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是毛主席创作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的一篇文章,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毛选文章深度分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毛选文章深度分析(毛选之实践论论认知和实践的关系)

毛选文章深度分析

《实践论》是毛主席创作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的一篇文章。

背景知识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内容简要

本文的副标题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由此可得,文章主要内容会介绍认识、实践以及其两者如何产生作用。创作背景是为了批判两种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此篇文章主要分为几个部分:

(1)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高于认识。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认识的发展过程。通过外界考察延安的例子说明认识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感性认知,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第二阶段:理性认知,达到论理的认知。

(3)举例说明认知的两个阶段。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战争的认识;工作的认识。

(4)两个要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认识论的辩证法。

(5)认识未完结,第三阶段。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6)认识的终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递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通常人们会幻想成功,然而并没有思考为什么能够成功?如果什么都没有学习,什么都没有去实践,怎么会有成功?比如承担工作,如果你没有学习过专业知识,如何能将任务完成?

精彩片段 2

精彩片段: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达到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段话颇为绕口和深奥。比方说认识一个女孩,第一眼,漂亮,即感性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直觉上的。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了解了喜好,家庭背景,生活习性,工作生活规律则能从本质上推理出这个女孩的特质来源,以及后续她会成长为什么类型的人物。

精彩片段 3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精辟。大多数人停留在了第一个阶段,而未能升华到第二阶段达到论理转为自己的认知。

收获和感悟

《实践论》可以说是对知和行的一次深刻的探讨,以前读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时候就已经觉得很了不起,对自己的启发已经很大了,当十年后再次深入阅读这篇《实践论》,感觉又有一些不一样的感悟。认知和实践有以下几层关系:

第一层:认知来源于实践,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

比如从学生转为社会人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蜕变,为什么呢?以前在学校里的认知停留在主观意识和书本学习。错了吗?没有,但是大概率是片面而过时的。只有当你进入当前的社会中体验人和事,才能真正的认识到社会,了解社会的真实性。然而这个时候又很容易产生一种假性认知,即站在以前经验的完全对立面,批判以前的经验,这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认知。

第二层:认知可以抽象推理并逻辑化,超越经验认知,即找到规律。

人的特别之处就是“大脑会演绎思考推理”,这个功能真是“神”的功能。人能够将自己的记忆联系其他,把不同的事物关联起来,并用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外界的一切,找到规律。

第三层:经过抽象升华的认知,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

大多数人会一直停留在第二层,即能说会道,但不会做。缘由就是没有将升华的知识重新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发展。

第四层:反复认知反复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