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物都应该是精美的艺术品,但现实情况却不一定。既有精美得令人咋舌的文物,也有普通得让人忽视的文物,甚至还有一些看起来毫不起眼,但实际上却是无价之宝的文物。比如,考古专家曾出土一件有划痕的破陶砖,只因为一个原因就让它由废变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90年5月,陕西咸阳机场公路正在施工,工程队在打地基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遗址。当时,机场公路的施工区域距离汉阳陵只有几百米,因此发现古代遗址并不意外。工程队的负责人急忙联系了文物部门,考古专家们在接到通知之后也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他们经过初步的考察确定,遗址就是阳陵陪葬坑,面积不小。
为了保护好这些陪葬坑,考古专家们展开了深入的发掘,清理出大大小小的陪葬坑20余处,出土了数千件各类小型人俑,简直就是缩小版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清理南阙门遗址的一座陪葬坑时,虽然没有在坑内发现宝贝,但是在坑外的土层中找到一件残缺的破陶砖,长约30厘米,宽约17厘米,表面还有纵横交错的划痕。一开始,专家还以为是为了防滑画的横线,但仔细观察发现斜叉的星位标记,故此确定为围棋盘。
专家们表示发现围棋盘还是意料之外的事情,这件围棋盘原本就不是陪葬坑的随葬品,推测可能是当时守陵人自己画的围棋盘用于消遣娱乐。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专家们也出土过围棋盘,比如1952年在河北望都汉墓,出土了17道围棋盘;1959年又在河南安阳张胜墓,出土了19道围棋盘。专家们经过研究,复原了这件残缺的围棋盘,确定它也是一件17道围棋盘,而且比望都汉墓出土的年代更早,刷新了历史记录。
汉阳陵的残缺破陶砖围棋盘成功“逆袭”,变成了一件独一无二的宝贝。专家们发现它表面很不平整,推测应该是守陵人随手在地砖上画的,但他没想到就这样随手一划,却给考古专家们帮了大忙。在围棋的发展过程中,最早有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11道围棋,即横纵各11道线,后来逐渐发展成13道,一直到17到和19道,也说明了围棋的难度逐渐提高。当时,考古发现的最早的17道围棋盘实物,是在望都汉墓出土的,而且还是个王公贵族用的,但汉阳陵残缺破陶砖围棋盘的出土,证明东汉百姓就已经玩17道围棋。
2011年,江西南昌大塘坪乡郊外的一座古墓被盗,后经考古专家们的发掘和清理,确定该古墓竟然是西汉海昏侯的陵墓,墓主人也就是当了不到一个月皇帝的汉废帝——刘贺。海昏侯墓的发现举世震惊,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金银玉器,其规模足以称得上是一座真正的帝王陵。在海昏侯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也有一件围棋盘,不过残缺不全,仅存的部分只有五分之一大小,但是它整体为玉石雕刻,其规格等级却无可比拟。
考古专家们经过复原,发现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制围棋盘也是17道的,这说明了在汉代时期最流行的是17道围棋,可见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都以玩17道围棋为主流。考古专家们认为,海昏侯墓的玉制围棋盘虽然珍贵,但和汉阳陵的残缺破陶砖围棋盘相比,在历史价值上却要略输一筹。如果您要为玉制围棋盘“打抱不平”,那小编只能说谁让玉制围棋盘“出生”得晚呢?所以“出生”早的破陶砖围棋盘价值更高。
围棋发展到今天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11道变成今天的主流的19道,不仅是围棋自身的一种变化,也更是四千多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围棋和历史,毕竟没有“一”又何来“二”呢?不管是多少道的围棋,都是古代先民们留下来的宝贵物质财富,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珍惜和保护。
参考资料:
《汉阳陵史话》作者:王学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