,由殿堂、众多的房屋和庭院、用于储藏的小房子和窖穴组成,并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设施,如地漏和长方形、五角形排水管道等。这些用来排水的沟渠到现在仍然可以看得见。

杜陵考古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 曾为一代帝王陵墓(2)

在汉代,有的皇帝和他的皇后是合葬在一起的,有的则不是。杜陵中便合葬有一位皇后。这里要提到的便是汉宣帝皇后所葬之处了。一般来说,帝陵与后陵相距不会遥远。而汉宣帝一生有过两位皇后,她们分别葬在杜陵,和与其相近的一个地方。与汉宣帝合葬在杜陵的是王皇后,她所葬之处位于宣帝陵冢东南575米,历史上把它称为“东园”。陵园四周呈方形,边长330~335米,墙基宽3.4~3.7米,东南西北各开一门。每个门的形制与宣帝陵园大致相同,只是稍小而已。封土呈覆斗形,底边长145~150米、顶边长45米、现高24米。陵园西南亦有寝殿、便殿建筑遗址,形制与宣帝陵园寝、便殿大同小异。

另外一位皇后则是许皇后,她是汉宣帝的第一位皇后,由于去世的时期较早,所以她未与汉宣帝合葬。她的陵园史称“小陵”,俗称“少陵”,位于杜陵南七八公里处长安县大兆乡司马村。因规模小于杜陵,故后人称之为少陵,想来少陵原的名字由来或许与之有关吧。少陵墓封土规模略小于王皇后陵,亦呈覆斗形,存封土呈三层台,象征着仙人居住的昆仑山。通高22米,底部东西长134米、南北长139米。

杜陵考古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 曾为一代帝王陵墓(3)

古代帝王陵墓都有着自己的陪葬人员,这些人的墓地就是陪葬墓。宣帝杜陵的陪葬墓数量众多,有封土者60多座,但实际数量还要远远多于这些。陵东南的陪葬墓数量多、规模大、等级高,应是皇族或高级官吏的陪葬区,陵北侧和东北侧的陪葬墓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其身份、地位相对较低。据文献记载,陪葬的有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丙吉、建章卫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刘竟等。在《汉杜陵陵园遗址》一书所记载的陪葬墓一共有107座,不过实际上数量可能不止于此。

1956年,杜陵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

杜陵考古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 曾为一代帝王陵墓(4)

从1958年开始,杜陵塬经历了5次大规模植树造林,因为地处旱塬的水土原因和人为破坏严重等因素,前4次都先后失败。从1997年开始,雁塔区开始第五次大规模植树造林。如今的杜陵保护完好,万亩都市森林是西安市大绿工程的成功典范,成了西安的城市“绿肺”、“氧吧”,也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

参考文献:《汉书·宣帝纪第八》

《太平寰宇记》 清代大学士乐史

《咸宁县志》

《汉杜陵陵园遗址》 刘庆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