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都在哪里工作啊(这届年轻人都去哪儿工作了)(1)

最近,海妹发现全国多个省份和高校陆续发布了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这届年轻人都去哪里工作了?他们在择业时考虑什么因素?哪些职业更受他们青睐?海妹这就带您一探究竟。

看重薪资,更期望实现个人价值

薪资是择业标准中的重要一项。智联招聘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在2021年应届毕业生求职看重的因素中,68.5%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薪资福利”,同比扩张7.7个百分点。同时,看重“落户、补贴等人才政策”的占比也较2020年上升。

2021届本科毕业生张智威现供职于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提及择业标准的重要性排序,他将“薪资待遇”置于首位。“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想趁着年轻时多努力赚钱,积攒一定资本、人脉等,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张智威说。

还有不少高校毕业生表示,相较薪水,自己更看重能否在职场中实现个人价值。

“我最看重的是一家单位在行业中的地位,好的平台往往能提供较好的职业成长环境。其次看岗位的上升空间,最后才考虑薪水。”硕士毕业后,段飞进入了北京市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他认为,薪资水平取决于高校毕业生的学历背景、个人履历等硬性条件。刚离开校园进入职场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议价空间有限,因而择业时应更多关注职业发展前景。

海妹注意到,除了薪资福利等硬性条件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追求,“达成工作和生活平衡”也是不少2021年高校毕业生择业时的心声。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应届生求职看重的因素中,有34%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工作和生活平衡”,占比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报告指出,这表明年轻求职者在追求成长的同时,更青睐人性化、合理的工作制度。

现在年轻人都在哪里工作啊(这届年轻人都去哪儿工作了)(2)

近日,重庆市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校园双选会(商贸流通类专场)在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举行。图为双选会现场。孙凯芳摄(人民视觉)

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吸引力增强

采访中,海妹发现,在一线城市就业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心仪的选择。据58同城发布的《2021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期望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比达35.45%。具体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是大学生优先选择的就业城市。

与此同时,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招聘岗位增长较快,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BOSS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春招季,面向应届生的校招岗位有62%来自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其中,新一线城市校招岗位占比达37%,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应届生就业的主力军。从2021届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留存情况看,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应届生留存率均超过60%,二线城市次于新一线城市,留存率达到44.6%。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分析,一线、新一线城市之所以持续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因为职业发展空间大,“这类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多,随着青年人工作‘换手率’增加,一个城市的产业多元化、职业多样化和岗位供给的丰富程度,将决定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社会交往层面,这类城市的生活品质、活力、交友圈以及休闲文化娱乐配套服务较受年轻人青睐,因而愿意在此就业。

现在年轻人都在哪里工作啊(这届年轻人都去哪儿工作了)(3)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日前在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开幕,吸引了大湾区内超2万家企业、100余家高校共同参与。图为参会企业代表在活动现场向学生介绍招聘信息。新华社发

IT、互联网等行业吸引大

2021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从事什么行业?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IT/通信/电子/互联网是毕业生最期待从事的行业。从近期多所高校披露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看,信息技术等相关行业受到较多毕业生青睐。

北京大学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该校2021年毕业生中,有26.36%的本科生和24.76%的硕士生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占比均为该学历层次中最高。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按不同学历统计,本科生和硕士生选择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最多,分别为240人和1075人。南京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重点行业的第一名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重点产业第一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

从职业选择看,研发/技术类职位是更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58同城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大学生首选的职业类型中,研发/技术类职位占26.54%;其次是技术支持/测试类职位,占23.03%;办公职能类职位排名第三,占比19.52%。

多个机构的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辐射范围扩大、影响程度加深,带来一大批就业机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领域。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产业,这些产业涌现出更多新岗位。专家建议,在注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数字素养的同时,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此提供专业化的数字技术人才。

本期编辑:白天亮、聂传清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