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在编著《中国六大古都》时,将杭州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一起列为我国六大古都,书中写到杭州作为首都乃是“钱塘形胜、东南所无”。实际上在杭州建都的“古国”仅有两个——吴越国与南宋,其中能称之为朝代的仅有南宋。而在南宋,杭州虽然实际上担当着国都的功能,但从未真正得到国都的名分,150年间都在名义上给另一城做替身。

历史上杭州做过首都吗(历史上做了220年国都)(1)

“流窜”的皇帝

宋高宗赵构作为一个重要朝代的皇帝,在他成为皇帝后经历近五年的“流窜”,才最终选定杭州作为落脚点,安定下来。1127年5月,赵构于宋徽宗、钦宗被俘后在当时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俩月后,面对金兵的步步进逼,赵构宣称“用权时之宜,法古巡狩”,仓皇离开应天府“巡幸东南”,先后逃往扬州、镇江、江宁、杭州、绍兴、宁波、舟山、温州,甚至驾舟出海躲避追兵。

随赵构的奔逃而渐渐远去的,是已经越来越遥不可及的国都。北宋以开封府为东京立为国都,开封古称汴州,宋以后又称汴梁、汴京。如今,南宋新政权该如何安放呢?抗金名臣李纲最先建议:“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侍御史张浚也建议:“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

被成为“行在”的国都

但在当时形势下,还都汴京已无可能,建都襄邓也太靠近前线,长江边的建康则成为大多数人倾向的选择,至于建都杭州则几乎无人提及。可是,赵构已经胆寒,在他看来临湖傍海的杭州,远比临江的建康更为安全。他虽在1129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以作行都,但仍在两年后升杭州为临安府,并在1138年正式定临安为“行在所”,也就是皇帝要待的地方。至此,南宋新政府便以一种不明不白的方式在杭州落脚了。

历史上杭州做过首都吗(历史上做了220年国都)(2)

而“行在”却在此后长时期内成为杭州的代名词,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及同时期的西方著作中,杭州都是以“行在(Quinsay)”之名被外人称呼。

极力模仿“真身”

“圣朝祖宗开国,就都于汴,而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早在北宋时,国都汴京就是包括杭州在内各州府的学习对象。靖康之变后,北方女真人的铁骑越过黄河,汴京官吏士民开启又一次衣冠南渡。他们聚集到杭州,将汴京的风俗典礼安放到这座临安城,模仿东京的故事,梦想再造一个大宋王朝,重温故都的美梦。

在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杭州城仅以“行在所”的身份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而从未得到国都的正名。汴京虽然已经落入敌手,但宋人依旧坚定执着地视之为真正的京师。虽然在事实上,汴京已是名存实亡的京师旧地,但在宋人心中,它仍在精神上镇服着杭州。

历史上杭州做过首都吗(历史上做了220年国都)(3)

北宋灭亡之际,宋人写出一部《东京梦华录》,仓促追忆东京汴梁的故都风貌。而成书于南宋末年的《梦粱录》,则将临安城的新都风貌看作黄粱一梦,虽在写眼前的杭州,而思绪却萦绕在汴京。书中所写的杭州已彻底变成汴京的附庸,杭州的事事处处都以模仿和接近汴京为荣,极力地在杭州营造汴京的氛围,仿佛家园故土就在脚下。

替身身份的背后

在150年漫长岁月中,杭州时刻笼罩在昔日汴京辉煌的光圈之中,不仅在精神信念上从未真正取代汴京,甚至求个平起平坐也不可得,而只是一个随时准备着被北宋遗民抛弃的替身。

这个被改称“临安”的行在所,向当时之人,特别是南渡的北宋遗民们传递着一切皆是临时安顿之意,大宋历代先帝陵寝所在的汴京才是这个国家永久的国都。南宋新政权需要以汴京作为精神支柱,做出不忘光复北方故土的样子,来维系半壁江山的团结和颜面。于是,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恍忽之中,杭州的替身身份已经以假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