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开始,对生命与死亡的话题敏感而想要去探究。于是开始关注了一位多年研究临终癌症患者的心理咨询师作家,唐婧。

第一次看到她的书是从书店里的匆匆一撇开始的。

那天已经决定从书店离开的时候,突然被一本橘红色色调的书吸引了视线,上面写了醒目的四个黑色字体“知死方生“,橙色的副标题是“生死必修课”。

在还没有翻开封页的时候,我应该就已经有了买下这本书的决定。之后仅仅是看了作者简介,和封底的两个推荐片段,“武汉的春天又来了……”“这是一份珍贵而及时的生命礼物……”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探寻的生死议题。

亲人去世适合读的书(让我在亲人离世后感到安慰)(1)

因为这本《知死方生》,我随后买来了唐静老师其他的三本书籍《穿越生死的情书》、《爱来癌去》、《你就是奇迹:战胜肿瘤君的心理康复方法》;加入了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志愿者;把《爱来癌去》这本书中如何让重疾病人在疾病的痛苦中,还尽可能感受到爱和幸福的读书笔记分享在印象识堂,被很多人保存;和老公在睡前做了一些书中美好温暖的冥想练习。

这些方法真的不只针对重病患者,如果我们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就能通过这些心理疗愈的方法,让自己化解内心的淤堵,找到更多更深刻的意义所在,当疾病来临的时候,就能更有勇气面对和接纳。


2

七天前,我送走了家里的一位亲戚。在告别仪式上,看着伤心欲绝的家人,突然觉得更领悟了这些书中的一些观点:

“死亡质量和生命质量是一样的,都是人类幸福的关键。”

“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也可以是痛苦的终结,是尊严的谢幕,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如果我们能成全这样的死亡,那,也是一种爱。”

幸好,读过唐静老师的这些书,让我在这个悲伤的时刻,还有力量来感受爱和温暖。

《最好的告别》一书中说,百分之70到80的过度治疗的患者家属,会在病人去世后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郁症。那种看着亲人煎熬的无能为力,以及给家属带来的长期身心消耗,会让活着的人埋下无法承受的痛苦。

庆幸,去世的亲人没有经受太长的折磨,也欣慰他的至亲们尽了自己的全力,也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看到大家尽情地伤心,我心里甚至生出了一种安慰。

但同时,也有一份遗憾。

如果能早些接触到唐婧老师的这些书籍,知道了这些针对重疾患者和家属的疗愈方法,我的亲人们,大概多少会减轻一些心理的伤痛吧。


3

于是,我在心里有个希望,希望自己能快些学习听书稿、拆书稿的写作方法。

我想通过更精简的文字,提炼书中的内容,让没有阅读这些书籍的人,有机会了解到还有这些他们不曾知道的方法,可以让临终者尽量安适,让家人有所适从,让还健康的我们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

《穿越生死的情书》里面一位肝癌晚期患者的案例特别触动我,当他因为恐惧失眠了很长时间之后,在唐婧老师的咨询室里,花了两个多小时完成了他的死亡规划,他整个人平静了下来,不再慌乱。

那位患者说“只有想明白了'怎么死',一个人的心才能踏实下来,才有余力去思考'怎么活'。

阅读生死的书籍,真的不需要忌讳和回避,它是在用一个个生命的故事,告诉我们,对自己的死亡都有尊严和掌控感的时候,怎么还能不去想要好好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