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春天的命运这么短,这是翠姨的命运,也是萧红的命运

你的一生,有没有倾尽全力去爱过一个人,不求他知道,不求他回报?

著名诗人徐志摩曾说: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爱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这样不遗余力地付出,总是这样奋不顾身地爱恋,总是这样飞蛾扑火般热烈。

萧红的《小城三月》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爱情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我”作为旁观者来讲述一个深情的女子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抵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

萧红小城三月论文(萧红的小城三月)(1)

《小城三月》是萧红小说创作的绝笔,也是一篇在思想上、艺术上都非常令人惊艳的作品。这部小说有一些细腻的心理分析,同时写出了爱情的含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新思想萌芽的时期我们东方女性带着悲剧性意味的文化特质。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女子的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和封建思想的落后,也给现代的男女以警醒。

翠姨是封建家庭长大的女孩子,从小就和一般的女孩子不一样。她对于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

当她接触了维新思想以后,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勇于对包办婚姻说不,敢于同封建思想抗争。

翠姨爱上了一个人,可她早已经在封建家长的压制下,订了婚。而她心心念念的人,一直不回应她,没有勇气带她走出封建专制的牢笼。她只能,一天一天糟蹋自己的身体,宁愿死也不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宁愿死也不向陈旧的封建礼教低头。

红楼式的悲剧在翠姨身上重演,她就像那林黛玉,爱恨不语,深情尽负。然而凭借她一人的力量根本撼动不了封建家庭这座大山,也摧毁不了封建社会包办婚姻这堵铜墙铁壁。

翠姨死了,带走了小城的三月,带走了春天,但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

文中写道:“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这春天的命运,像极了翠姨的命运,也是萧红的命运。

萧红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里。她为了逃离封建专制的包办婚姻,逃离了家。她一直在外漂泊,一生坎坷。她一生经历了三个男人。第一个男人是与之取消婚约的未婚夫汪恩甲,两人同居后汪恩甲抛下怀孕的萧红不辞而别。第二个男人是萧军,萧军对萧红起到文学启蒙的作用,但最后萧军背叛了两人的感情。第三个男人是端木蕻良,两人于1940年到香港,这时候香港沦陷,萧红被困,他的丈夫却不在身边照顾她,最后病逝香港,安葬于浅水湾。

萧红一生辗转多个城市,漂泊一生,生活穷困,遭尽白眼。她以自己悲剧的人生,抒写了很多女性的悲剧,女权主义思想日渐成熟。

可以说,萧红的文学启蒙人是萧军,她在1932年结识萧军以后,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从此之后,萧红在文坛上一举成名。她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文学上有很大的成就,但是她一生颠沛流离,情路坎坷,半生遭尽白眼冷遇,年仅31岁就病逝了。

尽管翠姨和萧红的人生都是悲剧的,但是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翠姨是封建时期的一个勇士,她有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她是时代的牺牲品。而萧红,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无奈面前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男人,她的人生悲剧基调就是她自己创造的。

从两人悲剧性原因来看,我个人更喜欢翠姨的勇敢,喜欢她这样的清醒者,喜欢她宁要玉碎,不要瓦全的态度。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如果翠姨不曾看清这个世界,她就不会陨落。有些时候,看清这个世界的无奈,看透命运的悲惨结局,依然勇敢地去面对,这是真的勇士。那些没有勇气面对残酷现实的人,只能躲在角落里,让灵魂和身体慢慢腐朽,永远不见天日。

萧红小城三月论文(萧红的小城三月)(2)

2、宁愿要清醒的痛苦,也不要糊涂的幸福

有的人,日复一日地过着同样的生活,上班、吃饭、睡觉,然而他们会在适合的年纪做适合的事情,该读书的时候读书,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过着标配的人生。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让人一眼可以看到头。

有的人,喜欢新鲜事物,不停挑战,不停尝试,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否定标配的人生,只过自己喜欢的人生。但这样的生活,很难预知未来会如何。

一种是知道得少,经历得少,欲望就少,相对来说安稳地幸福。

另一种是懂得多,尝试得多,想要的更多,得不到的时候就会越痛苦。

面对这两种人生,你喜欢哪种?

《非正式会谈》中陈铭说:这个世界越清醒的人越痛苦。

清醒的人看这个世界是高清晰度、高分辨率、高像素的,越是按部就班的生活,清醒者越不想要,他们是不会选择第一种一眼看到头的生活的。

这是清醒者的宿命,也是翠姨的宿命。

翠姨在还没懂得情爱之前,生活过得安稳又幸福。

翠姨的妹妹订婚了,她没重视过订婚这件事,即使后来妹妹出嫁了也没重视过这件事。

因为这时候情爱距离翠姨还很遥远,她还没懂得情爱之事。

自从妹妹出嫁以后,翠姨就常到文中我的家中住。

翠姨非常聪明,不仅会弹大正琴,还会吹箫、吹笛子。家里每天晚饭后的音乐会,翠姨也会来参加。大家一起有说有笑,在娱乐中寻找快乐,也许是乐极生悲,笑着笑着就流泪了。

哥哥(文中我伯父的儿子)吹箫吹得很好,放下萧,跟翠姨说:“你来吹吧”。翠姨没有言语,就跑进房间去了。哥哥望着帘子看了好久好久。

情之所起,不过是一瞬间罢了。

懂好几门乐器的翠姨,有很多女孩子所没有的美丽与聪明,让哥哥对她有了好感。而翠姨,也对读书的哥哥有好感,才害羞地躲进了屋子,不敢与之交谈。

从前不懂情滋味,懂得已是情中人。

翠姨在开明的家庭里,接触到的新思想、新事物比较多,人也活得越来越清醒了。

家里人逛公园,看花灯,都是不分男女一起去的,翠姨也是一起的。

家里见过世面的人,求学回来都会讲很多故事,不仅讲男同学,也讲女同学。

翠姨在这个家听了很多故事,当听到读书人娶了家里安排的老婆后不回家或者是只睡书房的故事后,她就去问人:“不读书是不是很坏?”她看哥哥家、亲戚家很多男孩女孩都去学堂读书,总对读书人比较佩服。

翠姨在维新风气盛行的家里生活,思想上有了变化,她想读书,想恋爱自由,想逃脱这世俗的厄运。

清醒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在翠姨的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皇命一样不可违。

翠姨订婚了,她未来的丈夫年纪还小,要等三年后再结婚。翠姨巴不得把婚期推得远远的,期限最好是永远。

翠姨是个清醒者,时时刻刻都记得自己是已经订婚的,父母之命不可违,同时也清楚地记着自己是出嫁了的寡妇的女儿,她觉得家庭条件好的人家都不会喜欢她这样的人当媳妇的。

因此,翠姨想要读书,想要自由的恋爱,更想要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

然而她只能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痴痴地望着。那个方向正是哥哥求学的地方,正是喜欢的人所在之处,是翠姨思念的天涯海角。

她安静而悲伤地过着日子,日复一日地用沉默来与这个父权社会对抗。

她执拗地跟家人说要读书,不想结婚,听到要结婚的消息就用自己的身体来反抗,即使反抗的后果是多么的悲哀,而这悲哀又是这么的命中注定。

翠姨的性格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没有读过书的她不敢也不懂如何公然违抗家人安排的婚姻,但也一直试图超越命运带给她的压力,像一个穿越丛林却深陷沼泽的人,奋起之心格外强烈,而鼓起勇气挣扎的情况又实在是悲哀。

明知和喜欢的人没有结果,还苦苦地喜欢一个人值得吗?

这也许应了《国色天香》里红玉说的那句:宁愿要清醒的痛苦,也不要糊涂的幸福。

翠姨清醒地知道和哥哥没有未来,也不愿意糊里糊涂地嫁给未婚夫。哪怕婆家是多么重视她,哪怕和未婚夫结婚会平静安稳地过上幸福的日子。

翠姨像鲁迅说的铁屋子里的人,如果她没接触新东西、新思想,没有觉醒,也许就不会有这么悲惨的结局。

然而铁屋子里的人醒来了几个,虽然面对无窗又难破的屋子,说不定这几个清醒的人能找到毁灭铁屋子的方法呢?总好过闷死在昏睡中吧。

人活得越清醒越痛苦,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法跨越的结果。

正是因为清醒者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才会更加努力去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一切向阳向上向善的事情,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萧红小城三月论文(萧红的小城三月)(3)

3、翠姨还有比死更好的结局吗?

据说,人一生会遇到约两千九百三十万人,两个人相爱的概率是0.000049。

既然相爱的概率那么低,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深情的人被辜负了。

有人说,深情都是拿来辜负的。

唐代第一才女薛涛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良人走进她的生命,终于在她41岁的时候遇到了31岁的元稹,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好不甜蜜。不久,元稹离开蜀地,她就痴痴地等待,盼着元稹回来接她。可最后,元稹另娶她人,早忘了薛涛是谁。

薛涛一生为情苦,为情累,为情困,被深情所负。

在世上,有大把的人对另一个人一往而情深,其中又有绝大多数的人感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讲道理的东西,很多事情努力就会有回报,唯有爱情不是。你努力靠近一个人,爱着一个人,但是对方不一定就会以同等的感情回报你。

心中有所爱,日子有所盼,时间仿佛一下子就过去了。

翠姨在“我”的家里待了三年,三年的时间转眼就到了,翠姨的婆家张罗着要来娶她,给沉浸在隐秘爱情中的翠姨当头棒喝,一听到这消息立马病了。

没过几天,她的母亲就带她去哈尔滨置办嫁妆去了。巧的是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是哥哥介绍的。翠姨住的地方风景绝佳,出入受到不少的尊重。有人请她吃大菜,有人请她看电影,有人扶她下车,有人帮她拿外套,让她享受到了小城里女子不曾享受过的来自男人的尊重。

这短短的几天时间是翠姨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但是一想到回去面对又矮又小又丑的未婚夫的时候,她心里极度不痛快。

她喜欢读书人,因为他们懂得尊重女人,对女人客气而又绅士,她不想像妹妹一样嫁人后被丈夫打。

回来后翠姨很有勇气地跟外祖母说自己要读书,不管如何她最后实现了读书的愿望。念了书不久,就更清晰心中所思所想。越想越难过,这时候她就开始咳嗽,整天闷闷不乐。

哥哥去看过她两次,只是很官方客套地问候一番而已,而哥哥回家后也不见他有什么情绪起伏,没有见到他对翠姨的病情感慨,也没有因为见到翠姨而欢喜,反正照样和大家一起打牌下棋而已。

面对一个为自己付出深情而日渐衰败的人,还能够若无其事地娱乐玩耍,只能说明在哥哥的心中翠姨所占的位置很少很少。深情得不到回应,得不到所爱之人的支持,翠姨只能一个人苦苦挣扎。

翠姨勇敢地对自己的婚姻说不,但这只是她一个人的战斗,就连她爱的哥哥也没能站出来陪她一起战斗。她冲破不了封建家庭的壁垒,逃脱不了命运的桎梏。

面对封建家庭的重重大山,翠姨最后病重躺下了,她的婆家听说她病重,就要娶她,怕钱出了最后人没了。翠姨听到这个消息,就病得更重了。她只盼着自己快点死去,拼命地糟蹋自己的身体,想着死得越快越好。

哥哥又拿着礼物去看翠姨,这次翠姨已经病得很重了。她可能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看到哥哥就拉住他的手大声哭了起来。那时候哥哥的心里想的不是要去保护翠姨,而是想到自己的地位。不过这都无所谓了,翠姨最后说:“我所求的我都得到了......”

翠姨只求不嫁给自己不爱的人,不求哥哥的回应。

翠姨就这样,将她的感情带进了坟墓。她用她的死来与命运对抗,与这个封建的社会对抗。但她把感情留在了这座小城里,留在三月的风里,留在短暂的春天里。

翠姨死后,哥哥经常落泪,却不知道她为什么死。翠姨深切地爱着哥哥,而哥哥却连她为什么死都不明白,或许明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装作什么都不懂,好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一点。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中最悲剧的不过是情深,最凉薄不过人心。

简嫃说: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深情确实是一桩悲剧的事情,翠姨最终只能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爱情,不让自己嫁给不爱的人。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

林黛玉听说贾宝玉结婚的消息后,病情愈加严重。她爱着的人,就要娶家里给他安排的对象了。她临死之前叫道“宝玉!宝玉!你好......”黛玉想说的应该是:宝玉!宝玉!你好狠的心......

在封建的社会,包办婚姻是很多有情人跨不过去的铜墙铁壁,只要有人想要挣脱,必得撞个头破血流,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

包办的婚姻,终是恨了一身情,更似一场无期徒刑。翠姨如此,祝英台如此,朱丽叶也如此,她们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爱情。

世界上多的是婚姻不幸的人,他们大多都会认命,但总有一些人,勇于捍卫自己的爱情,哪怕牺牲性命,也不会随随便便嫁给自己不爱的人。

翠姨的死同时也讽刺了那些接受了新思想的男人为了自己的地位不敢冲破世俗障碍的胆小和懦弱。

翠姨还有比死更好的选择吗?

不,没有比死更好的选择了。因为她是那个时代的清醒者,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会委屈求全地和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这是清醒者的宿命,也是翠姨最后的归宿。

希望你可以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有勇气追求自己的所爱,能够做到不委屈求全地生活。

萧红小城三月论文(萧红的小城三月)(4)

4、《小城三月》告诉我们:求而不得才是人生的常态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向往的、喜欢的、追求的东西有很多都得不到。

也许是那个心仪已久的名牌包包自己买不起,也许是遨游世界的梦想不能够实现,也许是喜欢了很久的人拒绝了你......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人生,完美的生活,完美的爱情。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刚工作的女孩子因为一碗牛肉面跟老板吵了起来,吵着吵着,她就哭了。她哭的是自己,是那个因为牛肉面里放的肉少而跟老板吵架的贫穷的自己,哭自己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多时候,生活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生活中那些求而不得的事情,总是会时不时出现,好不容易按下一个葫芦,在别处又会浮起一个瓢,这就是人生。

翠姨的人生也是这样充满了求而不得的事情。

翠姨有个妹妹,两人有很大的不同。

她妹妹大说大笑,不修边幅,且市面上流行什么就买什么,从来不加以选择,没有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流行穿绒绳鞋,她妹妹赶快买了穿上,不管好坏,人家有她也要有。

翠姨没有买,对于新东西,她不会很快去买,总是等许多人采办后才稍微放心些。

翠姨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不随波逐流。

这样的翠姨,在封建家庭的生活中,注定不会安静而平淡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对于绳绒鞋,翠姨其实是喜欢的,只是她不说出来而已,就像她隐秘的爱情一样,从来不说与人听。

翠姨第一次上街找绳绒鞋的时候,发现基本上没有喜欢的,只有有些小店有几双,也是非大即小,颜色也不好看,最终因为不合适没买成。

过了几天,翠姨还要去找绳绒鞋,冒着大雪挨家挨户地找了个遍,还是没买到绳绒鞋。

翠姨感叹说:“我的命,不会好的。

她自判自己的命不会好的,是早已知道,人生中求而不得的事情会有很多。就像她那般想要买到一双心仪的绒绳鞋而终究不能如愿一样,这是在预示着她的人生也不会如愿,哪怕自己曾那么用心地去寻找,那么努力地去追求。

翠姨的一生,求而不得的东西并不只是一双绳绒鞋,还有很多她所追求的东西。

在翠姨没有订婚之前,家里人想要给翠姨提亲,可是对方的家人一听到翠姨是寡妇的女儿,认为她命不好,也怕她没有家教。更何况翠姨的父亲死了以后,母亲就改嫁了,在当时来说好女是不会二嫁的。

翠姨是知道这件事情的,也觉得自己出身不好。

在翠姨遇见喜欢的人的时候,她无比渴求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家世,好让自己配得上对方。这时候,她想到读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配得上对方。

家世这个东西,在生下来的一刻已经注定了,怎么求也不会改变的,但可以努力做一个配得上对方的人。

翠姨的家世无法改变,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同样不会轻易改变。

家里给翠姨订了一门亲事,她未来的丈夫,长得又矮又小,是一个乡下人。

翠姨在小城里生活,见识自然比乡下人广一些,接触的人物也多一些。

翠姨喜欢的人是个读书人,是懂得尊重女性的人,是有文化且漂亮的人。

当她和喜欢的人相处多了,她越发喜欢上了对方,越来越不喜欢乡下的未婚夫,甚至是希望永远不要跟未婚夫完婚才好。

翠姨不想跟自己的未婚夫完婚,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抵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父母也并没有因此而取消婚约。她追求的自由恋爱,对方到她死都没有热切的回应。

翠姨在临死的时候说,我很平静。她没有声嘶力竭地要求哥哥的回应,没有强求哥哥非得对抗封建家长去娶她。她只是很看透了这个世界,看淡了一切,平静地面对她该要走的路。

翠姨的一生,求而不得的东西很多,她知道要想摆脱自己的命运,她只能以死来解脱了。所以她没有怨天尤人,她只是坦然地接受爱人的不回应,勇敢地面对封建家庭给予的压力。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为自己注定求而不得的人生,而不仅仅是为了爱情。

曾国藩有言: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

世间求而不得的事情很多,但是要学会坦然接受,因为求而不得才是人生的常态。

张幼仪嫁给著名诗人徐志摩时也曾想着跟他白头偕老,可徐志摩硬是要离婚。求而不得的爱情,反而让张幼仪变得更自立、坚强。她先后在大学教书,然后到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担任副总裁,又创办云裳服装店,事业顺风顺水。在爱情上,遇见苏医生,缔结美好婚姻。

假如张幼仪陷在求而不得的苦痛与悲伤中,没有奋发图强,就没有事业上的成就,也不会吸引到苏医生,缔结一段美好的姻缘。

陆游与唐婉结婚三年后遭到陆母的反对,以唐婉三年还没生育逼两人离婚。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陆游和唐婉只能生生分离。唐婉与陆游分开,另嫁他人依然忘不了陆游,后忧思过度,郁郁而死。

唐婉对于求而不得爱情,想不开,放不下,最后只能以悲剧收场。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不如自己意的事情:工作上的失误,身体上的病痛,感情上的分裂......我们总是习惯以悲观的心态看待这些不如意之事。但是,越是这样,生活越不会感到快乐。

因此,我们要把这些不如意之事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明白求而不得是人生的常态,以坦然、豁达的心态去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