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鲁迅


近两年,民间对大明王朝的崇拜再创历史新高。民科历史专家每每提及明朝,总是信心异常爆棚,动不动“我大明太祖朱元璋如何如何”,甚至为了达到“粉明”的目的,不惜用明褒暗贬的手法,拿元朝和清朝屠戮汉人来说事。

殊不知,“屠戮”是封建社会“金字塔尖”必备的技能。元朝跟清朝的屠城手段,朱元璋他老人家也干过,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元璋杀了多少北方汉人(朱元璋的屠刀有多锋利)(1)

01大明第一把屠刀

朱元璋刚刚即皇帝位时,天下并不太平,各地不臣服朱元璋的势力比比皆是。平叛是大明立国之初必须解决的首要矛盾。

朱元璋的登基地点是金陵,此时元朝尚未回到北方大草原,而且北方大部分地区依然掌握在前朝手中,比如距离朱元璋最近的山东。

作为双方必争的首要之地,朱元璋自然要趁势追击。因为山东地界多有不服从朱元璋的割据势力,朱元璋只能采取武装消灭的办法,派大将常遇春前去武力平定。

随后在儒家故里、孔孟之乡的齐鲁大地上,上演一幕残暴的血洗镇压。很多地方志记载,常遇春几乎把齐鲁本土人屠戮殆尽。常家军所经之地,不论盗贼土匪良民,全部手起刀落予以清除,只有七八万人侥幸逃脱,不到过去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二,每平方公里不到四个人。

相比于湖南,山东算是幸运的,朱元璋对湖南的手腕更狠。

朱元璋杀了多少北方汉人(朱元璋的屠刀有多锋利)(2)

民间流传当下的湖南人很多是从江西迁过来的,起因是“洪武屠湘”的历史故事。

之所以要对湖南下手,最大的原因是死敌陈友谅在湖南的人缘比朱元璋要好。

明朝嘉靖年间编写的《湘潭县志》记载,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大将常遇春拿下湘潭后,接到朱元璋下达的屠城令,整个湘潭只有七户人家躲过常遇春的屠刀,与湘潭同样惨遭厄运的还有醴陵,当地人所剩不过十多户。

后来,民间也有传闻说朱元璋爱民如子,岂能干出屠城这等伤天害理的事。洪武屠湘是一场误会,朱元璋给常遇春下达的指令是“歇息三日”,传令者口误说成“血洗三日”,而“长沙街杀”被误会成“长沙皆杀”。

这种误会的观点也就当个误会听听罢了。朱元璋最喜欢干的事就是闹误会,小明王的死是误会,屠戮功臣也是误会。

总之,有损皇帝形象的事,在朱元璋嘴里都是误会。

正是因为这场误会,直接造成元末明初的湖南人口骤降六成。随后,为了填补湖南的人口空缺,直接把一部分江西人迁到湖南。

作为朱元璋腰间的第一把屠刀,开平王常遇春真是“功不可没”。

朱元璋杀了多少北方汉人(朱元璋的屠刀有多锋利)(3)

02明朝人笔下的朱元璋与苏州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元朝末年,人间天堂也难逃朱元璋的屠戮。常遇春已经屠戮了湖南和山东,同为朱元璋左膀右臂的信国公汤和也不能没有表示。

汤和便把目标锁定为苏州。

攻打苏州时,徐达是主帅,汤和是主力先锋。因为苏州百姓大多支持张士诚,上下同心城池坚不可摧。汤和因久攻不下,怒上心头,发誓破城以后,周岁小孩都不放过。果不其然,汤和攻破城池后,直接放纵士卒大肆屠戮。

武宁侯徐达听说汤和的恶行,立刻派人手持符节传令三军“杀降者,斩”,才勉强保住苏州城的百姓。

朱元璋杀了多少北方汉人(朱元璋的屠刀有多锋利)(4)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州百姓全力支持张士诚,使得苏州之战成为朱元璋所有战争中最为艰苦的一战。

为此,朱元璋彻底恨上苏州,对苏州格外加赋,百姓负担比元朝和张士诚时期增加十倍不止。同时把苏州有钱人尽数强制搬到自己的老家安徽凤阳。

这段故事出自明朝杨循吉所著《吴中故语》,作者本身是苏州当地人,故事取材于元末明初的民间见闻,可信度应该比较高。

以上只是朱元璋建立大明过程中的缩影,学者易中天也曾提出一个观点:

明朝是最黑暗残暴腐朽的家天下。

诚然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元璋的眼里只有自己,所谓的民族大义和胸怀天下是服务于野心的工具,他最关心的永远只有朱明后人的万年富贵。

至于朱元璋“驱除胡虏,恢复汉官威仪”更是一场误会。真实的朱元璋起家是依靠恢复大元的旗号,真正反元的是韩林儿的韩宋政权,而韩林儿的命运却是葬身鱼腹。

朱元璋杀了多少北方汉人(朱元璋的屠刀有多锋利)(5)

03一点思考

历史可以从任何角度去看,但不能背离人性的良知。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忽视人性的关怀去为封建帝王唱赞歌。

那些封建帝王大都是一丘之貉,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千古一帝。

朱氏明朝、元朝、清朝乃至所有封建王朝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不过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江山轮流坐,今日到咱家”的循环往复而已。

华夏历史是各族共同的历史,家天下从来不是所谓中原汉人的天下,中原王朝只是封建王朝一个种类,而非封建王朝的唯一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