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童炳庆的《偷维纳斯的腰带》第79页至第88页“西方:‘表现性’与‘异质同构’”,整理了一段我自己的理解:

表现性,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外投,但,是有选择的外投,匹配的外投,即借景抒情,景与情之间有相似之处。如马致远写《天净沙·秋思》,所选择的景物不是随意的,而是精心挑选组合的,从而能表现出悲戚来,景与情在这里是能对应起来的。

为什么景与情能对应起来?

一是人在千百年时间里养成了审美的习惯,有了惯性,这种惯性往往还是集体的意识。如写中秋月明,就想到思乡团圆,大家都认可这样的关联。

二是景与情有相似处。景的属性,景的物性,能表现出人性,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伤感与花朵露珠相配,离别之人与飞鸟相配。

于是,景物能够成为人表达情感的媒介。或者说,景物能够成为人情感的寄托。这就相当于告诉我们,作文时,抒情该怎么借景,该借什么样的景。

陆生作文可以教吗 陆生作作文时抒情怎么借景(1)

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是客观的,情是主观的,借景抒情应当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借这个景,而不借那个景,是怎么选择这个景的?标准是什么?这样思考让写作具有操作性。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桌子上有一盘酸辣菜,“我”觉得咸,妈妈觉得辣,爸爸觉得酸。同是一盘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这些不同的感觉即是主观,但这个主观是建立在“桌子上有一盘酸辣菜”这个客观基础上的。在这里,主观与客观是相互牵制而统一的。

写作文,多写个人主观感受,才不会千篇一律,才能源源不断。

再举个例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为太阳要落山了,没有了,所以人才感叹,因为他将太阳与自己有了一比。当然可以反其道而行: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再举个例子:心情不好,屋檐垂泪,滴滴答答到天明,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心情不好”与“屋檐垂泪”是相匹配的。如果换成“心情不好,窗外阳光灿烂,极目望远,天高云淡,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心情不好”与“阳光灿烂”就不配了啊。从中可见,主观的情借客观的景来抒发,对客观的景是有选择性的。借景抒情所产生的效果,即它的表现性,既有主观情的原因,也有客观景的原因,它们是交融在一起的。如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合在一起的,而非分开的。

借景抒情,情主观,偏唯心,但不可太唯心,因为景有客观的部分。尽管景在抒情时已经被情主观化了,但景依然保有了自己的个性。

换句话说,借景抒情,也是“物性”与“人性”和谐相处的呈现。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